巴以枪声一响,德国人高兴坏了

不正常世界 2023-10-30 10:32:00
德国的反常

在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后不到10天,德国总理朔尔茨就对以色列进行了国事访问,成为新一轮巴以冲突后,首个访问以色列的国家元首。

比起俄乌冲突初期时的犹豫,这次德国的动作十分果断,甚至比美国还要快,在拜登来之前,抢先完成了中东一日游。

朔尔茨表示:“通过我的访问,非常实际地表达我对以色列的支持。”

德国还宣布向以色列支援两架Heron TP型战斗无人机。不过这两架无人机本身也是德国从以色列租借的,德国用以色列的东西送了以色列一个人情。

朔尔茨准备离开以色列时遇到空袭

朔尔茨的果断站队,在西方的视角下似乎是“理所应当”的。

不过朔尔茨这么做在德国国内要冒着很大的舆论风险。民调显示,有近2/3的德国人对以色列政府作出消极评价,约1/2的德国人拒绝政府在巴以冲突中支持以色列。

但朔尔茨依然坚决,甚至把以色列的安全与德国的国家利益绑定在一起,一副要和以色列共生死的样子。

就在德国就巴以问题发表各种挺以声明的时候,地球的另一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却在呼吁:

不要忽视乌克兰。

马斯克发梗图嘲讽泽连斯基

第一个忽视乌克兰的是美国。

虽然拜登宣布了一项超1000亿美元的援助计划,用于同时援助以色列和乌克兰。

但是美国新任众议长迈克·约翰逊明确表示不会支持该拨款计划。

这个冬天,泽连斯基可能不太好过。

不过有意思的是,德国在巴以冲突后不久,宣布为乌克兰提供价值10亿欧元的军事援助,并由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乌克兰第二大军事援助国。

而直到截稿为止,德国并未宣布过任何一项对以色列的军事或经济援助,倒是表示对巴勒斯坦的人道主义救援不会暂停。

巴以冲突后,朔尔茨是首个访问以色列的外国元首

德国的态度表现得十分矛盾,此前对乌克兰的援助一直表现得拖拖拉拉,巴以冲突后反倒是大方了许多。

对以色列的态度比对乌克兰热忱,但更多的只是体现在政治表态上,行动上几乎没有。

从表面上来看,美国将注意力转向以色列,欧洲自然应该承担更多的对乌援助责任,以色列本身的综合国力不弱,加上美国的大力援助,德国确实也不用太出力。

但问题就是在于,德国的政治表态过于热忱了,甚至是有些迫不及待,似乎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让巴以冲突变成全世界重点关注的方向。

美国和德国的“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让德国得出三个重要教训。

首先,德国位于四战之地,应避免采取武力扩张政策,而是应当以和平扩张和经济整合来促进欧洲一体化。

其次,德国应避免与苏俄为敌,两国之间需要设立缓冲国,避免再次冲突。

第三,外交上要灵活务实,慎重选择盟友,防止卷入可能的麻烦。

二战让德国变成一片废墟

冷战期间,德国外交主线与法国合作,推进法德轴心。德国利用与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法国紧密合作,利用其地位来弥补自身战败国话语权的不足。

1951年,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合作成为政治和解的关键,为后来的欧洲共同体,以及再后来的欧盟奠定基础。

冷战结束后,德国推进“大欧洲”的形成为外交主线。1999年,欧元诞生并设立欧央行总部于法兰克福,借此机会德国取得了欧盟的货币主导权,逐渐取代法国的领导地位。

当德国成为欧盟“老大”后,开始探索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北溪”系列项目成为德俄合作的标志,光是2004年启动的“北溪1号”就满足了德国一半以上的天然气需求。

依靠着俄罗斯的廉价石油和天然气,以及中国的廉价原材料和十几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使欧盟的通胀率长期压低在2%以内的水平。

廉价的俄罗斯能源大幅提升了德国工业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了其出口份额的进一步增长。

毫不夸张地说,依靠着俄罗斯的廉价能源,以德国为首的欧盟整合了欧洲的工业,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德意志第四帝国”,其综合实力足以对抗英美领导的世界体系。

德国在欧盟中有着绝对的领导地位

德国,或者说欧盟虽然是英美的盟友,但实际上却是比中国和俄罗斯更具挑战的对象。

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欧元的占比是仅次于美元的,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萨达姆推进用欧元结算石油贸易。

为防止德国再次崛起,美国设计了一个圈套,利用乌克兰危机来破坏“欧洲一体化”,类似于当初英美通过诱使德国入侵波兰来激化苏德矛盾的手段。

英美不断推进北约东扩,引诱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同时打压俄罗斯鸽派,让俄罗斯激进派获得发展空间,就是意在激化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矛盾。

而德国也充分吸取了二战教训,坚决反对北约东扩,谨慎维持俄罗斯之间地缘平衡。德国多次否决了让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提议,认识到这将触及俄罗斯的底线,使德俄关系再度对立,威胁整体和平。

在德国主导下,欧盟吸收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后,也未再进一步东扩。这保持了欧洲和俄罗斯之间一边斗争一边合作的局面。甚至采用“绥靖政策”默认了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

2014年,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

但是2022年的俄乌冲突打破了所有平衡,德国领导人科尔、施罗德、默克尔三代人的心血付诸东流。

德国一开始对冲突态度的犹豫,很大程度上也是希望俄罗斯尽快结束战争,但是在英美的大力支援下,加上俄罗斯自己也不给力,战争拖入长期局面,德国陷入尴尬境地。

出于意识形态,维护欧盟内部团结,尤其是对东欧的团结,德国必须援助乌克兰,否则欧盟分崩离析,德国输得连裤衩都没有。

但一旦大力援助乌克兰,又必然会得罪俄罗斯。两国能源合作的中断,导致德国能源价格暴涨,不仅通货膨胀飙升,大量的资本也开始撤离。

不管德国怎么做,“欧洲一体化战略”在当前的情况下已经是名存实亡。

30多年来,德国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国内制造业还不断被美国搬空,再加上美国对中国的“脱钩”,德国还在逐渐失去来自中国的原材料。

2023年2月,德国权威经济研究机构德国经济研究所所长表示:在俄乌冲突及其引发的能源危机中,德国经济损失已经达到1000亿欧元。

并未参战的德国,经济损失接近俄罗斯过去一年国民经济损失的1/3。

转机

如果战争一直拖下去,德国会逐渐失去对欧盟的控制权,法国也会趁机来争夺欧盟领导地位,欧盟则会在内耗中彻底成为美国的附属机构。

但是巴以冲突的突然爆发,让这一切迎来了转机。

德国一开始的热忱表现,让巴以冲突迅速成为了欧盟的首要关注方向,欧盟内部,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民间社会,全都在为支持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而争吵。

美国也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又好巧不巧的是,美国众议院新上台的共和党议长又是特朗普的粉丝,也不愿在乌克兰问题上投入过多。

新当选的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

巴以冲突的爆发让俄罗斯缓过了劲儿,也让德国缓了口气。

德国立即宣布加大对乌克兰的援助,并成为乌克兰第二大军事援助国,如果美国继续减少对乌克兰的援助,德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乌克兰的第一大援助国。

如今的局势与此前不同,德国这么干并不担心得罪俄罗斯,甚至俄罗斯也欢迎这么做。因为这意味着德国在俄乌冲突中话语权的上升,而德国对俄罗斯什么态度,大家都心知肚明。

拜登其实是不愿看到这种情况的,他多次表示要增加对乌克兰的援助,但是奈何新的众议长不批准,甚至还完全砍掉了一笔总额240亿美元的额外对乌援助资金。

而且,在巴以冲突之初,美国也多次曝出不看好以色列的地面进攻,拜登也在支持以色列的同时,警告以色列不要再度占领加沙。

这些细节都透露着美国的一个态度:不想陷入巴以冲突的泥潭中。

以军持续炮击加沙,弹药消耗让美国头疼

以色列表示对哈马斯的清剿可能会长达数个月,甚至是数年。以色列已经是准备和哈马斯不死不休了,毕竟话都放出去了。

现在美国的态度是优先保障以色列的安全,避免被中东各国群起攻之,这是他在中东最重要的棋子,不可能放弃。

但陷入长期战争,又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一方面自身精力会被转移,一方面油价又要涨,对俄罗斯利好,且会让欧盟更容易向俄罗斯妥协。

现在尴尬的变成了美国。

0 阅读:2

不正常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