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鲁智深大闹半山亭,为何得绰号“花和尚”?

绿野萍踪文化行 2024-08-04 13:28:40

却说鲁达在五台山出家,智真长老赐法号智深。《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有“花和尚鲁智深”,却没有“镇关西鲁达”。那么,《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与原型人物有什么不同,施耐庵笔下的“花和尚”究竟是什么来历呢?

花和尚鲁智深的原型原本如此

《水浒传》绝对是一部原创小说,说施耐庵搜集民间传说,取材宋元平话戏剧而为之,是没有根据的猜想。要说《水浒传》有蓝本,也是来源于历史史料,假语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隐藏大明藩镇之乱的历史。

宋江起义事迹见诸《宋史·徽宗本纪》、《三朝北盟会编》,以及《东都事略》等史料,所有史料都可以印证,宋江是“淮南盗”,聚义之地是在太行山的梁山泊,绝不是山东梁山。很多看官,甚至是历史学者以《水浒传》否定史料,说历史记载中的“淮南盗”记错了。以小说否定历史,那就十分滑稽了。

《水浒传》中有几个故事出自《大宋宣和遗事》,比如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遇九天玄女等。即便有原型故事,施耐庵也做了大幅度地改写,隐藏了大明历史。文本有蓝本,而文本中隐藏的真相却是施耐庵的原创。

梁山包括王伦、晁盖在内的一百一十个头领,有三十八人出自《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这两件出自南宋时期的史料蓝本,其中都说宋江是在太行山梁山泺聚集了三十六人,梁山三十六天罡大都出自这里,而不在一百单八将之中的晁盖,以及被降为地煞的杜千,也是有历史原型的。

摸奓云杜千,被改为摸着天杜迁,隐写土木之变大明皇位的变迁。“铁鞭呼延绰”改为双鞭呼延灼,隐写建文帝二十五岁时被“灼”。等等,蓝本中的人物不仅赋予了新的寓意,也做了很多改写,基本上不是原来的宋江三十六人了。

还有个别人物不在蓝本之中,比如林冲,《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没有,吴用也不在其中,两个蓝本中只有吴加亮、吴学究,施耐庵另起一名“吴用”,以学究为字,加亮先生为道号,这个人物就隐藏了“潜龙勿用”的寓意,隐写的是等待时机夺位的燕王。

这篇文章要讲的“花和尚鲁智深”,在两大蓝本中都有其人。其中,《大宋宣和遗事》中是这样写这个人物的:“那时有僧人鲁智深反叛,亦来投奔宋江”。《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花和尚鲁智深有四句赞诗:“有飞飞儿,出家尤好。与尔同袍,佛也被恼。”

前面的文章讲过,鲁智深的前身“鲁达”就是燕王驾到。《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出身军官,是渭州提辖,大名鲁达,绰号“镇关西”,是一个完全的原创人物。由鲁达到鲁智深,“花和尚”也就完全脱离了蓝本形象,赋予了新的寓意。而蓝本中的“飞飞儿”却被借喻为燕王,隐写《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中永乐皇帝杜撰的一则市井谣言:“日暮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这其中就有两个飞,岂不就是“飞飞儿”?

“飞飞儿”被借喻为燕王,而这则出自官修史料中的市井谣言,又点化为一个人物。前面的文章讲过,这则道士之谣又隐写在青州知府慕容彦达这里,慕容即日暮,彦达即燕达。

鲁,是日上之鱼。“鱼尾与燕尾相似”,又谐音禺,禺即大明隐喻符码。更谐音榆木川之“榆”,燕王(永乐)就终结在这里。开篇词中说:“霎时新月下长川”,“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其中就隐写了榆木川。这几句开篇词中,施耐庵更是预言了大明将亡于二由,且将出现南明。后来的历史证明,大明亡于朱由检,南明亡于朱由榔。

鱼在日上,隐喻燕王夺位成功。如此说来,鲁达、鲁智深就是隐写的大明燕王了?

鲁智深为何以俗家姓氏出家?

剃度鲁达时,智真长老说偈子云:“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灵为四灵,指的是龙、凤、龟、麟,都是大明的隐喻符码,《石头记》之“通灵”,通的就是这四灵。

龙,指生于戊辰年(1328年)的大明太祖高皇帝。凤,即凤阳。龟,指的是以玄武大帝转世自称的大明太宗文皇帝。《明实录》中,朱棣就自称“首戴一龟者”,《水浒传》中龟背大街等“龟”,都是说的永乐皇帝。

洪武三年九月,朱元璋定宴享朝会乐舞之数,《龙池宴》中有这样两句:“九苞丹凤,五色麒麟”。九苞丹凤指的是洪武三年四月所封之九大皇子藩王,五色,即朱明“水木火土金”五行字辈,书中以“五代”暗喻,因而,麒麟就指的是大明藩王与大明皇帝。

《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永乐十二年九月,“榜葛剌国王赛弗丁遣使奉表,献麒麟并贡名马方物”。朱棣以为祥瑞,命沈度作《麒麟瑞应图》。实际上,此麒麟是长颈鹿。永乐皇帝之所以如此喜欢麒麟,不惜指鹿为麟,就是因为他是太祖亲授之麒麟。《石头记》中“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写的是大明两个王子劫后相遇,绝不是写的清朝事。

鲁达借此灵光而得智深法号,那就不是释家弟子,而是大明藩王了。鲁,又指鲁国。《明实录》中说,大明朱姓出自邾国,邾国就是鲁国的附庸国,在鲁国之东。《石头记》中的“东鲁孔梅溪”,指的就是大明先祖之曹姓邾子国。

既然出家而又以俗家之姓称法号,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要写大明出自东鲁国。

蓝本中的“飞飞儿”是货真价实的花和尚,原本就不是个真正的僧人。因而,《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就真实地记载了这个人物。而《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则隐写的是大明家史,那就不是这个花和尚了。所以,花和尚鲁智深第一隐喻是大明太祖。

朱重八十七岁时,因家中连遭三丧而出家皇觉寺。入寺五十日,就因为断了僧粮而做了行者,游历一番之后回到皇觉寺,不久就因为郭子兴打进濠州而投奔了义军。朱元璋应当是没有法号的,即便在皇觉寺,大概也是保留了俗姓。这一点,身为大明“五色麒麟”中的施耐庵最为清楚。

鲁智深第一隐写大明太祖,却为何得绰号“花和尚”呢?

初冬时节天气晴好,鲁智深来到半山亭

鲁智深入了佛门,却不尊佛门清规,闹得五台山选佛场不得安宁。在五台山搅扰了四五个月,转眼到了初冬天气,这天,天气晴好,鲁智深出了山门,来到了半山亭。

这个情节中的时令不是实写,而是隐藏了明朝历史节点。初冬,要分开讲,初,“裁衣之始也”。《水浒传》中有裁缝通臂猿侯建,潘金莲是裁缝,王婆以裁衣为由,计啜西门庆。潘巧云与海阇黎裴如海私通,裴,“长衣貌”,也是“初”。

衣,又鸟之羽毛。鸟,寓意凤阳、朱雀,大明定鼎于朱雀之地,禁城建在燕雀湖上,书中就以南方朱雀七宿隐写大明。羽,也是禺的谐音,其中隐写了与鲁智深同乡的及时雨宋江。

前面的文章讲过,及时雨隐写的是大明太祖“闻雨降而喜形于色”,驾崩于西宫。太祖驾崩,就得传“真人服”,真人服即皇帝龙袍。《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记载了一个朱元璋传真人服的梦,梦中,“首戴一龟者”要穿朱元璋手中的真人服。

初为裁衣,初,也指大明之初,裁衣,寓意太祖裁决真人服归属。朱元璋把真人服传给了朱允炆,就是“孙立”。朱允炆是皇太孙,梁山七十二地煞前三名就是“朱皇孙”。因为“裁衣”,引发了武松、杨雄削藩。这两段故事,都与鲁达有关。

前面的文章已经讲过,鲁达在潘家酒楼遇见金翠莲,隐藏了潘金莲与翠屏山,其中,翠即“羽卒”,也就是“雨卒”,隐写朱元璋驾崩。朱元璋既归,朱允炆开始削藩,朱棣于建文四年起兵靖难。

冬,指的是农历十一月。《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五,“皇第三孙允炆生,皇太子次子也。”这一年是农历丁巳年,属蛇,这一天是大雪节,龙虎山上的雪花大蛇就是朱允炆。就是因为这一天,为后来的削藩、靖难埋下了伏笔,所以是“初冬”。

天气晴好,隐写了大明太祖与太宗。晴,即后来《石头记》中晴雯的“晴”。晴,古字作“夝”,寓意朱元璋生于戊辰年九月十八日子丑之时。书中的十八般兵器、十八碗酒,都是写的大明这个特殊的日子。

好,即女子,燕王藩地在北平,后来又迁都于此。这里就是北方玄武之方女宿分野,朱棣因而自称玄武大帝转世,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也是太宗文皇帝的隐写。

花和尚鲁智深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来到了半山亭。那么,半山亭是个什么地方呢?

鲁智深大闹半山亭,得绰号花和尚

鲁智深静思良久,然后大踏步出了山门,“信步行到半山亭子上,坐在鹅项懒凳上”。信步,本义是毫无目的地步行,却照应的是洪信。《周礼·春官》:“侯执信圭,伯执躬圭”,信圭,即身份凭证。

朱元璋曾得阗宝玉,制成传国玉玺与大圭。《皇明祖训》中说:“凡遇亲王来朝,虽长于天子者,天子执相传之圭以受礼,盖见此圭,如见祖考也。”圭,就是洪武的象征信物,因而是洪信。洪信即洪太尉,太尉为武职,洪太尉即洪武。

鹅项懒凳,鹅,拆开是我、鸟两个字,我为斧,鹅即杀鸟。鲁智深都坐到了鹅项上,岂不就是“杀鸟”?历史真实中,燕王以鹅鸭之声为掩护打造兵器,就是要夺侄子的皇位。懒,“从女赖声”,凳即登几,谐音登基,寓意朱允炆登基。因此,鲁智深就坐在了半山亭的鹅项懒凳之上。

半山亭,拆开是半山高丁。山,又指坟墓,这就照应了翠屏山之“翠”,也隐写了下文鲁智深醉酒。酒,水酉,寓意洪武乙酉日驾崩于西宫,醉,即“酉卒”。

半山亭也为半丁,指的是未成年人。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元璋“册立皇第三孙允炆为皇太孙”,正式确立了大明第二代国君。这一年,朱允炆十四岁,不满十五岁。大明以十六岁为丁,也就是成年男子,朱允炆此时就是“半丁”。

半,小篆是上八下牛,所以,《说文解字》注:“物中分也,从八从牛”,八牛也是个“朱”字。半山亭,也就隐写了朱重八以及朱皇孙。因为隐藏了这两个人物,这就来了一个挑酒担子的汉子。这汉子来到半山亭,唱了一首小令:“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九里山,隐写明初九大藩王。牧童,照应第一回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见的霹雳大仙,霹雳大仙就是朱元璋。乌江,谐音借喻吴国公、吴王朱元璋,虞姬之“虞”隐伏后文书中的陆虞候,姬,指的是朱元璋出自姬姓。霸王即项羽,朱元璋“闻雨降而喜形于色”崩于西宫,就是“翠”——羽卒——雨卒——狱卒。书中的小牢子等狱卒,暗写朱元璋驾崩。

因为朱元璋羽卒,朱允炆登基,靖难之役爆发。此半山亭又隐伏了书中的土木之变、夺门之变,朱祁镇登基时十五岁,也是“半丁”。

闻知那汉挑的是一担酒,鲁智深“把那两桶酒,都提在亭子上,地下拾起镟子,开了桶盖,只顾舀冷酒吃。无移时,两桶酒吃了一桶。”

冷酒,写的是朱元璋生与死。《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记载,朱元璋是因为黄帝所赐之冷香丸而出世。这则史料我已经引述过多次,四大名著中的“天香”就出自这里,《石头记》中的冷子兴、冷香丸也出自这段记载。酒,即朱元璋闻雨而崩于乙酉日之西宫。

桶,“木方器,受六升”,建文削藩先削五藩,削到第六藩时,燕王起兵。朱棣靖难夺位,王昇为皇,书中故有王升、王进父子。

喝了一桶酒,鲁智深在亭子上坐了半日(妙,燕王岂不是“半日”?)。“下得亭子,松树根边又坐了半歇,酒越涌上来。智深把皂直裰褪膊下来,把两只袖子缠在腰里,露出脊背上花绣来,扇着两个膀子上山来。”

前面的文章解读过“松”,其中隐喻的就是大明太祖与太宗。鲁智深在松树根上坐了半歇,其“歇”为“息”,半歇寓意“祖宗”中去了一个,也就是太祖驾崩。所以,酒就涌了上来。这时,鲁智深脱了皂布直裰,露出了脊背上的花绣,“扇着两个膀子”上山来。

扇,即后文书中林冲手中的折迭纸西川扇子,宋江的兄弟铁扇子。扇,其实是“骟”,书中的“善”也是骟,扇着两个膀子寓意大明手足相残。

因为鲁智深露出了脊背上的花绣,从此得绰号“花和尚”。前面的文章解读过,花,是草化,“曹化”的谐音,隐写大明朱姓化自邾国曹姓。四大名著中的“曹”、“花”都是此喻,《石头记》中曹雪芹的“曹”,就是说的朱明祖姓,绝不是无中生有的江宁织造府的曹雪芹。

绣,“五采备也”,“修也,文修修然也”,五彩即“五色麒麟”,以朱元璋《龙池宴》隐写大明五德,文,借喻为太宗文皇帝。膊、脊背,其中都有“月”,四大名著中的“月”都是大明。

和,木口,指的是木字辈的朱棣,尚是“上”的谐音。花和尚,既指曾经出家的朱元璋,又指木字辈皇帝朱棣。

既得花和尚绰号,鲁智深便大闹五台山。大闹五台山又叫“醉打山门”,就是“酉卒”、“雨卒”之后大明因削藩而引发的藩镇之乱。

所以,鲁达在渭州潘家酒楼遇见了金翠莲,又因金翠莲而做了花和尚。潘家酒楼金翠莲,隐伏了潘金莲与翠屏山——大明第一次藩镇之乱就发生在“二京”:渭州即平凉,五台山也叫清凉山——“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症”,此症即瘟疫,瘟疫即朱温(瘟)。

1 阅读:9

绿野萍踪文化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