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的辉煌与现状

小开说上海 2024-05-03 19:18:36

导读

上海闲话,是上海地区通行方言。以前,上海话有很强创造能力,引领出“十三点”、“自来水”、“时髦”等全国性词汇。然而,现在上海话式微,小孩说不来,大人也不愿意说。欲要追根溯源,还需从头说起。

上海闲话

1843年,上海开埠,这个小城市,将会一步步茁壮成长,在20世纪初,成为东亚第一大都会。

与上海建设同步的,就是上海话。

当时上海话,以各地移民交流用语,融合而来。

因为这些移民主要来自江苏、浙江,以及苏北地区。

所以上海话,就是吴语区的大融合。

既有苏州的底子,又有浙江的词汇、音调,还受到一些苏北、广东的影响。

上海开埠目的,就是港口经济下的商贸。

所以,第一个发展起来的是外滩,第一条大马路了,就是南京路。

随着商贸来往,以及外国人越来越多,上海话的英语词汇,真可谓昂行昂是:

盎三on sale

戆大gander

瘪三beg sir

坍板too bad

腔势chance

时髦smart

拉三lassie

邋遢litter

十三点society

嘎山湖gossip

门槛精Monkey

万花筒

姚慕双有个经典独脚戏,十三个人打麻将。

这十三个人,基本涵盖了上海移民。

1950年统计上海人口为503万,其中48%江苏人,25%浙江人,15%本地人。

人口较多的移民有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嘉兴、宁波、绍兴、盐城、扬州等等。

北方人中,以山东人为大头。

西南地区,以四川人为大头。

岭南地区,除了广府外,潮汕地区也有相当数量。

上海之所以繁荣,是因为当西方文化影响下,上海在客观上成为一座多元化城市。

多元化背景下,香港保护了自身的粤语文化,上海诞生了海派文化。

经济自由、文化自由、语言自由,三者缺一不可。

因为上海太重要了,所以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多方博弈,谁也形成不了压倒性优势。

相反,英国在香港驻军少的可怜,主力舰队常年派往上海,香港相比于上海,是存在感很低的港口。

但是,上海因为各方博弈,最后列强谁也没得手。

香港反而因为不重要,日后继续被英国殖民。

上海与香港不同命运,也为日后上海话和粤语的不同结局,埋下暗礁。

腔势浓

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化达到阶段性高潮。

上海市区人口(租界及南市、闸北、杨浦、浦东部分),也从50万,飙升为380万。

上海市民文化,中产阶级,成为一股强大力量。

此时产生了很多文化、艺术作品。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王先生与小陈》。

30年代,上海就有了中产,在城市化、西方化的背景下,发生了激烈碰撞。闹了交关出洋相、好白相的事体。

今天小白领的各种酸甜苦辣、无病呻吟。王先生在30年代早就体验过了。

30年代,上海话地位崇高,有个根本性原因。

上海核心区域,依然是多元化的。

多元化是根,上海话是花。

根扎得深深,才能花开富贵。

后来根断了,花虽然也能维持一段时间,但总归要凋谢的。

当时的普通话虽然是老国音,但南京离上海并不遥远。

当时很多达官显贵都在上海生活,甚至就是上海人。

上海话虽然不是普通话,但依旧强势,有着自己的造字能力,申报等一批传媒,以上海话写作。

上海话在长三角,享受着半官话待遇。

但是,当上海文化、上海话到达巅峰后,不可避免的进入衰退。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衰退会如此漫长。

吃老本

有人说,现在上海滑稽戏,就是吃老本。

姚周之后,就没创新了。

我说句刺耳又冷峻的话:姚周本身,就是吃老上海的老本。

就像邓丽君,靠唱上海滩的时代曲走红。

老上海留下的文化遗产,是非常庞大的。稍微挖点出来,就够艺人混一辈子了。

姚周时代,就是吃老本,享受老上海文化辐射。

姚本人就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其年轻时代,是多元繁荣的上海

吃老本,一开始还好混混,但时间长了,也会面临各种问题。

姚周吃老本,能学个9分像。

双字辈吃老本,只有5、6分像了。

接下来的第三代,能有3、4分,就谢天谢地了。

第四代?对不起,么第四代了。

借用球迷的一句话:已经结束啦。

吃瘟牲

吃老本,总归有吃光的那一天。

那么到了临界点,是不是开辟新文化,创造新词?

但实际情况是:创新是不可能创新的,老本是继续吃,加速吃!

上海话就像一条破船,到处漏水。

姚周时代,船漏的还不算严重,姚周汲取有度,勉强维护。所以船虽然破,但还能混混。

姚周之后,汲取的人越来越多,维护的人根本没有,破船要散架了。

现在上海话受益者,却在想方设法汲取最大利益。

在破船沉没前,榨取上海话最后剩余价值。

现在的一些方言节目,一些滑稽演员、沪剧演员的短视频,本质上都是如此。

在此情况下,上海话发出了最后的怒吼。

那就是——周立波。

周立波现象,回光返照也好,小人得志也罢。

其实在根本上,就注定了失败。

在上海话整体萎靡情况下,演员的私德、个人事件,被无限放大。

因为在赛里斯:说你行,不行也要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周立波之后,上海话也好,滑稽戏也好,彻底歇角。

上海话事实上进入到了休克期。

“横死版”

时间到了21世纪20年代。

距离上海开埠,已经有180余年。

电视剧《繁花》,似乎是上海话复兴的契机。

但在笔者冷峻的眼光下,这不过是上海话行将落幕的一出完美谢幕。

当初一批上海人跑到香港和海外,造就了文艺繁荣。

今天王家卫带着一批上海人,做最后的总结。

至于结局,不用太关心,大势所趋,一切都是注定好的。

偶尔在一个时期,有几部上海的电影、电视,掀起一阵人来疯。

终究也是一时一地,改变不了根本局面。

今天就用20世纪后期,为数不多的上海话新词,结束这篇文章。

上海闲话真的要“横死版”了。

么人说,么人说,自然变成“消失版”。

无论是横死版,还是消失版,都是不可改变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记录一下,仅此而已。

0 阅读:24
评论列表

小开说上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