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祠堂:一个百年打铁家族,耕读传家,终成息烽望族的传奇故事

黔程历史 2024-04-08 15:15:10

明末清初,清廷与张献忠大战四川,张姓由四川避难入黔,繁衍至今,形成一个数百年村落;古寨祠堂,见证了一个家族以打铁起家,继而耕读传家,终成一方望族的传奇故事......

一、张氏祠堂

明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在成都即位,国号“大西”。

随即,四川境内明军将领聚集兵马进攻大西军,双方展开混战;张献忠为获得回旋之地,命孙可望夺取汉中,却为李自成部将贺珍所败。

明将杨展在彭山(今眉山境内)大败由水路南下的大西军,张献忠退守成都;杨展挥师北上剑指成都,张献忠只好放弃成都转移川北。

清顺治三年(1646),清廷肃亲王豪格和吴三桂组成满汉大军,打败贺珍,攻取了汉中;随即命令鳌拜等将领以大西军降将刘进忠为向导,急速南下。

大西军北上途中,为鳌拜所偷袭,张献忠以为是流寇骚扰,亲临前线指挥,被刘进忠认出,豪格引弓,张献忠中箭身亡,大西军大败。

乱世之秋,人命如草芥。据估计,明末清初时,四川竟有6百多万人遇害死亡,可怜了天府之国!

幸存的人们,只好纷纷逃难。与四川临近又暂未收到太大影响的贵州省,自然成了四川人的首选之地。

张正发就是其中一位了。

张正发由四川逃难至遵义(当时还属于四川省),其子张明高又从遵义迁徙至贵阳息烽,以打铁为营生,后代耕读传家,最终成为息烽有名的望族!

清光绪三年(1878),张氏后人修建祠堂,祭祀先祖一路避难入黔,200多年来以打铁起家,终成望族的家族传奇。

张家祠堂

祠堂修好后,张家人在朝门前栽下了两棵桂花树,一棵金桂,一棵银桂,寓意家族金银富贵。

一百多年来,祠堂三次被毁又三次重建,两棵桂花树枝繁叶茂,顽强生存,看过张氏族人来来往往,看过历史云烟跌跌撞撞。

百年桂花树

走近祠堂大门,横额书写“百忍书苑”四字,两侧有一幅对联:“培根根深叶茂,树人人贤家兴”。

大门后面“追宗述远”四字,让人一望便知这是一个家族祠堂了。

步入祠堂大门,高大围墙均用齐整条石筑就,墙上褐色苔藓斑驳自然,尽显岁月悠久、历史沧桑。

祠堂围墙

祠堂正门为半圆形拱门,石质围墙呈阶梯上升式,整体视觉像个伟岸的人像,又犹如一座丰碑。

祠堂正门

正门上书“张氏祠”三个大字。

再往上为“光绪三年六月下浣之书”(“浣”字我不敢完全确定),说明了张氏祠修建的时间和题字之人。

“张氏祠”

右侧题字为:“总理玉公之嗣孙各遗废产分房均裁永垂祭祀承办后裔开元创修”。是玉公孙一辈的分房证明,以及祠堂的创修者“开元”。

左侧字有点多,我就懒得写了,是参与修建祠堂的族中子侄等人姓名。

创建者“开元”

兼修者诸人

正门两侧有一幅对联:“文章偕青钱入選,俎豆舆金鑑同辉”。

黔程释义如下:

青钱:指优秀的人才。语出《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鷟是指张鷟,唐高宗至玄宗时期人,张荐是张鷟之孙,祖孙两人均是非常有才华之人。张氏祠堂在此用“青钱”两字,是赞誉祖先之意。

俎豆:即俎和豆,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用来盛放食物的两种礼器,俎是一种用于切割肉类的砧板状器物,豆是一种盛放食物的器具,“俎豆”两字后来引申有祭祀和崇奉之意。张氏祠堂在此用“俎豆”两字,是表示对祖先的祭祀和崇奉之意。

金鑑:鑑有多种含义,可以指古代铜镜;也指一种盛物的陶器;鑑同鉴,金鑑后来也引申为对人进行讽谕的文章和书籍。张氏祠在此用“金鑑”两字,其实是一词多意,但结合“俎豆”两字,狭义是指盛物的陶器了。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为:张家子弟文章和优秀人才均能入选为朝廷所用,张家祖先品德值得张氏后人祭祀与崇奉。

“文章偕青钱入選,俎豆舆金鑑同辉”

进入正门后,院落中巨大的石板和主屋遗存的石质屋基,自祠堂创建伊始,就一直在此了。

石质屋基之上,是新建的两层木制房屋,整体上借鉴了贵阳一带布依族建筑风格,但和真正的布依传统建筑相比,又有很大差异。

房屋明间上方“百忍堂”三字,是张氏家族祠堂堂号。

百忍堂:唐朝时,有郓州(今山东东平县)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全家和睦相处。唐高宗李治登泰山时听闻此事,很是好奇,便到张家问其故。张公艺取出一纸,写了一百个“忍”字,李治十分赞誉,亲书“百忍义门”四字赐之。

张公艺是历史上著名寿星,寿至99岁,也被称作“张百忍”。此后,张姓大都以“百忍”为祠堂堂号。

“百忍堂”

“百忍堂”三字上方为“福禄寿”三字,正是贵阳一带布依建筑特征之一。

房屋两侧依次有三幅对联:

其一:“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表达了张氏先祖的打铁创业的“勤”,以及张家人和睦相处的平和心态。

其二:“先辈创业留典范,后昆接力传家风”,表达了张氏希望家族承前启后的要求和愿望。

其二:“强弓长箭黄帝赐姓,清河郡氏子孙受福”,说明了张姓的由来,以及打铁冲张姓源自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

三幅对联均为上乘之作,我估计是原来祠堂本来就有的,重建祠堂时就用了以前的对联,所以在此写出供大家欣赏。

二、打铁冲

参观完祠堂后,我步入村中,想进一步了解打铁冲张氏渊源。

到达村中,一老者见我对着石质屋基拍照,就邀请我进屋喝茶,知道我是来了解“张氏祠”和打铁冲后,热情地向我介绍了打铁冲张氏的渊源。

如前所述,张正发由四川进入遵义暂居。清康熙八年(1669)去世,葬于遵义董公寺周家湾。

两年后,张正发之子张明高迁徙到息烽西山张家沟;又过了两年,再次迁徙至青山乡。

张明高迁徙至青山乡后,在“打铁洞”造炉,以打铁为生,这就是“打铁冲”名称之源了。贵州话中,“冲”是指山洼之意,即高山边上的一块平地。

自清康熙十四年(1675),张明高迁居此地形成村落,打铁冲已走过了349年历史风雨。

中国传统社会中,铁匠为手工业者,正所谓“士农工商”,地位仅高于商人。

张家以打铁为营生,逐渐变得富裕起来,然后开始注重耕读传家。清朝时期,张氏一门中共有4人中举,最终成为息烽望族之一。

听完老人详细介绍后,我询问“打铁洞”遗址是否还在。

老人十分高兴,不顾70岁高龄,坚持带我打铁冲一游。

于是我和老人一起,往村后打铁洞前行。

打铁洞在就在图中两棵柏树之间

走进打铁洞,洞口上方是“打铁洞”三字,下面是“红炉根基”四字,是近年张氏祭祖时所刻,以示张氏后人不忘本。

“打铁洞”、“红炉根基”

我进入打铁洞内,是一个很小的溶洞,看来张明高是在洞前搭了一个棚子打铁,并非在洞内打铁。

打铁洞

打铁遗址处

看完打铁洞后,我和老人又进入村中重游一遍。

清末咸同时期,黔境大乱,打铁冲张氏纷纷修建高大石墙自保。

从石墙内布局来看,以前均是三合院建筑的大户人家,石墙朝门保留至今,朝门两侧石墙也保存不少。

遗存的合院建筑围墙

合院建筑的朝门处

遗存的朝门和院落石板

两进大院遗存的石质屋基

石质水缸

老人说:打铁冲张家家风为“打铁起家,百忍传家,耕读治家,仁孝齐家”。

这就是打铁冲历时数百年但规模不大的原因,因为一直有人通过读书,然后在外地入仕,散枝落叶。

如今村中有很多新建房屋,但屋主其实多在外地工作。

天色渐晚,我准备开车回贵阳,家人还等着我回去吃饭呢。

老人很热情,坚持送我到“张氏祠”广场处,我对老人再次表示感谢;老人说:下次再来游玩的话,直接去他家。

其实,我应该多待会儿,哪怕一刻钟,再去一下张氏祠堂,请教一下老人,因为祠堂的一下细节,我其实没有完全清楚。

寻访一些地方,就算作了大量功课,结果回来后发现还是留下一些遗憾,是我经常犯的错误。

游玩提醒:导航软件无法导航“打铁冲组”,我从息烽出发,导航“青山乡大林村”,在还未到达大林村的路上,就先到了打铁冲组,公路从村中穿过。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张氏祠堂:贵阳市息烽县青山乡大林村打铁冲组。

0 阅读:0

黔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