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三次觉醒: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陶谦评美食匠圈茶文 2024-03-10 02:48:50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宁静致远,方得始终,我是林方致。

人生是一趟单程列车,只有前进,没有后退;人生亦是一场觉醒的过程,长于时间,困于成败,惑于过往,迷于名利,陷于得失。

所谓觉醒,就是打破对外在的虚像,提升自身内在境界,回归自然本真,领略人生大道。

人生有三次觉醒,分别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觉醒的程度不同,所能达到的境界就不同,人生走向于命运归属也会不同。

01 见自己:认识自身,反省局限

自己是什么?自己是一团欲望,见了自己,感受本我和真我,明白了归途,所以豁达。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中讲:“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一个人如果能够明白自己的短处与无知是明智的;如果不能去明确自己的无知那是愚昧的。

真正厉害的人,都能够发现自身的局限,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从而突破小我,走向觉醒。

吕蒙虽是吴国的一名大将,但依然愿意通过反省自身去广泛了解天下之事。

孙权对吕蒙说不能只是会带兵打仗,还需要多读书,懂得一些才干谋略。吕蒙通过反思、自省,觉得自己确实只会带兵打仗,对对谋略方面一概不知,对天下的事情也毫不关心,作为国家的一名大将,怎么能只会带兵打仗呢?

因此,吕蒙开始学习,广泛了解天下之事,并且经常和朝臣们一起谈论天下大事,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成就一番大业。

杨绛先生曾在书中写道:“人生一世,需有三个自觉,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

我深以为然,能够自觉进行反省自己、改变自己的人,都将成为生活中的王者。

人到中年,发现其实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局里,而人生就是不断破局的修炼。

突破自己原有认知,打破思维上的固有,改变惯有习性,灵魂才会升华,境界才能提升。

02见天地:了解大道,遵循道法

天地是什么?天地是规律,阴晴圆缺生老病死,见了天地,体会了伟大与渺小,知道了敬畏,所以谦卑。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中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一个有大智慧的、洞悉大道的人,也是会顺应自然,遵循人性做事的人。

一个人如果不去了解天地的广阔,自然道法的玄妙,而是一意孤行,只关心眼前得失,为微小利益,做出违背常理、偏离大道的事,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坐井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当我们如同青蛙一般坐于井中,只沉溺于自己头顶的那一片青天,就无法看到天地之大,作茧自缚。

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边是自身的局限,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天地之间有万千世界,有万物生存,我们不过是万众之一,又哪里还能自傲呢?

人生之事,多是难料,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学习,了解世间因果关系,遵循内心的平静,才可生起智慧。

03见众生:理解他人,心存天下

众生是什么?众生是人性,妖魔鬼怪名利权欲,见了众生,明白了众生万象,懂得了怜悯,所以宽容。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说:“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

圣贤的人常常因为善念而救人,发现每个人的优点,从不放弃任何一个人,对待别人没有分别心,总是一视同仁。

杜甫在人生最没落的时候,生活环境艰苦,身处破屋之中,秋风还卷走了他房屋上的茅草,群童又把茅草抱走了,偏偏此时下起了大雨。

但是他却没有怨天尤人,相反的是他心怀天下,推己及人,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号。

历经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却还是深刻体会感知人间疾苦,心系天下,拥有兼济苍生的博大胸襟。

见众生,能容万物,不乱于心,不困于物,是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达到无我的状态,自己和万物回归一体。

真正开悟觉醒的人,都会明白人生一切外在都是假象,人生不过是一场虚幻修行,借假修真,借事修人的经历。

生活如同一面光洁的镜子,这面镜子照的出自己,也照的出他人,当我们理解他人时,也就是在原谅自己,就是度化自己。

正如作家冷莹所说:“你对别人的好和善意,最后成全的都会是你自己。”

人生的经历无非是开始、过程、结尾,而每个人的觉醒,也是这三个时期完成的。

刚开始,看见自己,学习自省;过程中,看见天地,懂得敬畏;结尾时,看见众生,了悟真理。

觉醒的本质就是相信自己,自我清醒,只有不断地突破、觉醒,不断地自律、自信,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

愿我们都能不执着于外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追随本心,始终平静喜悦,内心丰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