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总和遗忘捆绑在一起,很多人觉得随着时间的流逝,好像一些东西是可以冲淡的,可以遗忘的、可以以旧换新的。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那些结结实实的伤害真实存在过,你怎么能说不在意、无所谓呢?
马东在一期《奇葩说》中感慨: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
一旁的蔡康永补充道:那不叫“原谅”,那叫“算了”!
理解,但不原谅
原谅意味着什么?
当我真的能释怀曾经的过往,原谅意味着我们有重新开始的机会;而如果我依旧心存芥蒂,那我的原谅只不过是不想再和你有任何瓜葛。
网友说起自己的原生家庭时,他说他做不到原谅那个被称作“父母”的人。
他曾经试图原谅他们对自己的伤害,毕竟父母本身也不容易,学识有限。但这个逼迫自己的过程十分痛苦。
后来他明白了,父母的不幸和自己是否原谅其实是两码事。他能理解人在底层摸爬滚打的心酸,但这并不是他们伤害他的理由。
所以,他最终决定不原谅父母或者说不那么快原谅。
理解不是原谅。
理解意味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共情别人,不原谅则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共情自己。
你不可能为了所谓的原谅,而忽视自己的感受。
现实中,很多人一边舔舐着伤口,一边又自我怀疑是不是度量小。
其实不是的。钉子钉在你自己身上,即便取出来,伤口依然在。
旁人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能减轻你当时的疼痛吗?不能。
大多时候,伤痛的疗愈靠的是我们自己,而非那句抱歉。
更何况,伤口不痛了,可回忆还是会痛。
有精神研究分析:忘记一个创伤事件,在哀悼和原谅的过程中是为时过早的。即使这个事件本身不再占据我们的意识层面,与之相关的情感记忆却停留在了前意识水平(Akhtar, 2002)。
也就是说,当时的伤害并不能真正被抚平。在回忆或者遇到类似情境时,我们还会重新经历一遍创伤体验。
就像有时候我们还是会被很久之前的不公平对待击溃、对曾经交付真心的人的背叛难以释怀。
再说,这世上很多的伤害本就无法理解,有些所为不过是自私自利者的贪心罢了。因此,他们也配不上“原谅”二字。
被原谅的代价太小
生活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小孩子一直被教导犯下错误要道歉,但教导的大人反而不知何为抱歉、更不懂道歉意味着什么,以为一句心不在焉的“对不起”就能为自己开脱罪责。
正是因为一道歉便能得到原谅,所以犯错的人永远都在犯错。
他们的行为一直停留在“伤害、道歉、继续伤害”的循环之中。
发生矛盾时,他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你,甚至暴力相向。
你对他失望了,他又回过头来忏悔、乞求原谅。
当你说还不想原谅,他却又变了一副面孔,责怪你太记仇……
而如果你立马选择原谅,他在下一次吵架时,不仅少不了伤害,反而更加看轻你。
在婚姻中,两个长期相处的人,犯错不可避免、原谅自然也很正常。
但怕就怕在,伤害的人因总是能得到原谅而有恃无恐,而经常原谅的人却一步步丧失了底线,把受伤当成习惯。
有研究佐证,婚姻中一方表达更多原谅的倾向性,可以预测另一半未来持续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攻击(McNulty, 2011)。
轻易原谅意味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加害者不想承担的后果,削弱了他们的愧疚感。继而让其在没有付出代价的情况下,选择再次伤害。
就像我们常说的家暴和出轨问题,很多人一心软,便在对方的软磨硬泡下选择原谅,可后来发现,这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一个答案。
当然,不是说我们就一定得揪着一个人的过错不放,而是任何人都应该具备主动承担错误的自觉。
原谅的前提一定是对事件本身有深刻的理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诚恳的道歉、及时充分的弥补和承诺不再犯,并且言行一致。
就算到最后你不愿意原谅也没关系,你有原谅与否的自由。
而不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言语,就妄想抹去他对别人造成的伤害。
朋友小夏在高中时被同班同学霸凌。
即使她现在已经能心平气和地讲述曾经的遭遇,但她说,自己永远都不可能和那些人和解。
后来,霸凌者中的一位女儿因在校园里被其他孩子霸凌,她想到自己学生时代也曾这样对待过小夏。
为了给自己女儿积德 ,于是托人找到小夏,说想亲自道歉。
小夏拒绝了。
你看,因为没有代价,乞求原谅的人从始至终都贯穿着傲慢,就连道歉都是为了让自己好过,而不是真心诚意地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说白了,他们不是真正想求得原谅,而是想卸下心理负担。
被原谅不用付出代价,伤害在他们眼里也就玩味十足。
原谅别人
不一定意味着放过自己
很多人在劝慰别人时总把“原谅别人就是放过自己”挂在嘴边,可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原谅了别人,自己心里真的会好过吗?
并不会。有人乞求原谅是为了自己,就有人的原谅只是碍于情面。
现实中,我们只是把自己的遭遇压在心底,然后假装对别人说:“都过去了,没事了!”
假装原谅,看似赢了一份气度,实际上又把压力给到自己。
盲目的宽恕并不能让自己好过,反而平添痛苦和烦恼。
真的想原谅了,你的原谅才叫释怀。
没有办法原谅的时候,那就试着远离。这虽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至少不用时刻勾起不好的回忆,有选择性忽略的余地。
毕竟,如果无法做到真正的原谅,那“算了”也是一种放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