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忆广州红色史迹:广州第二海珠桥建设纪念(1967.5.1)

宝宝聊过去 2024-03-17 12:26:40

这是一组两枚铭文“广州人民大桥”的纪念章,纪念章均为长条异形设计,画面中铸于右侧的毛主席浮雕像欣喜地注目着左前方新建成的广州人民大桥,下端嵌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纪念章背面铭文分别为:

广州第二海珠桥建设纪念

1967年5月1日

(如图)

广州人民大桥

(如图)

背山朝海,襟带三江的广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秦末汉初,珠江南北两岸分别约在今天的市二宫背面和西湖路南侧,江面宽逾2000米。古时广州人曾将珠江称为“海”。在江上还未架起桥梁的时候,人们全靠舟楫渡江,“过珠江”也被叫做“过海”。随着江中淤泥不断冲积,珠江北岸逐渐南移,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广州的“河北”与“河南”之间的距离缩短为几百米。遇水架桥,天堑变通途。一座座桥梁横跨珠江,牵起两岸往来,促进城市发展。一座桥,跨越珠江南北;一座桥,跨越两个时代;一座桥,联结党和人民;一座桥,见证民心得失。

从上世纪建起第一座横亘珠江两岸的海珠桥,广州几乎是以四年一桥的速度建起17座跨江大桥。

这17座大桥不仅方便了珠江两岸的人们,也记录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的巨变。

从这些跨江大桥中,我们可以读懂更多广州故事。虽说广州如今已有许多跨江大桥,但在1933年以前,珠江上没有架设任何桥梁。以船为家的疍家人就担负起了运输物资的作用。

由于珠江南北经济差距过大,政府出资建了首座跨江大桥。由美国公司承建,设计风格直接对标英国的伦敦桥。

1933年,海珠桥正式开通,巴金也在那一年来到广州。不喜欢搭电船、坐黄包车的他,每天至少两次来回海珠桥。巴金还把海珠桥写进了书里。他在书里说到:“从前没有桥的时候,人就靠着篷船和电船往来两岸。如今却有一座大桥把这两个不同的世界连接起来了……这就是新建成的海珠桥。我在中国都市里见过的铁桥,这算是最大的一座了。”

海珠桥最开始还能向上分开,让大型轮船从桥下通过。遗憾的是,开合式大桥只用了15年。

1938年10月,为了阻止日军船舰进入珠江,国民党广州警备司令部忍痛破坏海珠桥的开闭部分。

即便如此,也挡不住日军的贪婪。当广州被日军全面占领后,他们直接将开合器全部拆卸下来,运回日本。

从此,海珠桥再也无法开合,大型船只无法进入内港,只能停在黄埔码头。

从1933年往后的三十年间,整个珠江上只有一座孤零零的海珠桥。

新中国成立后,修复成为一片废墟的海珠桥成为了广州首要任务。

1950年12月5日,海珠桥正式开放通车。

1967年,广州市政府在海珠桥以西、白鹅潭畔建了第二座市内跨江大桥人民大桥。

每逢上下班高峰期,途经海珠桥的巨大人流,成为广州市的一大“奇观”。

当时,海珠区是广州市的工业区,大中小型工业企业林立,而职工大多居住在“河北”,每逢上下班高峰期,途经海珠桥的巨大人流,成为广州市的一大“奇观”。

0 阅读:7

宝宝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