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虽然幅员辽阔,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朝代,但是,与汉唐相比,清代的名帅数量并不多。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有着诸多的历史与社会因素。清王朝是满族所创,开始时作为一个骑着马的部落。他们的统治者都是军人出身,常常亲身上阵。这一特征在清前期表现得尤其突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中国的疆域之广,人口之多,在中国大陆,蒙古,新疆,都是中国的疆域之大,人口之多,都是史无前例的。
虽然清代也出过多尔衮,曾国藩,左宗棠,年羹尧等人,但是他们的名气却不如汉唐名将那么大。比如多尔衮对清王朝的征服,曾国藩、左宗棠对太平天国的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年羹尧则是在西北平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华,以及对国家的忠诚。
清代将领们的声望之所以不高,是有多种原因的。首先,清代皇帝常常亲赴战场,康熙和乾隆都曾亲临战场,这就使将军们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其次,清代的敌人比较弱小,比如清末的战争多发生在国内,而非外敌,这就制约了武将声望的发挥。此外,清代的武将虽有一定的军事成就,但其个体才干一般都不能与历史上的“奇才”相媲美,而且常常依靠清廷的雄厚实力与财力才能取胜。
清代文职人员的社会地位比武官要高,这种情况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尤以清代更为突出。朝廷重视官吏治理国家、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政绩,与之相比,武将的身份与声望就显得比较低下了。这一制度上的偏离,也是清代武将数量不多的原因。在清代的政权架构中,帝王具有绝对的军权。这样的集权制度,在维持国家统一与安定的前提下,却也制约了武将自身的发展。因为通常情况下,帝王才是一切战争的最高决策人,所以哪怕将军们在战场上再怎么出色,他们的功劳也更多地被视作帝王的延续,而不是自己的荣耀。
清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对武将声望的塑造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文职人员的社会地位远远高于武官。以“以文治国”为中心的价值观,使得军队成绩得不到社会的普遍好评。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武将虽有出众的军事才华,却很难得到与文职人员同等的认同与尊重。另外,清代军事活动的特点,也与当时武将声望不高有关系。清代大多数时候,国内局势比较平稳,对外战事不多,以平叛太平天国和捻军为主。然而,由于缺少与强大的外敌进行大规模的正面交锋,所以他们的军事才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从总体上看,清王朝的统治结构、文化价值观念、战争性质和统治者对军队的控制力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尽管清王朝幅员广大,但始终没有出现可以与汉唐媲美的千古名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