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不回来国家为何不管?邓小平早有预料,多年前就给出了答案

宁含看历史 2023-12-15 02:50:03

1978年7月10日凌晨3点,白宫科学顾问普雷斯博士一个电话把正在熟睡的美国总统卡特吵醒。

这大半夜的,他到底有何急事呢?

原来,普雷斯博士当时正在中国访问,并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难题。那就是小平同志问他:中国能不能派5000名留学生赴美。

很明显,这个数字把他“吓”到了,他根本没法做主,所以,只能立刻向总统请示。

与此同时,小平同志遇到的难题也不比普雷斯博士少。因为如此大规模的向外派遣留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是空前的。有的同志已经提出了自己的担心:万一有人出去了,不回来,怎么办?

对于这个担心,小平同志已经早有思索,也早有答案,所以,他立刻给了大家一颗“定心丸”。

那么,小平同志当初为何要向美国提出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要求?

美方对于这个要求是如何回应的?

具体事宜又是如何安排的?

关于留学人员“滞留不归”的担心,小平同志给出的答案是什么?

而事实证明他的答案是正确的吗?

决策

1978年.刚刚复出工作的小平同志在行政级别上,还只是一位分管教育的副总理。不过,作为一位“三起三落”的革命元老和国家领导人,这已经足够了。

当时,“改革开放”的蓝图,他已经成竹在胸,而作为序曲,他率先提出了我国要加大向国外派遣留学人员的力度。

中美破冰之后,一些美国大学的教授在1974年前后已经开始给北京的一些大学以及在建国前曾经在美国留学的我国教授致信,希望自己能到中国进行一些研究和交流合作。

不过,他们都没有得到任何回复。此外,美国方面还主动提出了互派留学生,我国也一直没有接受。

1978年6月23日,清华大学的刘达校长向小平同志和国务院方毅副总理进行了工作汇报。

方毅副总理

其间,他便提到了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问题。对此,小平同志做出的四点指示。

第一点:他表示赞成增加对外派遣留学生的数量,而且,不只是派几个,而是要成千上万地派;

第二点:1978年当年要派30 0 0人出去;

第三点:怎么选留学生,派到哪个国家,由教育部研究;

第四点:在派遣留学生方面花些钱,是值得的。

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同志得到了小平同志的指示后,立刻回到部里进行了传达。 教育部外事局副局长李琼同志后来回忆,说:“当时,能看得出蒋部长非常兴奋,因为小平同志的决心和魄力都非常大,我们大家听了之后,也都非常兴奋。”

蒋南翔

而且,小平同志对于派遣留学生还做出了其他指示:要注意管理留学生的方法,不要死管;留学生可以住在外国友人的家中,在暑假时可以回国来了解一下国内的最新情况。

那么,小平同志为什么还要特意强调这点呢?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

在有我国留学生的国家,我国的大使馆都有教育处,或者教育组,专门负责管理留学生,而管理方式是“大包大揽”。甚至还规定如果外出的话,必须是两名留学生一起。如此,留学生要住在外国友人的家里,简直是“天方夜谭”。

此外,留学经费的管理方式也很死板,规定公派留学生如果拿到国外大学的奖学金后,高于我国规定标准的,必须上缴。

如此,小平同志才做了补充的指示,为的就是解开在留学生管理方面的诸多紧箍,不再把留学生圈起来,而是给大家更多的机会接触国外的方方面面,在学习先进科技知识的同时,也能广泛了解所在国的社会和经济状况。

教育部在1978年6月23日得到小平同志的指示后,动作很快,仅过了十几天,便把相关派遣留学生的报告送到了国务院,在其中便提到了留学生的数量为3000人。

这下好,报告刚提交,很多反对声音就出现了。有的同志担心如此大规模地派遣留学生在新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人如果出去了,不回来了,怎么办?

还有些同志认为“特殊时期”刚刚结束,国内的大专院校都在陆续整顿和恢复,很多学科还都是空白,所以,利用好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是必要的,但不应该派本科生,也不该派那么多人,而是要以派研究生到国外进行进修为主。

对此,小平同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先把人派出去再说;绝大部分留学生都是好样的,个别的人出了问题,也不是什么大事儿;不要怕“跑”,哪怕跑了一成,两成,还是会有八成人回来。

如此,在有了这颗“定心丸”之后,教育部的同志终于可以甩开膀子推进留学生的相关工作了。

1978年7月7日,美国卡特总统的科学顾问普雷斯博士率领美国科技代表团访华。

在与方毅副总理进行会谈时,再次提出了互派留学生的事。不过,美方只是将此作为一个谈判的筹码,我方并没有做出什么回应。

但在当天下午的会谈快结束时,方副总理突然提出作为最后一项谈判内容,我国希望在1979年先派出500位学者到美国进行进修。

转天,美国科技、卫生、地质、农业等研究机构的代表便开始分头跟我国的对口单位商谈具体的交流合作事宜。不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当时还未召开,“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还没有正式公布,所以,很多具体事项没法敲定。

7月10日,小平同志会见了普雷斯,他提出美国在很多领域的科技是世界领先的,中国很需要得到这些方面的帮助,以便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随后,他便提出了要派5000人到美国留学。

此事已经超出了普雷斯的权限,而且事关重大。于是,普乐士在美国时间的大半夜三点给卡特总统打了电话,并进行了汇报。

那么,卡特总统对于小平同志的要求,是如何回复的呢?

决定

卡特总统在得知此事后,略加思索,便指示普雷斯:“你告诉邓小平先生,10万人都可以!”

如此,教育部的报告在8月份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我国首批赴美留学生的派遣工作随即进入了紧张的准备阶段。

其实,关于大规模派遣留学生一事,小平同志除了要推动我国的科技发展外,还有另外一层考虑,那就是多与国外的大学进行比较,看看我国的大学到底有什么差距,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水平。

普雷斯在回到美国的3个月后,致函方副总理,邀请我国派出代表团到美国商谈派遣留学生的具体事宜。

1978年10月份,我国教育代表团抵达美国。北大校长周培源担任代表团团长,教育部副部长李琦则以顾问的民间身份随访。美国方面的谈判代表是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主任阿特金森、国际交流署署长以及其他白宫和国务院的官方人员。

周培源

谈判进行得十分艰苦,问题的核心点在于留学生的数量和所属专业。经过反复磋商,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在1978年至1979年间,我国派遣500到700名留学生、研究生和访问学者,美国则派遣60名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达成协议的会议结束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罗宾逊立刻找到参加会谈的美国国务院负责对外事务的唐占晞,询问了我国具体的派遣人数。唐占晞告诉他是第一批500人。

唐占晞

转天,唐占晞发现开会的地点改在了一间小会议室。这回,里面坐着的10几个人就颇有意思了,有美国空军的、国防部的、FBI的、CIA的、NASA的,其中大多数都是负责情报口的官员。

这些人从所谓国防安全的角度,提出外国学者,尤其是苏联和中国的学者不能接触美国的一些学术领域,并划出来一个可以学习和进修的范围。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琦同志带队继续在华盛顿和美方谈判,周培源同志则带领一部分同志去美国大学考察。

李琦

这次会谈一共持续了13天,我国代表团终与美国方面最终达成了11项“口头协定”,并在原则上鼓励中美的学者、研究机构。大学之间进行直接交流。

不过,这份几经波折才达成的“协定”只具备“民间”性质,其声明包括两国同意学者、研究生、学生的教育交流计划;明确了美国将在1978年到1979年间,接受我国的500到700名留学人员;两国有关方面应该尽量满足对方在留学生和学术研究方面的要求。

此外,在这份“协定”中,还提到了“可提供奖学金”这条。彼时,因为我国代表谈可以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多,所以,谈判人员对美国方面提供奖学金的情况不太清楚,于是,便笼统地提出了此条,意思就是美国愿意提供就提供,不提供也无所谓。

我国代表团回国后,教育部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了选拔首批50名赴美留学生的工作。这50人原计划是在1979年9月抵达美国。但中美两国在1978年12月16日发表了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将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

唐占晞当天就接到了教育部打来的电话,被告知小平同志在前一天亲自给部长打了电话,要求第一批留学生必须在中美建交之前到美国。

如此,准备工作从原来的1年直接压缩到了2个多月,是时间紧,任务重。

那么,教育部能顺利完成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吗?

留学生

当时,选拔留学生首先是从政审、业务、英语、健康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同时,小平同志指出要多派自然科学学科的学生。所以,教育部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理、工科学生的比例。

为了节约时间,教育部将首批留学生的选拔范围限定在了北京的重点高校、科学院系统,以及上海、天津等重要城市。

在确定了50人的名单后,这些留学生在北京语言学院进行了短期集训。集训内容包括国内外形势、留学相关规定、外事纪律,甚至还包括很多生活常识,例如在国外去厕所时,不能用报纸,以免堵了马桶。后来,留学生出国时,都带了很多卫生纸。

此外,在集训时,50名留学生每人还有700块服装费,不过,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订制了款式、颜色均一样的西装、皮鞋和提包。巧的是,周培源校长的两个北大学生那时正好拿到了美国大学的奖学金,也准备赴美进修,所以,这首批留学人员的人数最终是52人。

1978年12月26日夜,大雪纷飞,首批52名像一个模子做出来一样的我国首批赴美留学生在首都机场登上了班机。

方副总理、周培源校长和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都到机场为他们送行。当时,中美之间还没有直飞的飞机,留学生们是从巴黎转机,飞到的美国。

在巴黎机场时,我国驻法大使告诉留学生之一的柳百成:美国那边的很多记者会在纽约采访你们。

于是,大伙在飞机上草拟了一份声明,表达了大家是为了中美友谊来到的美国。在抵达纽约机场的时候,代表团向接机大厅里的西方记者们大声宣读了这份声明。

柳百成抵达美国后,和大家一起先集训了3个月的英语。然后,他在威斯康星大学和麻省理工一共学习了两年。在此期间,他被美国先进的科技震撼到了,并惊叹:“我那时根本没见过计算机,可在美国房东家里,他10岁的孩子都已经有了苹果电脑!”

柳百成后来回忆道,这段留学生涯对于他日后的成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通过美国的先进仪器,第一次看到了材料科学的微观世界。他和美国同学们一起选修了电脑课,回国后,他创立了一个国内崭新的研究领域~计算机模拟仿真,也就是用高科技来升级改造铸造这一传统产业,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柳百成院士

在我国的第一批52名赴美留学生中,除一人因故延期回国外,其余学生都在两年学习期满后,按时归国。日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成为了我国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

清政府是在1872年向美国派出了首批公费留学生, 到1978年为止,我国在这106年间的留学生总数一共为14万。

而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30多年间,我国派出的留学生人数则高达264万人,分别在10 0多个国家学习。这些学子们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事实证明了小平同志当初的决策是多么具有远见卓识。正是他的大智慧和大胸怀,开启了我国留学史的一个崭新篇章,推动了我国历史上最大一次留学潮的到来。

也正是在这次留学潮的推动下,我国的很多领域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为我国如今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和高科技领域的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要再次向小平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比心]
0 阅读:3

宁含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