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行静功秘密,陈撄宁用2个字解释透了

卫昌国学说说 2024-07-06 17:46:15

虽然,气功导引术对于养生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道家修行而言,“静功”才是入门丹关键。

即便不谈修行,仅仅作为当代人的养生保健方法来说,“静功”也有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对于高度精神紧张,神经衰弱不易睡眠者而言,单靠动功并不能让其真正放松下来。静功才是解决的关键。

我之前介绍过释家观呼吸,也是非常好的安全有保障的静功入门方法。然而还是有不少朋友觉得无法入门,最终变成练习深呼吸,偏离了静功真正原则。

幸运的,我们有太多值得借鉴的前辈,60多年前,陈撄宁先生讲“静功”优先用两个字“听息”揭秘静功总原则。

一.为何用“听息”?

陈撄宁先生认为,修炼静功最重要的原则是“排除一切杂念”,让脑神经绝对安静,即常说心静下来。

虽然功法很多,但多数人很难让思绪停下来。所谓一念代万念总归有念头,念头总会变幻。即便用“数息”也不能做到纯然无念。

陈先生认为用庄子“听息”法最为方便:

初下手,只用耳听,不用意识和念头,不守鼻窍,只听一呼一吸的下落,不让它瞒过即可。

完全不用管呼吸快慢粗细浅深,任其自然变化。

待,听到“神气合一,杂念全无”,甚至连呼吸也忘记了,渐渐入睡了,也是很好的体验。若白天精神充沛,也可配合户外吐纳、练拳,勿使身体疲劳,再入静室听呼吸。

这能够很快进入深睡眠。

陈撄宁先生还比较了几种静功法,如东坡居士静坐法,朱熹调息法,庄子听息法。

二、东坡居士静功“数息法”

之前介绍过东坡居士静功,这是结合了道家和释家静坐法,主要以“观呼吸”法为主,先数息,再“随息”,入静之后,“勿忘勿助”,自然虚无。

“当腹空时,即便入室;……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

三、朱子静功“观息法”

朱子调息法也是结合了释家观呼吸法:“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如百虫蛰,氤氲阖辟,其妙无穷。”

朱子调息法,也是观呼吸法,只观呼吸鼻端进出,不用数息,自然而然,进入笃静状态。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高度的定力和长期训练,不是一下子可以进入状态的。

四、庄子“听息法”解读

陈撄宁先生认为庄子“听息法”才是最高明:“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为了便于理解,陈撄宁先生将其分解为几步:

第一步:“若一志”。即思想要专一,排除杂念。意思是,心思全放在听上。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初下手,就是听呼吸之气。

因为,正常人的自然呼吸鼻中气息并没有声音,所以,你必须用心听其气息出入,或者出入的感觉,所以要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息功夫做得久了,心和气就打成一片了。此时,不能再说心听那个气;但是呢,心气并非完全混沌一片,还是有能觉所觉。但已经不意于“听”,所谓“听其自然”而已。

第四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此时用“止”字诀,不再用意于听,或者说不再有意识作用。心灵进入混沌境界,身中的神气合一。说“心止于符” ,这是说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觉的,看来和睡着一样。

第五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这是进入“心斋”境地,所谓“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后自然得来的,不是意识造出来的。这个不必深究。

对于日常静功疗养而言,只要做到“神气合一”,即心止于符已足够了。

总结:

陈撄宁先生举例三个,其实都有其共通处:

如东破静坐法:先数息后不数,随其自然;

朱子观息法,先观,后不观,顺其自然;

庄子听息法,先听息,后不听,所谓“听止于耳”就是随其自然,不再听息。

看,其原理都是先用意,专心一志,最后任其自然。

卫昌国学

2024年7月

20 阅读:880
评论列表
  • 2024-07-16 06:54

    现代快节奏社会,杂念太多,观呼吸的一念代万念也几乎没人能做到,更别说无念了,从古至今做到无念的能有多少?

  • lee 2
    2024-07-17 11:32

    写这么多古文,你就简单明了的说说你自己的感悟不就可以了,还是你其实也不会?

  • 2024-07-15 23:39

    观呼吸本身就是产生执念,观的越细神耗越大,绝对无法达到神息,别发这种胡说八道的东西,误导修行者;执念越深,占染的因果越多,最后的结果要么空耗余生,要么进疯人院[呲牙笑]

卫昌国学说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