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望着车窗外,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年以前的电影《秋日奏鸣曲》。本片由瑞士著名导演、李安心目中的灵魂人物伯格曼所执导。李安还专门飞来法罗岛看望过他,抱着他哭了一场。伯格曼出身不好,但这并不能阻止他成功。
《秋日奏鸣曲》或许是作者对其原始生活的一种深入探究,它展现了母子间的爱与怨、忽略与弥补、伤痛与生长的纠结。影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有一个伟大的钢琴演奏者夏洛特,一个生活在乡下的女儿伊娃,还有一个神父的丈夫。伊娃与自己的妈妈七年来一直没有联系,听说妈妈的二任老公去世,她怕自己一个人寂寞,就把妈妈叫过来一起生活。
看到自己的妈妈,伊娃显得很兴奋,她高兴的给了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她把妈妈送到了自己的卧室,还给她在床垫下铺了一张硬邦邦的木板,虽然已经很多年没有和她接触了,但是她还清楚的知道,妈妈的腰很疼。她在妈妈面前,认真地演奏着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学习的音乐,想要博得妈妈的一声夸奖。紧张的给妈妈做饭,以前妈妈总说她做饭不是很好吃。在临睡之前,给妈妈递上一杯水和药物,紧紧地握着妈妈的手,不愿意放开,喋喋不休地为妈妈准备着第二天的早餐布置,并执意要把她带到妈妈的房间里去。就好像我外出打工以后,母亲时不时来看我一样。不过这种融洽的气氛最多持续七十二个小时,之后我就会和母亲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起来。这同样适用于影片。伊娃显然是非常需要母爱的,可是在和她接触不多的情况下,却发生了很大的矛盾,最终让她的妈妈离家出走。
伊娃对妈妈表示出的一切爱意,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想让妈妈开心,让妈妈喜欢。伊娃从小就是这样,长大后也是这样,从来没有任何变化。年幼的伊娃非常想要得到妈妈的关爱,可是妈妈一直都在忙着自己的音乐,很少有时间和她在一起。即便是在家里,她也拒绝和伊娃交流,经常一个人呆在家里。
伊娃从小就没有和妈妈培养出良好的感情,所以对感情产生了一种排斥和畏惧。可是在害怕的时候,她却无比的想要用妈妈的爱心来安慰她。我们倾向于相信,只要我能让你们开心,你们就会喜欢我,对不对?而当我们的愿望破灭的时候,我们的虚伪就会被撕碎,我们心中的怒火就会如同火山一般爆发。伊娃歇斯的尖叫了起来:“真正的我不会得到你的喜欢,也不会得到你的认可,我说出你要我说的每一句话,即使只有我一个人,我也不会表现出来,我讨厌我所拥有的一切!”伊娃喧泄完,一屁股跌倒在长沙发上。
听到伊娃的抱怨,妈妈夏洛特惊讶的睁大了双眼,“你讨厌我,伊娃?”妈妈伤心欲绝的问。“你怎么不早说?”夏洛特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慢慢的靠在了地上,用香烟遮掩着自己的双眼,将自己不想想起的事情说了出来。
“我几乎不记得自己的孩提时代,我记不起我爸妈什么时候动过我。无论是宠溺也好,处罚也罢。我对于与爱情有关的一切一无所知。我只能用音乐来表达我的感情。有时我在午夜惊醒,我不晓得我是生是死。我从未成长过,我的容颜与躯体都在衰老。我获得了回忆与经历,而我,却还未诞生。我谁也不认识,连自己都忘了。有时我会想起妈妈的面孔,可是我看不到她。我对她的五官很熟悉,但是我不能将它们拼接在一起。我也看不到你的样子。”说到这里,夏洛特的眼睛都红了。不知何时,她的面容已经布满了如同龟裂的泥土般的褶皱,整个人似乎一下子苍老了十年。
夏洛特到了伊娃的家里,一连说了三遍“别生气,孩子”。她多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妈妈。可是,她又何尝不是从来没有得到过妈妈的疼爱,她哪里懂得什么当妈妈?她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成长起来,她的心灵始终是一个孩子,可是当她必须要成为一个妈妈的时候,她就会努力的让自己成为妈妈。如果说一开始,夏洛特和伊娃是“对立”的话,那现在,你就会发现,夏洛特和伊娃其实都是一方的,而另一方,则是她们的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