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成“港漂”:香港,通往财富的新捷径

翠绿聊社会 2023-10-08 23:31:02

内卷,躺平,精神内耗,灵活就业……这里是十点人物志的系列栏目“当代青年生活实录”。大到就业婚恋,小到吃饭购物,21世纪新新青年的快乐与忧愁全在这里。

采访、撰文|杜鹃

十点人物志原创

在全球经济持续动荡的当下,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拯救个体命运。向相对发达地区前进,是不少精英中年人的选择,其中就包括那个与内地紧密相连的繁华之地—香港。

2022年10月,香港施政报告中宣布,自2023年起取消优才的年度配额限制,为期2年。消息一出,震惊整个“优才”圈。

什么是优才计划?全称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是香港一项人才引进计划。由香港特区政府于2006年2月23日公布正式开始推行,目的是吸引高技术人才和行业优秀人才来港定居,以提升香港的竞争力。

获批准的申请人还可以连同配偶及18岁以下未婚子女来香港工作,从而获得香港身份。

而一个香港身份可以为申请人家庭带来教育、税务、医疗、通行自由等一系列优势。尤其是教育方面,香港享有亚洲第一的教育资源,高考阶段还增加了华侨港澳台联考和香港高考两条赛道,对申请国内985、211院校更具优待,前景广阔,竞争力小。

于是从去年年末至今年10月,内地已有近10万人申请优才政策,无数奋斗大半生的精英中年人,挤破头地想冲到香港去,其中大部分人是想为子女谋得一个轻松的赛道。

香港铜锣湾街景/来自视觉中国

不仅有优才政策,只要是在香港长期生活满7年的人,也能申请香港身份。这让越来越多的人从北上广漂,开始考虑港漂。

但“港漂”真的那么容易吗?且不论优才申请背后繁杂的文书表格,资产验证,香港如天文数字一般的房价,以及与内地差距甚大的生活环境与习惯,都是每一位想“润”到香港的人将面临的未知领域。

而众人印象中繁华、发达的香港,真如传闻中说的那样好么?

今天,十点人物志采访到了3位“港漂”多年或即将“港漂”的人,想从他们的视角向人们客观、辩证地展示内地人在香港生活的样貌。

这的确是一条面向少数人的捷径,却也不该被神化。

冲向香港的精英中年人

今年2月,31岁的李琳突然慌了。

原因是前阵子校友会的饭局上,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聊到“香港优才”政策,不少人都在申请,有几个甚至已经拿了证。群体性行为很快激起了李琳的焦虑,早想“港漂”的她感觉自己又慢了别人一步。

正焦头烂额之际,朋友劝她“抓紧办吧,越晚越不好过。”

简单在网络上看了攻略,李琳马不停蹄地加入了“申优”大军。申请条件需本人学历在本科及以上,家庭资产30万元以上(主要是能承担起在香港首年的生活费),良好的英语、粤语口语及书写能力以及无犯罪、不良入境记录等要求。这对于从英国留学归来,目前在大厂就职的李琳来说,要求并不算高。

但为了保险起见,李琳还是托朋友介绍找了个中介,中介开价1万5,主要是帮她看看准备的材料是否合规,哪里需要润色一下,争取“申优”一次过。从准备资料到提交前期,李琳一共只找过中介3回,并且感觉对方也没帮上什么忙,不免感叹“这钱也太好赚了。”

来自电影《十二夜》

6月底,在经过长期充分的准备,李琳提交了所有资料,听说雍和宫求类似的“过签”特别灵,提交那天她特意早起去拜了拜。对于“申优”她本来满怀信心,但隔天她加入的香港优才群里就有被驳回的情况,让她的一颗心又悬了起来。

李琳还在通往“港漂”的路上不断奔走,拿到香港身份目前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期盼。而已在香港生活了6年的Eason明年即可申请香港永居,从“港漂”大军中上岸。

2018年,从美国归来的法律学博士Eason,第一份工作是在香港一家美国律所做法律助理。这是他脱离校园在外拼事业的第一年,还是想以赚钱为主,之所以不考虑内地的律所,着实是因为薪资差距有点大。

初到香港,Eason感觉眼前的城市跟想象中还是有落差。大学时,Eason的哥们儿热衷港片,喜欢听粤语歌,还极爱给这帮朋友们安利,导致Eason对粤语歌也是张嘴就来,因此对香港有了滤镜。可真正在香港生活,他发现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浪漫。

在Eason看来,从城市发展角度来讲,香港的确是个非常高效运行的城市,人们各司其职,忙碌但专业度很高。他的客户大多来自公司的市场部门、银行投资部门或大厂的并购部,在工作上一个小小的审计都有着极强的工作能力,很少出岔子。

Eason在香港看美术展/来自小红书@快乐小羊刘律,受访者供图

但当视角一旦回归到日常生活中,香港繁华盛景背后的缺陷逐渐显露,生活质量两级分化也较为严重。除了精英外,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依旧窘迫,随着近些年内地人不断涌进香港,本地人也难免感到资源被掠夺的愤懑,从而对内地人产生排挤。

因为不会说粤语,有几次Eason在路边小店吃饭,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老板们态度不友好,导致他后来宁愿多花点钱也要去稍微高档点的地方吃饭。

不过要说前期在香港最令他震惊的事,还属那如天文数字一般的房价。

刚工作时,Eason在公司附近租了一间27平的房子,地理位置相当于北京3环边近4环,房子在那个地界里还算新,装修风格也比较现代。

“但是你知道一个月房租多少钱吗?”他煞有介事地问我。我给出了8000,一个在我看来已经非常恐怖的数字。

他回:“2万。”我倒吸一口凉气。

一座让人又爱又恨的城市

因为高昂的年薪,Eason尚有在香港体面生活的资本,他的故事或许无法让普通人共情。而研究生毕业三年,留在香港工作的Mary,她对这座城市的爱与恨,似乎更加复杂。

本科在国内985高校读文科专业的Mary,毕业后与父母发生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

Mary仍想继续读书精进学业,而父母则想让她考公找个稳定工作。据理力争下,她终于与父母达成统一意见:由父母支付一年去香港读研学费和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找留学中介的钱,是Mary平时打工攒出来的。

学校不给研究生提供宿舍,Mary只能在香港找人合租,两室一厅里住了4个女孩,其中一个房间是上下铺,住了两个人。Mary希望自己的活动空间能大一些,主动睡了客厅,在香港俗称“厅长”,每月房租2700港币(合人民币2300左右)。

生活在香港的日子里,Mary经常被物价吓到,在茶餐厅随便一份饭加饮料就要60块,跟朋友馋内地中餐找了家湘菜馆子人均要三四百,拮据的她很少跟朋友们出去聚餐。

为了更好融入当地文化生活,语言也是一道门槛,虽说在香港普通话也很普及,但更多人还是有讲英语和粤语的习惯。少数社会性活动会要求只说粤语,这个看似不高的门槛,大概率劝退一半以上内地人。

Mary在香港看展/受访者提供

若以上的种种情况都能适应,单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讲,留在香港的确有优势。

毕业后,Mary找工作的过程还算顺利。一年前,她从媒体跳槽到销售行业,工资稳定在4万港币上下。面试的过程也没有网传5、6轮那么卷,基本上面试2轮后就拿到了offer,且加班很少,她之前所在的媒体公司上班时间早九晚六,当然,也有同仁向她吐槽过加班比较严重。

不仅工作时间规律,年假也比内地员工多。据Mary透露,香港的法律规定员工带薪年假为7天,一般公司会给员工10天年假,她跳槽去了一家国际化港企,这个数字则变为20天。

在对生活的知觉上,香港年轻人秉承着“及时行乐”的态度。他们深知就算努力奋斗也大概率无法在香港买房,不如换取自身的快乐体验来的实在。

Mary喜欢在下班后听爵士乐/受访者供图

这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文化活动自不必说,各种艺术展览眼花缭乱,音乐节、电影节层出不穷。户外活动也很丰富,尾波冲浪异常火爆,也有人喜欢起个大早去爬山。Mary最近去酒吧看了一场变装皇后的表演,现场气氛特别好,那些身着艳丽华服的变装皇后在舞池里自由舞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她过足了眼瘾。

而作为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香港吸引Eason的点还是这座城市给人的附加价值。

身为在香港打工的内地人,Eason享有税收优待,每年交个税时,能比在内地省下几十万。他的客户都是金融行业相关的人,提到金融环境,他认为整个亚洲都没有比香港更良性的地方了。

中年精英们的世界里充斥着对赚钱的紧迫感,而香港确实是个造梦的地方。

必须留下的理由

据港府统计处数字,2022年年底的香港人口的临时数字为733万人,较2021年减少约6.8万。这已经是香港人口连续3年下跌:2019年人口为752万人,2020为742万人。

综合下来,过去3年香港居民净移出已经达到18.5万。上环所在的中西区算是香港的富人区,也是移民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香港正面临着本地人流出,内地精英集中流入的局面。

移出的人口多为专业人士及中产,导致香港劳动力人口的大量流失。这也是港府这几年拼命揽才的原因之一。

而仍在“港漂”的洪流中不断追逐的人,也有自己必须留下的原因。

还年轻的Mary,觉得香港不是她最终的落点,她只盼望着4年后拿到香港身份,往欧洲、加拿大移民,她想去见更广阔的世界。

去年结婚的Eason,还有一年就能拿到香港永居,之前他不在乎香港身份,但随着夫妻两人有了生孩子的打算,他渐渐重视起来。

对于香港相对开放的精英教育,Eason还是比较认可的,他老板的孩子上国际学校,现在英语达到母语级别。

他的经济实力虽够不上贵族学校,但把孩子送去稍普通一些的国际私立学校还是绰绰有余。北京国际学校的学费要20万一年,但在香港,同等师资下的学校,只需4折的价格。

Eason生活照/来自小红书@快乐小羊刘律,受访者供图

香港国际学校资源多,学费比内地便宜。孩子出生就是香港身份,考大学时能参加香港DSE考试,或华侨联考,低分考回内地985、211大学,或申请海外留学。

为了孩子教育而奔赴香港的中年人不在少数,还在申优途中的李琳也是如此。她和丈夫打算明年要孩子,她申请优才的目标也是想在香港生小孩,让孩子拿到香港身份,开启一个“新副本”。

李琳和丈夫都是小城市奋斗出身,好不容易积累起财富在北京站稳脚跟,现在,她还想将未出生的孩子托举,恐免阶级的掉落。

但北京的教育太卷,没有北京户口的两人在学校上能做的选择太少,香港优才亦或是申请移民,都是为了下一代教育做出的决定。

可如此做伤财也耗精力,为何不让孩子自己奋斗、选择接下来的人生呢?我问她。

李琳的答案很诚恳:“如果不知道有优才这条路,我也不想搞这么麻烦。但现在我知道了,且努努力也能够到,那我就希望能将孩子的起跑线再往前推一点。”

目前距离提交资料已过去3个月,李琳还在家里等消息,但她所在的微信群里却炸了锅。

优才政策的火爆也催生出了想以此牟利的黑中介,群中一位40多岁的女士轻信了一位号称“保过”的中介,前后给对方打了6万块,最后申请却被驳回了。

去理论时,黑中介拒不退还那6万块钱,几次撕扯下来,直接把女士拉黑了。

这位40岁出头的女士,本是想为今年8岁的儿子铺路,帮孩子申请受养人签证,等7年后拿到香港身份,孩子也到考大学的年纪,就能走香港DSE考试。期待落空,还损失了大笔钱财,女士将中介的骗术发在群里警惕大家,也请众人帮忙看看如何打官司。

李琳没好意思告诉她,黑中介提供的获批图片,她已经在好几个中介那里见过。这背后很可能是一个有组织的网络诈骗,大家都在用同一批图,割同一波韭菜。

而就算通过“优才”上岸的中年人也无法懈怠,他们必须时刻关注政策的风吹草动。7年的时间并不短,谁都不敢保证这个目前看来有绝对优势的政策,在将来还会不会有变动。

文中李琳为化名,封面来自视觉中国。

3 阅读:339
评论列表
  • Ban 4
    2023-10-11 13:21

    香港辛苦的一比,你去托漆咩?

    秋雨 回复:
    目光短浅
  • 2023-10-11 17:04

    有得去唔去,留向度等洗地啊

翠绿聊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