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还是可喜?中国最后的穴居部落,就此搬出了大山

黔之行 2023-09-13 17:51:06

早期基本所有的人类都居住在洞穴之中,这早已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了。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渔猎为生,居无所定,因此只能四处游荡。而洞穴,就成为了原始人类暂时居住的场所,洞穴可以遮风避雨,可以生火取暖,可以躲避野兽的侵扰,的确是居住的理想场所。

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发明了农业,开始从四处迁徙走向定居,人类也从山洞迁徙到了平原、山谷地带,开始搭建房屋。逐渐地,人类不再居住在洞穴,因为山洞十分冰冷、潮湿、光线昏暗。久而久之,人类就忘记了自己的祖先曾经在山洞中居住的日子了。

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明进程是不同的。当中原地区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西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还停留在原始社会。甚至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初,西南的大山深处还有许多氏族还停留在母系氏族时代。其中部分部落不会搭建房屋,他们依然还居住在洞穴之中。

此外,战乱、匪患等因素也使得一部分人选择居住在山洞之中。因为山洞具有很好的隐藏效果,土匪们也很难想到这里会有人家居住,因此在战争年代,山洞也会成为一部分人居住的场所。走在贵州的大山深处,会看到许多的山洞洞口都修建了石墙,这样的山洞就是当年村民为了躲避匪患而暂时居住的地方。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稳定发展,这些村民也逐渐回到原本的住处。而西南山区的原始部落经过了社会改造后,也进入到了现代文明,他们陆续搬出了大山,山洞自然也就被遗弃了。

不过,在贵州的大山深处,却有一个部落一直生活在洞穴之中,他们被称为世界最后的穴居部落。这个部落位于安顺市的紫云县水塘镇格井村,是一个苗族村落。他们居住在一座大山的半山腰的洞穴之中,一共有18户人家。

苗族并非是一个非常落后的民族,为何还要居住在洞穴之中呢?原来,大西南解放之初,大量的“土匪”占山为王,不断骚扰周边居民。于是,这18户人家就搬迁到了这个山洞之中,一住就是几十年。这个山洞叫做“中洞”,因为这里还有上洞和下洞,游客也将之称为“中洞苗寨”。

1984年,中洞之中建了一所学校,这可能是中国唯一建设在洞穴之中的学校。2003年,一个叫做胡兰克·博德的美国游客意外在贵州发现了这个村落。他看到这里的村民非常贫困,家徒四壁,于是就自掏腰包,出10万给村民拉上了电线,大大改善了中洞苗族的生活。此后,他又给每家每户捐赠800元,用于改善生活。

此后,中洞苗寨就开始出名了,被各种媒体报道,许多游客也想来这里一探究竟,但由于交通不便,游客到达这里的还是寥寥无几。而当地则因为美国人改善村民的生活而“亚历山大”,毕竟谁也不想背上“不作为”的标签。于是,当地就开始劝说村民搬出山洞。

最初,当地给村民修建了安置房,就在山脚。但是村民早已习惯洞穴的生活,因此不愿意搬出。可他们耐不住相关人员的劝说,最终还是搬了下去。但没有多久,他们又陆续搬了回来。原来,他们住不惯洋楼,因为洋楼住起来比较热。而洞穴则冬暖夏凉。

没有办法,当地只能另想它法。2009年,中东小学正式被搬迁,当地的孩子要上学必须下山,回来又要爬坡,来回要4小时。因此,当地许多孩子都直接住在学校,到了周末才回家。

此后,贵州又兴起了“异地搬迁”的扶贫高潮,如果还允许这样的村落存在,那可能就会被视为“不合格”。我记得当时写了一篇文章,介绍六盘水一对老夫老妻居住在悬崖之上的事情,结果当地就给我打电话,让我删除文章,原因是“可能让人联想到当地异地搬迁工作没有做到位”,实际上,那老夫老妻是不愿意搬出来。我想,中洞苗寨就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时间到了2020年,中洞苗寨的村民终于搬出了大山。我想,这可能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因为他们的孩子都不愿意居住在洞中,大都选择到城市工作。而老人年纪越来越大,上下破十分不便,加上为了方便孩子上学,当地村民也最终同意搬了出去。

对此,许多游客义愤填膺,还有的对“世界最后的穴居部落”消失而感到惋惜。我认为,每个人、每个部落、每个民族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力,每个人都不会想永远成为别人的展览品。如果非要道德绑架,何不自己找个山洞住起来,过上原始社会的生活,让别人来参观呢?

当然,我对另外一件事是非常惋惜的,就是洞中的村落基本被毁了。他们搬出了,但是他们曾经居住的洞中房子,洞中学校是可以成为了遗址的,成为一个小型博物馆的,以供游客参观,以供村民缅怀过去。然而,这些设施已经被一毁而空,整个洞穴变得空荡荡的,似乎从未有过人类生存的痕迹一样。

欢迎大家关注“黔方胜境”,小编致力于宣传贵州风景、文化和历史,尤其是重视对小众景点、免费景点的介绍,帮助驴友避开拥挤的人潮,探索大自然的秘境。如果需要制作旅游攻略、路线,定制旅游出行也可以联系小编。

0 阅读:121

黔之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