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约3769字,烧脑时间9分钟,筷玩思维记者李云龙发于北京。
米饭在中国人餐桌上的重要性自不必说,而这种重视也早已经从家庭餐桌走向了外食的餐饮店。
如今无论是大型中餐厅还是小型连锁中餐馆,都非常重视米饭这一单品的品质和营销,因为大家都知道,米饭虽然价格不高,但却是一餐中的灵魂,其直接影响了顾客对于餐厅的直观感受。
不仅仅是对于各色炒菜餐厅,还有煲仔饭、酸菜鱼、炒饭等热门饭类餐饮,都需要有优质的米饭作为“最佳配角”,以此来凸显一个餐厅的口味和品质,于是我们就能经常见到餐厅会拿米饭的产地、蒸煮米饭所用的水和锅具等等作为营销内容。
当然,最核心的还是米饭本身。现在大米的产地众多,口感也日趋多样化,大米本身也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熟悉行业的人都知道,最具有品牌号召力之一的就是黑龙江的五常大米,也诞生了一波以五常为卖点的网红大米,其中较早出现的品牌“十月稻田”(9676.HK)甚至已经成为港股上市公司。
不过,筷玩思维(www.kwthink.cn)注意到,最近十月稻田却面临重重问题,导致股价暴跌,公司前景堪忧,这个昔日被端上资本餐桌的十月稻田还能讲好新故事吗?
渠道双刃剑:过度依赖电商模式卖大米,3年累亏7.23亿元
2011年,已经从事了多年大米生意的王兵和妻子赵文君创立十月稻田公司,公司主要开展大米、杂粮、豆类及籽类自采购、储存、生产及销售。
当时正值中国电商行业兴起,十月稻田也先后与京东、天猫、顺丰优选、苏宁易购、盒马等大型电商平台合作,成为第一批大米电商企业,也成为了大米、杂粮零售业的一匹黑马,并先后推出了十月稻田、柴火大院和福享人家三个品牌。
随着大米电商势头强劲,十月稻田也吸引了资本的注意。红杉中国、CMC资本、中东财团等众多知名投资公司纷纷入股,几轮融资后十月稻田的估值达到了145亿元。
2023年3月31日,十月稻田递表港交所,9月17日顺利通过聆讯,10月12日正式以“9676”为股票代码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然而,被电商模式成就的十月稻田却也因为过度依赖电商渠道,导致了增收不增利、负债过重等问题。
此前的招股说明书就显示,2020-2022年底,十月稻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3.27亿元、35.98亿元和45.3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9.6%。其中有80%来自大米销售,其余为杂粮、豆类以及干货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总收入中,同期线上渠道占比分别为79.5%、75.5%及69.4%;净利润分别为0.14亿元、-1.73亿元和-5.64亿元。
也就是说,高额的营收数据并没有带来净利润的好数据,十月稻田三年持续亏损,累计亏损7.23亿元。
自2023年10月登陆港交所后,十月稻田终于在今年3月28日交出了上市后的第一份财报。报告期内,企业实现总收入48.67亿元,同比增加约7.4%,净利润亏损6486.3万元。
更要命的是,电商给十月稻田带来的流量红利正在消失,十月稻田2021年的收入增长率为54.6%,2022年便降为26%,整体营收增速开始明显放缓。
关于电商红利消退的迹象,可以从2022年、2023年双十一时各大平台的表现中直观看到。映射到十月稻田的财报上,则是2023年来自线上自营店的收入同比减少3.7%至4.69亿元,其解释主要由于在2023年的第四季度电商节中的销售业绩未达预期。
线上渠道最重要的就是流量,而获取流量太“烧钱”了,深耕电商平台多年的十月稻田主要依赖电商平台进行分销,就必然要支付平台不断上涨的流量费用。
因为电商平台之间的流量争夺、同品类电商商家之间的流量争夺,这些都导致了高昂的流量费用,而与此同时,消费端则更偏向于多重比价、谨慎下单,借助电商平台销售大米这样的日常消耗品貌似越来越不灵了。
据筷玩思维了解,十月稻田也在尝试增加线下渠道,但早已被老品牌占据的线下商超并不那么容易进入,2022年十月稻田依然保持69.4%的线上渠道营收占比,现代商超仅占15.4%,直接客户10%,经销网络5.3%。
业内人士认为,打破和电商的强绑定、打造成本性价比更高的全渠道销售网络,这不仅需要资金,同样需要时间。
融资套现、上市募资分红,家族式股权结构为发展埋下隐患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22年底,十月稻田的总资产为30.63亿元,而负债总额却达到了31.69亿元,资不抵债的缺口约1.06亿元,截止到2023年3月底,这一缺口依然还有0.91亿元。
除了支付电商平台的高额流量费用外,十月稻田的账面亏损很大一部分还来自于家族成员股东的分红。
从招股说明书披露的公司股权和董监高(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简称)信息可以看到,十月稻田被家族姻亲成员牢牢把控,家族成员持股比例达70%。
其中,王兵、赵文君夫妻二人持股约32%,舒明贺(王兵的外甥)间接持股16.62%,赵淑娟、赵淑兰(赵文君的姐姐)持股10.48%,赵文臣(赵文君的弟弟)持股6.09%。值得强调的是,十月稻田5名执行董事中有4名为家族成员。
在申请IPO之前,十月稻田共进行了两次分红。2020年首次融资前分红0.5亿元,该笔融资全部为王兵和赵文君家族获得,2022年分红2亿元,按70%的股权比例计算,有1.4亿元被王兵和赵文君家族收入囊中。
2022年,十月稻田还给了创始人王兵和赵文君夫妇合计6.9亿元的股份奖励,并作为股份支付计入了管理费用。此举也直接导致了十月稻田在2022年出现了超5亿元的净亏损。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十月稻田2022年的融资性现金流中,融入的资金有2亿元被分红支付所抵消。把从银行和其它渠道融来的钱以分红的形式分出去了2亿元,却没有将这笔钱用来构建当下亟需打造的销售网络、加强销运产供研等各方面的实力。
在上市的前三轮融资过程中,十月稻田接连引入了启承资本、红杉资本、中东财团MIC资本等投资方,融资数额也不小。无论是否真的缺钱,募资补充流动资金的动机都非常迫切。
的确,大米、杂粮销售本质上是一个民生行业,赚快钱是比较难的,而融资套现、上市募资分红却是最快的方法。不过,特殊的“家族式”股权结构却为十月稻田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虽然经过几轮融资稀释,但股权的大多数还是集中在家族成员手中,这种准家族式企业的模式无疑会让投资人产生疑虑。
其实早在上市过程中,十月稻田就因过往的合规性问题遭受过质疑。据媒体报道,该公司曾多次被发现涉嫌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这些已经让投资者对十月稻田的信任度降低。
财报显示,2023年,十月稻田的经调整净利润(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为1.62亿元,同比减少55.4%。
在收入出现增长疲态、盈利能力也明显承压的情况下,十月稻田依然进行大手笔股份奖励,这些行为很难让投资者相信其进入二级市场是为了融钱干实事、提高产品品质和销售业绩,进而来提升股价。
“网红大米”竞争加剧,十月稻田的护城河还没夯实
十月稻田一度被称为“网红大米”,可随着网络销售大米模式的走通,网红标签已经不是独一无二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市场竞争逐年加剧。
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的大米生产企业在2019年就达到了1.3万家,十月稻田作为上市企业虽然独树一帜,但并没有形成绝对的领先地位,甚至会面临品牌知名度带来的更大的压力。
对于网络售卖的大米,消费者有更多渠道监督,官方店的评价就是最直观的,经常可见有消费者反馈大米不新鲜、陈米等情况。
在十月稻田天猫旗舰店某款产品评论区,有消费者直言“太贵且量少”、“不会回购”等。除此之外,“双十一时商家调价再打折,买家需要凑单才能拿到活动前的价格,体验感不好。且这款米的口感不是很好,煮的过程中闻不到米香,也没有粘糯的口感,下次不会再买”。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也可以看到关于十月稻田的投诉,大多集中在大米的品质上。不少消费者投诉十月稻田“以次充好”、“口感不佳”、“在包装内发现虫子”。
网络可以多维度展示品牌,同样可以多方面暴露问题、放大对品牌的不利影响。虽然十月稻田已经是辽宁知名品牌,但固有的销售模式导致产品积存,继而引发大米口感、食安等问题。
财报显示,十月稻田2023年的存货同比增加16.9%至16.05亿元,存货周转日数由2022年的116天增至2023年的127天。
如此长的存货时间必然带来存储问题,如粮食变质长虫、新米变陈米等。在目前的销售模式下,这个问题对于十月稻田来说暂时无解。
如果销售网络不够健全和成熟,即使像十月稻田这样逐步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公司,生产成本是下降了,但周转能力不足还是会导致发展根基不稳。
结语
在电商方兴未艾时,十月稻田的业务可以说欣欣向荣,而当市场饱和、红利消退,十月稻田的增长和盈利能力天花板也可以被清晰看到。
十月稻田当务之急是构建全渠道销售网络、掌握产品销售的话语权,显然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然而一笔又一笔的股权分红却实实在在进行着,投资人没有看到2023年的具体预期目标,只有董事会建议向全体股东派付末期股息的数字。
十月稻田的网红之路还能走多远?资本之路又能走多长?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