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如果生在今日,是否也会“被贬流放”?

小桂明 2024-04-15 08:50:37

一直很喜欢苏轼,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看了几遍,现在又在喜马拉雅听书,也是听《苏东坡传》。

苏轼的诗词,自然不必多说。今天想谈的话题是,如果苏轼生在今日,是否也会被“贬谪流放”?

苏轼非常有才华,宋帝非常喜欢他。有一个细节,宋帝每每用膳之时,若是悬筷忘食,宋帝定是在看苏轼诗文。同时,苏轼又极不合时宜,有个这样的故事仍然广为流传——

话说有一天早晨,苏轼摸着自己的肚皮问家人,吾腹中装有何物?有人说是才华,有人说诗词……回答各式各样,只是侍妾王朝云说,大人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当即说,知我者,朝云也。

如果苏轼生在今天,除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政治上又是一个不成熟的人。

苏轼一生中,三次被贬谪流放。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他被栽赃陷害流放黄州(今湖北黄冈市);第二次是,他坚持以司马光为首的旧派(保守派)立场,被王安石为首的新派(改革派)打压,再次流放惠州(今广东惠州市);第三次是,经过多年流放和时间检验,苏轼看到了新派的某些改革对百姓和朝廷有益处,于是希望旧派保留部分新派改革政策,从而得罪了元气大增的旧派,并被贬至儋州(今日海南儋州市)。

苏轼的三次流放,一次比一次遥远。

苏迷们都知道,最早的时候,苏轼是坚定的旧派核心人物。因此,他一直与新派不和,政争不断,但却绝无私心。当时,新派势力如日中天。果然,不识时务的苏轼被贬黄州后又再贬至惠州。再次被召回朝廷后,皇帝开始启用旧派,旧派逐渐强大,风头开始盖过新派。

此时,作为之前一直不认同新派、不支持改革的苏轼经过两次流放后发现,新派推行的改革并非全是不堪之策,其中有一部分改革不管是对百姓,还是对朝廷均有颇大益处。因此,在旧派得势之际,一向反对新派改革的苏轼,一反常态开始支持新派某些改革政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是1000多年后的今天提出来的。

在苏轼的那个年代,他已是按照这个道理参政议政了。不然,苏轼对新派改革政策可能仍然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苏轼早年与新派的斗争,他是真心认为新派的改革全是弊病,绝非为自己、为旧派争权夺利;看清新派改革的利与弊,为了百姓福祉,他又是全部的真性情,正义执言据理力争,希望保留新派早年推行的部分有利政策……因此,在新派旧仇未报,旧派恼羞成怒的情况下,两头不是的苏轼,第三次被流放儋州,最后死在从儋州北上的路上。

1101年5月,苏轼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游览金山寺看到自己画像时,垂垂老矣的苏轼,抚今追昔写下这首诗作,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如果不是生在封建王朝,而是生在开放的今天,以他的高才华和真性情,获得重用的概率会很大。今天的社会更开明,但苏轼这种不合时宜,却很难平衡各种关系,受到排挤和打压同样在所难免。当然,也不排除他会遇到像皇太后一般的贵人,保他生、免他死,还免除他的各种苦难,给他更高更宽广的平台。如此的话,苏轼亦能平步青云,自然亦是百姓之福人民之福。

0 阅读:3

小桂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