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弱者道之用与势

斯威国学 2024-03-19 03:16:10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柔弱胜刚强……常见于兵法,当然在政治、商业和生活当中,我们也可以用到。而本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语言简练,是兵法的精髓,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兵法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非常实用,我们现代人意识不到,但是古人经常用,这就是“势”。势有强弱,我们经常说强势、弱势,指的就是情境中势的强弱。兵法用到的就是势的强弱相互之间如何转化。当然了,兵法中还有柔刚、黑白、虚实……等等转化,统称为阴阳变化。这里讲的是弱者道之用,所以回到强弱上面来。 我们中学时学过一篇课文《曹刿论战》,记录的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长勺之战。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我们学了那么多年,有没有想过曹刿为什么能赢?曹刿讲士气很重要,这里的气是什么?是气势。行军打仗,没有气势,必败。但是,我方气势强劲,敌人气势也强,怎么办?破势,把敌方的强势转化为弱势。古代击鼓是出战,鸣金是收兵。两次敌方击鼓,我方不出击,那么,敌方的强势必然转弱,再到第三次击鼓之后耗尽。这时,我方士气正足,趁势进攻,就能赢。 四面楚歌也是这个道理。韩信用十面埋伏把项羽困得缺兵少粮,项羽情境中的势已经很弱了,再来一个四面楚歌,更让项羽完全丧失斗志。项羽逃,也没能逃掉,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项羽的情境全破,刘邦得天下。 所以说,军事家打仗从来不是要搞定某个人,一个个搞定多累,他们是立势而制事,因事为制。要把事推动起来,是要把势建起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随着势跑。人是不会动的,势动了,人才动。 兵法强调的是能柔能刚,能弱能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柔弱有柔弱的好处,刚强有刚强的坏处。 这四个要结合起来用。《三略》中认为,纯刚纯强,其国必亡。纯柔纯弱不行,小国无外交,跟着大国跑。过于刚强的国家也不可以,比如美国,美国已经很强大了,动不动干涉其他国家内政,搞得其他国家民不聊生。 为什么《道德经》强调弱者道之用呢? 因为用强很容易,用弱非常难,越是弱的人越喜欢用强,比如孩子,而强者最需要用弱。个人看来,古代除了贵族能读书写字,底层人民几乎都是文盲。底层人民哪能看得懂《道德经》和其他经典。《道德经》是写给王公贵族们看的,告诉他们,他们本身已经很强了,如果再用强,底层人民根本没有活路。君王最强,需要无为,用弱到让人民觉得幸福是自己创造的,跟君王无关,他们只知道上面有个君王存在。这样的君王就成功了。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情境中的势以及强弱的转换,只不过,我们更多的要学会用弱。在家庭中,在企业中,做领导、做父母的本身已经很强了,一定要学会用弱,要知道,大部分的亲子问题都是父母用强造成的,不干事的员工有着处处显示自己很强、忙得不可开交的领导。 用强是什么样的?有的爸爸说,想当初爸爸有多么多么的厉害,你永远都跟不上我,学着点。永远都跟不上爸爸,最多是爸爸微缩版,孩子还学什么学! 有的家长骂孩子,你这个蠢货、蠢蛋!这是在身份上压孩子。什么是恃强凌弱?这就是。孩子会如家长所愿,变蠢,变弱。虽然家长的初衷并非如此。 如何用弱呢?当然是用势。因事为制,人是根据事情来制定计划的,但是制定计划是要让事情运转,形成压迫性的势力。比方讲,有些超市为了增加客流量经常宣传,本超市于9点到10点发鸡蛋,来晚了就没了,这就是势。 一个情境,比如父母和孩子的情境,父母在情境中处于强的一方,孩子处于弱的一方。父母要做的是在保持自己强大的同时,把弱的孩子培养强大,整个情境就会往上走。 用弱也不是让自己显得智商很低。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变强,夸孩子的时候说,宝宝,你真棒,连妈妈都想不到呢!孩子心里会想,妈妈都不如我呢,我怎么办?孩子会很惶恐。看过一个新闻,孩子要买东西,爸爸不同意,孩子就在地上打滚,哭闹,爸爸也跟着学,结果孩子不哭了,过来哄爸爸,爸爸目的达到了。有些人大加赞赏,说对孩子就应该魔法打败魔法。但是,当爸爸的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孩子小,哭闹是正常的,但是一个成年人也这样,孩子的世界观会扭曲。 家庭中怎么用弱呢?父母不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干,显得自己很强,而是经常性地让孩子来帮忙做家事,孩子成长的就会非常地快,也更容易让孩子养成互相帮助的习惯。如果父母从来不让孩子帮忙家务,就培养不出孩子们劳动的习惯,孩子们就不能在家务中学习到宝贵的生活经验,养成做事细致的行为模式。 有个朋友是这样做的,他找个机会跟孩子说,希望在过年的时候吃孩子做的一道菜。孩子答应了,就在平时经常练习,而且得到了每一个亲朋好友的夸赞,孩子的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 可能有人会说,孩子会做家务,就能有出息了?最多就是一个做菜的人嘛!其实我们中国人最擅长的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不一定像王阳明那样格竹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在格物致知,做菜是非常好的方法之一。不在实践中去体验知识,你就不知道,盐少许、糖少许、醋少许和整体的关系。做菜考验的是孩子看问题一定要至少看三个部分,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另一个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食材量多,食材量少,人的口味重,人的口味淡,随时都在不断地变化中。看问题看不到这三个部分,随机调整,配置得当,你就不能叫高情商的人。 只因父母一句话起到的杠杆作用,以及孩子在做菜的过程中得到的夸赞,孩子的势头越变越强劲。这就是父母在用弱。父母示弱,是为了让孩子感觉到他能控场,然后心甘情愿地被父母控场。做管理的也一样,越是管理人员越要示弱。管理者是情境的建设者,得要让别人主动。怎么让别人主动?就是要主动示弱。 妈妈讲,宝贝儿,这个东西怎么搞啊?孩子讲这个东西我也不会啊!妈妈说,不会哪行呢!妈妈老了,头发白了,搞不动了,妈妈唯一的希望在你身上。 这样,孩子就动起来了。 用弱,还要了解情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叫情,情能形成情势。 有时候妈妈这样示弱,孩子无动于衷,这说明一个问题,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连接不够,情势没有建立起来,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想想看,打仗的时候,我们为国家、为民族奋战到底,有这样的情感流动,势就很大。极少数不爱国的人,如果想的是凭什么我要为国家流血?没有情,势就没有了。关于情势,这里就不细说。 用反和用弱,是无为而治的基本原则,真正能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我们人和动物有明显区别,一般动物是完全顺应自然,顺应天道、地道的规律。而人类是有目的地使用反和弱,推动道不停地运行。因为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本身就是道。 第四十章(七)
0 阅读:5

斯威国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