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上进的溪
编辑|上进的溪
汶川大地震,人间惨象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遭遇了8.0级的特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当时的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
在这场灾难中,光亚中学师生遭受了重创。作为该校一名历史老师,范美忠在关键时刻的所作所为,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争议和反思。
大地骤然震颤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四川汶川及周边地区突然传来震耳欲聋的剧烈震动,大地开始疯狂摇晃,呼啸的巨风卷起漫天尘埃。光亚中学就坐落在这片饱经磨难的贫瘠土地上,一下子就被强劲的震荡摧残殆尽,校园内到处是断壁残垣,无数学生被压在废墟底下奄奄一息。
就在这最危急的关头,光亚中学39岁的历史老师范美忠作何反应?理应带领学生有序疏散,却在地震过后的几分钟内仓皇逃离,独自一人离开了校园,将所有学生完全抛诸脑后。面对家人的质疑,范美忠如实解释道:"我当时什么都没想,只想逃命!"
一名学生亲眼目睹了范老师逃生的全过程,事后对媒体如此回忆:"地震发生后,范老师急匆匆从教室里跑了出来,脸色苍白,神情惊恐万状。我们大家都很惊慌,一直呼喊着'老师,老师'。可范老师头也不回,越走越快,一会儿就消失在了废墟和烟尘之中。"
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本能的生存欲望会战胜一切,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一名人师,理应身先士卒,有力所能及时挺身而出、救助学生,而非见危即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光亚中学其他老师的表现值得钦佩。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奋不顾身地投入救援,有的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有的冒死把学生从废墟中挖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教师"舍身取义"的精神。
一时间,校园内呈现两种判若云泥的景象:一边是老师们拼命救人的英勇无畏;一边则是范老师那伶仃孤单的逃生身影,前者让人热血沸腾,后者则让人扼腕叹息。
质疑声、谩骂声此起彼伏面对如此事实,网友们的谩骂声、质疑声随即在整个网络世界此起彼伏。有人狠狠地将范美忠斥之为"渣男"、"范跑跑";"有教无型"的恶劣示范;也有人愤怒地说,他"忘却了人性,简直不如禽兽!"更让人痛心的是,连范美忠的母校北京大学也因此事件公开声明,表示"对有这样一名校友,我们感到非常羞耻"。
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谩骂,范美忠不但毫无悔意,反而理直气壮,完全坚持自己做法的正确性。他公开反驳道:"就算是我亲生父母,在生死存亡关头也不会为他们冒生命危险,何况是学生呢?"如此放肆直白的言辞,无疑是给网友们浇了一盆彻骨冰水,从此将批评和谴责的分贝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终,光亚中学决定开除这名"为师无德"的教师,同时教育部门也吊销了范美忠的教师资格证。而这位曾经优秀的学生、出身名校的教师,内心对这次事件始终无悔无惭。
剖析事件根源单凭这一事件,我们是否就可以全面定义和判罪一个人呢?细细剖析这个男人的一生际遇,或许能让我们更多地去理解他当时的行为动机。范美忠出生在一个贫困潦倒的农村家庭,从小就遭受家暴的摧残。为了摆脱这个阴暗的环境,他孤注一掷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考上了北京大学,成为家乡的明星人物。
进入北大后,他发现这所看似神圣的名校,往往培养出一些自私自利的人。这让他对整个体制和主流价值观产生了反感和不信任。
毕业后,范美忠选择回到四川的贫瘠高原任教。作为一名教师,他并不愿僵化地教授书本,而是希望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由思考。但这种"异端"想法却与学校的期望格格不入,他时常因此受到训斥。
多年的挫折和压抑,让范美忠的心理扭曲变形。他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不信任,对教育体制的反感日益加深,对人性和自身存在的否定亦趋于极端,从而在灾难来临时下意识作出逃生自保的自私选择。这个选择是没有勇气和责任心的表现,值得被谴责。但如果我们再往深层追究,或许能发现其中隐藏着一些不成熟的社会环境造就的人性阴暗面。
社会的现实与主流价值观,究竟要如何给予每一个个体以人性的温暖和关爱?如何让每个人都能在成长过程中被正确引导,从而在关键时刻作出无悔的选择?这或许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去反思、去实践。
曲折人生,别样结局面对如此巨大的舆论压力和生活重压,范美忠并非毫无动摇。一度经历了长期的内心挣扎和沉寂,他开始在网上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试图为自己正名,却收效甚微。相反,他遭到了更多人的攻击谩骂。
这让他对社会和体制的不信任感到了极点,最终选择了远离尘嚣的生活。他带着家人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学生,来到人迹罕至的山区,办起了一所自己理念的学校。在那里,范美忠尽情宣扬着自己特立独行的论调。他声称,要让孩子们远离那些应试教育,从小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毕业后都将选择出国留学。
那场震惊社会的"汶川地震师生逃生"事件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事件的主角范美忠,已经彻底退出了所有的北大校友群,对于当年的争议,只字不提,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汶川大地震,无疑是一次对人性的残酷大考。在大自然的威迫之下,人性是否会全然崩塌?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每个个体最终所作出的选择,都源于他内心最深的信念。
有人甘愿奉献,因而被盛赞为教书育人的典范;有人则选择逃避,从而遭到社会的唾弃和指责。这不过是人性百态的一个缩影罢了。
屏幕前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留言吧。
本文章中所描述的事件过程、图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旨在传播正能量、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坚持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但如有任何涉及版权、名誉权等法律争议,或者存在不实之处,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有争议的内容,或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更正。如文中出现拼音首字母代替文字,是因为平台违禁词原因,若因影响您的观看体验,深感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