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邓小平去世后,卓琳透露其心愿:他本想活到2000年,就满足了

任我去 2024-02-26 15:24:58

时至今日,邓小平同志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眼看如今的中国日益繁荣,很难让人不惦念起他。

但对他而言,命运还是过于残酷了些,过早的离开导致老人在生命的最后留下巨大的遗憾。

这并非是旁人的臆测,事实上邓公自己就对妻子表示过:我要是能活到2000年,就满足了。

又一个黯淡的时节

1997年二月份的时候,北京的领导们接到了一个奇怪的通知:非必要不要离京,留在家中待命。既然组织上这么说了,那必然是有大事要发生,众人的心情一下子就忐忑起来。

倒也不用过度紧张,因为即将发生的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也绝对不小。中央发通知不为别的,正是因为邓公病危了。

其实从1994年的春节开始,邓公就已经很少在公众面前出现了,这一度让国外媒体以为老人家病危了。

他们这么说并不全错,因为已经九十岁高龄的邓公确实到了年老多病的时候,而他患的不是别的病,正是帕金森综合症。

这个病邓公已经得了很多年了,他也治了很多年,但却一直没治好,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愈发严重。

邓公从1994年开始就一直在养病,只是那时的他病情还算可控,每日只是在自家的小院子里过着洒脱而规律的休养生活。

通常情况下,邓公每天早上醒来先是去卫生间洗漱,然后便坐在桌子边上喝茶、吃早餐。

吃完早餐,秘书会把报纸和文件送进来,而他就会花费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坐在办公室里。

累了的时候,邓公也会娱乐一下,他喜欢看别人打桥牌、游泳和踢足球,或者是自己四下走走散散步,这样也能舒缓精神和助力思考,然后一天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但当时间来到1996年的冬季,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十二月的的一个清晨,邓公刚从睡梦中醒来,他感到自己的呼吸不是很顺畅,然后就开始不断地咳嗽,连喝水都变得很困难。

见此情景,邓公身边的保健医生迅速过来查看情况,但医生很快就意识问题比想象地更加严重,便立即喊人送他去医院。

邓公家倒是离医院不远,十公里外就是解放军总医院,所以人很快就送过去了。只是对于邓公的家人来说,这十公里成为了他们之间最遥远的距离,因为老人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自己家中。

根据曾经参与治疗的医护人员的回忆,我们得以了解邓公当年住院的内情。在医院治疗期间,邓公的病情起初还算稳定,大家也在非常尽心尽力地帮他医治。

至于医生送来的治疗方案,邓公从不干涉,也没有任何要求,他告诉医生可以完全做主。

但即便是走流程,医院也还是要让他的家人签字,而邓公的亲属也是很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这让他们少了很多的顾虑。

让医护人员十分感动的是,即便是治疗过程十分痛苦,邓公却一直很配合大家的工作。他的情绪很平和,病房里也一直很安静,人们从未听到过他哪怕一声的呻吟。

护士每天都要给邓公扎针,而他的血管非常不好找,有时候为了输液要扎好几针。护士为此很内疚,但邓公从来不说什么,因而不管是他的毅力还是胸怀,都让大家十分敬佩。

就这样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月,当新一年的春节到来时,邓公的情况一直很平稳。

于是在除夕夜,炊事班特意为他炒了几个菜,还煮了饺子,而邓公则招呼医护人员和他一起在医院的餐厅里吃了一顿年夜饭。能够与领袖共同跨年,众人都很兴奋,于是纷纷祝愿他:“祝邓小平同志早日康复!”

然而,就在大家对邓公的病情充满信心的时候,2月19日傍晚六时许,邓公的病突然出现异常,他再一次被送进抢救室。

这样的事情并非第一次发生,但唯有这次异常凶险,抢救工作一直进行到晚上九点多,却一直没有转机。

彼时,邓公的家属基本都赶过来了,他们有的在走廊里,有的在隔壁房子里。尽管每个人的表情不一样,但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都期待着奇迹的诞生。

然而,这一次奇迹没有履约,邓小平同志因为帕金森晚期引发的肺部感染而造成呼吸衰竭,最终抢救无效而离世。

邓公的朴素爱情

在邓公去世后,可以说是举国同悲,大江南北到处都是哀声一片,首都的公车上布满白花就不说了,香港的地铁站里也持续播放着哀乐,全国人民同时被悲伤的情绪所笼罩。

而要说邓公去世后谁最难过,我想没有人能超过他的家人了,比如说他的妻子卓琳。当时,卓琳带着全家人一起向邓公告别,泪水早就沾湿了她的双颊。

在邓公去世四天后,卓琳给中央同志写了一封信,说明了故人的遗愿:“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眼角膜;把骨灰撒进大海。”

听到这些话,我相信大家的心里会是感动与敬佩,但在卓琳的心里,却不知滋味几何。

相信在邓公的骨灰被抛洒的那一刻,卓琳的脑海里肯定会像幻灯片一样走过他们夫妻这相濡以沫的半生。

在这里,我们不妨也介绍一下卓琳同志,因为她同样是一位优秀而值得尊敬的共产党员。

卓琳的本名叫浦琼英,原本是一个江南士绅家的千金,父亲浦钟杰不但是一个实业家,也对革命卓有贡献,曾被孙中山授予少将军衔。

这还没完,父亲并非是家里唯一一个革命者,卓琳的哥哥浦承绪也心向革命,而他更是一名共产党员。

在父兄的影响下,卓琳的心里终于种下了一颗进步的种子,而这颗种子在一个叫赵琴仙的音乐老师的沃灌下开出了花朵。

卓琳在昆明女中时期的音乐老师赵琴仙也是一个共产党员,而她最终以身殉道,名垂烈士之碑。

赵琴仙的死震撼到了卓琳,也激发了她参加革命的激情,促使她最终来到了延安,这时是1937年。

正是在延安,卓琳与邓公相识,相同的理想与志趣促使两人走到了一起,他们在1939年的秋季携手开始了婚姻生活。

后面的历史中,邓公一直在活跃在新中国的建立与探索事业中,而卓琳也不遑多让,她长期在北方局乃至西南局秘书处工作,后来又回到了北京任职,他们夫妻同为新中国的建设者。

在生活上,邓公和卓琳也是十分对脾气的,这主要是指他们都十分勤俭,能够把平淡的日子过出滋味来。

很长的时间里,邓公一家都住在朴素的老楼中,像最普通的人一样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会穿破旧到烂洞的衣服、会自己种菜、会把剩饭炖成杂烩来吃、也会聚在一起打桥牌,这样平淡的生活他们同样过得甘之如饴。

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对于邓公来说是十分难过的,邓公曾到拖拉机厂工作,而卓琳也在那里做缠线圈的工作。在磨难中,他们夫妻俩个总是互相关怀和勉励着,尤以卓琳的心思最为细腻。

当邓公心烦时,卓琳会要求全家人都保持安静;当邓公工作劳累后,卓琳也会主动邀请他一起散步。而那时邓公每日的穿衣、吃药、喝茶,事无巨细都是卓琳一手操持。

当然,邓公也会关怀妻子,他知道卓琳患有高血压,所以每天早起后他总是蹑手蹑脚地离开卧室,生怕吵醒了妻子。紧接着,邓公会和自己的继母一起张罗早饭,直到饭熟后他才会喊一句:“吃饭喽!”

很多时候,邓公还会特意背着卓琳上楼,即便是老了背不动了,他还是会让孩子们帮忙,女儿此时总是说:“你们可真是恩爱啊!”

日子是苦的,但在爱人的陪伴与鼓励下,再怎么也还是能满怀希望,而最终也是爱情的力量支撑着他们走完了那段艰难岁月。

相信在暮年之时,回首过去的事情,无论是邓公还是卓琳,心中都会有着甜蜜的感觉。然而,这种幸福终究没法永久地存在下去,随着邓公的离去,一切都成为了追忆。

做你的眼睛

在邓公去世后,卓琳作为遗孀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完成老人的心愿。关于邓公的遗愿,其实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了一部分,也就是卓琳的信中说的那五条遗嘱,这些是邓公一生高风亮节的最好写照。

但除了这些,邓公其实还有一个心愿。根据卓琳的回忆:“那时候他说过:‘他想去一趟香港,在这片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亲眼看一看香港人民的生活。他还想活到2000年,亲眼见证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这样他就满足了’。”

要说邓公一生中的功绩,有三个值得大书特书,首先是开国之功,其次是改革开放之劳,而这最后一个就是收回香港。

正是在邓公开创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理论后,港澳台问题的解决迎来了一个历史机遇。也正是在邓公一次次与撒切尔的谈判中,香港的回归被纳入了正轨。

可以说,邓公是香港回归的第一功臣,只可惜他的生命定格在了1997年的年初,而香港是在当年的7月1日才回到了中国的怀抱中,邓公终究是与其擦肩而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香港回归没能见证,澳门也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见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了。

早在1992年的时候,邓公视察刚落成的首都机场,而他在回来的路上看着沿途的国际饭店、海关大楼等等建筑物,一直在问随行的北京副市长张百发问题,而张百发指着一个地方告诉他:“新的长安大戏院将在那建起来,再有两年就可以投入使用,到时候请您去看戏!”

邓公一直静静地听着,眼神里满是期待,直到汽车驶过东三环,他终于感慨地说:“北京真的全变了,我都不认识了!”

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的邓公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有着怎样的畅想,他很想能活到那时候,再看一眼中国。只可惜,命运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但在邓公去世后,卓琳带着老伴的夙愿出发了,她向中央申请参加香港回归仪式,并说:“这是为了我们家老爷子的愿望。”

得以成行后,卓琳站在会场上,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不禁泪流满面,并说:“我完成了老爷子的遗愿。”

两年后,卓琳再一次见证了澳门的回归,但她的心愿还不算完满,因为还有二十一世纪等着她去看。后面的日子里,卓琳继续住在那座承载了一家人半生记忆的小院里,继续着以前的生活。

等到新世纪来临,她见证了中国申奥成功,见证了中国加入WTO,也见证了中国面貌的日新月异。

在此之外,卓琳长期坚持做公益,给希望工程、中国青基会等组织捐款,也给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捐了不少旧物。汶川地震时,卓琳更是拿出了自己所有的十万元存款捐了出去。

2009年的广安冰灾中,卓琳一家再次捐款两千,她的子女也为广安籍军人捐了五万块。斯人之公,可谓至矣。

就在2009年的7月29日,我们的“红色大姐”卓琳也病逝了,而她留下了和丈夫一样的遗嘱:将遗体和眼角膜捐献出去,骨灰撒入大海......

结语

虽然邓公没能来到二十一世纪,但他的遗孀却帮他见证了所有。或许已经过去的二十一世纪初的十年里中国还不够发达,甚至还经历了一些磨难,但对于中国人来说那绝对是奋进的时代,是激情洋溢的时代,是中国厚积而薄发的时代。

非如此,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强大的中国。我们或许还没有达到大家想要的高度,但已经在前人的预期中迈出了铿锵的一步。相信在海冥之下,邓公也会为之庆贺。

0 阅读:0

任我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