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蛮夷:10、周昭王的南征不返

节度使 2024-05-15 11:12:56

大楚蛮夷:10、周昭王的南征不返

周昭王十四年,周朝发生了一件大事:鲁幽公之弟姬沸杀死兄长自立,是为鲁魏公。

《竹书纪年》:(昭王)十四年秋七月,鲁人弑其君宰。

鲁国是怎样一个国家?

周公旦的封地,周礼贯彻最彻底的国家。

《左传·昭公》:周礼尽在鲁矣。

周公旦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鲁公伯禽三年后才向周室汇报工作,王室斥责他:你看看人家齐候,执政5个月就来述职了,你怎么这么晚才来?

伯禽:我承认是耽误了点时间,是因为我要改变当地的风俗、变革当地的礼制啊,家父去世,我就要尊丧礼以身作则守孝三年,要做表率让底下那帮人学着点,不然上行下效,坏了规矩,那礼仪不就成了摆设了?

《史记·鲁周公世家》: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但就是这样一个最死板、最严苛等级、尊卑的宗周之国,却发生弑兄篡位、失礼宗法的惨案,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各国都伸长了脖子,看王室如何处置。

对于周朝来说,宗法制就是法律,是天子权威的体现、社会稳定的基石,违反了必然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否则有失公允。

长此以往,各国忙于内斗,谁还有精力来拱卫王室?

并且,时任天子的周昭王至今毫无建树,他也着急啊,也需要抓一个典型树威,杀鸡给猴看,以儆效尤。

鲁国就是这只典型的出头鸡,撞到枪口上了,任何人都认为:一场讨伐不尊的大戏即将开演。

但剧情的发展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估计是鲁魏公公关工作做的太用心,周昭王对此事的处置方式很干脆:听之任之,不管。

既不发兵征讨,也不兴师问罪,爱咋咋地。

周昭王是幸运的,祖、父两辈东征西讨开创“成康之治”,给他留下了一个“刑错四十余年不用”的国家,国富民安,只要不瞎折腾,按部就班,躺平就能名垂千史。

在上位之初,他就复治象魏(宫门外悬挂礼法教令的建筑),希望通过祖辈的方法宣传礼法、教化民众,是一位励志作为的天子,很多人对他也充满信心,但他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怠政。

鲁国内乱,他没打算拨乱反正,天下安宁,干点啥不好呢?

干嘛非要去淌这滩混水?

你行你上啊。

谁做诸侯对他来说都一样,并且鲁幽公这个家伙风评很差,说不定鲁魏公更合适做国君,更能交赋更多的岁贡呢?

更能效忠于我,更能拱卫周室呢?

更可况,今年还曾发生过地震,这本就是不好的兆头,预示魏公弑君一事也许就是上天注定的,自然由天上神仙来收拾他,凡人操什么淡心。

在他看来,无为而治,顺势而为,就是最好的政策,是仁政。

周昭王的这套管理办法,在太史公看来是不可取的,至少鲁国的这个事情你得管一管,过问下,缺口不堵上,就会溃堤的,他在《史记》中评价周昭王:王道微缺。

缺一点而已,不多,“微缺”,比“成、康”差点,还算对得起这个“昭”这个上谥。

《逸周书·谥法解》:昭,明德有功、圣文昭达、容仪恭美。

但是,周昭王还是想漏了一点:鲁国是周疆东南最重要的屏周之国。鲁国内乱,一定会失去对东夷、南蛮的约束力,到时东南各部落一定会趁机纷纷举兵,反抗朝廷。

怠政,终将导致殆政。

楚国。

现任国君为熊绎之孙,熊黵。

经历了熊绎、熊艾两代人整整半个世纪的筚路蓝缕,熊黵也继承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楚国,正当他也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他发现环境变了。

自从鲁国发生违礼弑君事件后,鲁国内乱,对东夷各部落丧失约束,东夷不尊周令,且多有二心,周昭王不得不起兵平叛。

东夷安定下来之后,南方土蛮又趁势起兵,直接反抗周室统治,楚国处在南疆一线,不免首当其冲,熊黵叫苦不迭,只得求助周昭王。

刚打了胜仗的周昭王听闻,虎躯一震,小弟有难必须帮啊,不然怎么重振朝纲、恢复往日荣光,于是发动了规模宏大的“南征”行动。

公元前981年,昭王十六年,第一次南征。

周昭王御驾亲征,汇同邓、唐、厉、曾、楚等国,涉水江汉,剑指虎方、荆楚和扬越之地。

沿途大小部落、方国纷纷归附,大胜。

第一次南征不仅取得了平叛大捷,还俘获了大批的俘虏与物资,并且遇到了传说中的瑞兽“大兕”,也就是犀牛,让周昭王铸器铭功,在历史上浓墨重彩了一笔。

《墙盘》铭文:弘鲁昭王,广笞荆楚,唯狩南行。《竹书纪年》: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遇大兕。

三年后,尝到甜头的周昭王发动了第二次南征。

如果说第一次南征是通过对东夷、南蛮地区的征讨,达到宣扬王化、稳定江山的效果,那么第二次南征纯粹是被胜利冲昏了头,想再捞一把。

第一次师出有名,第二次目的不纯。

并且,周昭王犯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他打算独自率领宗周六师、孤军深入南方腹地。

唯一伴行的诸侯,只有熊黵,毕竟楚人熟悉周遭环境,至于其他诸侯一个没带,原因不明,也可能想独霸战争红利,也可能觉得带上他们鸡毛蒜皮的事太多,或者仅仅就为炫耀武功。

南方,苦瘴厉蝗之地,没事不要轻易涉足,意外太多。

果然,这一次,周昭王没有遇见犀牛乌龟白鹤蝙蝠等瑞兽,反倒遇见了不少惊走的野鸡野兔,并且天气也糟透了,风沙走石、阴风骤起……

黄历上说,这叫做凶兆。

毫不意外,大败。

败给谁?不清楚,反正很惨,不仅周昭王殒命汉江,还葬送了整个宗周六师。

《竹书纪年》: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王陟(zhì,升天)。《史记·周本纪》: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

宗周六师,乃王师卫戍,与成周八师并称为西周两大军事集团。可想而知,它的覆灭,让刚有起色的周王朝权威受损。

至于周昭王如何殒命,后人五花八门、脑洞大开:

有人猜测是过桥时坠河而亡(侍卫:我混点的?);

或者是楚人耍阴谋,以致胶融船散落水而亡(楚人:我就不怕报复么?);

或者是突遇地震而亡(这得多大的地震,泥石流倒有可能);

甚至是情杀(他老婆是有点那个,但现在牵强这个就有点扯淡了)……

但可以肯定一点,死法太憋屈,羞于启齿,有损国威,都不好意思说出来,只说昭王南巡狩猎,楚人保护不力,遭遇风浪,溺水而死。

死了也不告丧,估计是连尸首都没找到。

《史记·周本纪》: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昭王之死周王室至今都没有给一个明确的说法,成为西周历史上最著名的悬案。

唯一知道事件真相的估计也只有同行的楚人了,但周王室明确“讳之”,楚人也只能讳莫如深,严守秘密了。

后来齐桓公率八国之师讨伐楚国时,还以此事作为伐辞:“为啥俺昭王南征而不复,你倒是说出个一二三来?”

楚王:……真的要说吗?

齐桓公:……不说也罢。

王室遭此大劫,成为西周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天下不振,朝纲偏斜,却让楚国有了起色。

昭王两次南征,基本肃清了汉水一带的敌对势力,对楚国来说是却是极大的利好:汉水之敌已成强弩之末,自己使把劲,直接去摘桃子不比筚路蓝缕强么?

土地、人口、资源、武器、粮食、生产工具……

直接强取豪夺!

楚国由此走上极速扩张之路。

但是让楚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南征以后,周昭王将淮水上游、汉水中游地带进行划分,把一些在山西、陕西混的不太好的宗亲移封到这里,建立了随、蔡、应、息、弦等数十国,组成一个庞大的姬姓封国集团,史称“汉阳诸姬”。

这些汉阳诸侯的使命主要有两个,其一便是全力遏制南方势力扩展中原的意图。

最后正是这些汉阳诸侯,差点要了楚国的老命。

未完侍续......

本文选自文章《 大楚蛮夷》,已获授权转载。

作者:躺在屋顶数星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10

节度使

简介:耕读史书,以史为鉴,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