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杀”也是杀,一旦被“高捧”,也就距离灭亡不远了

又柔聊国际 2023-08-28 11:01:00

“捧杀”也是杀,“捧杀”就是在变相的“杀”。所以,不管是个人还是机构,一旦被“捧”得过高,“烟消云散”就会成为其宿命。

这场乌克兰战争“捧红”了俄罗斯的两支武装和两个人。两支武装是车臣部队和瓦格纳雇佣军。两个人则是小卡德罗夫和普里戈任。

战争初期,小卡德罗夫和车臣武装都很兴奋。小卡德罗夫屡屡在世界舆论场上释放出重磅言论,仿佛成为了俄罗斯的官方代言人,甚至令“三夫一娃”都黯然失色;而车臣战士则是争先恐后地用手机直播实战场景,让世界人们第一次有了对战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时之间,车臣武装和小卡德罗夫成为了世界级的网红。

不过,在乌克兰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后,小卡德罗夫和车臣武装却突然变得低调了,不再那么张扬了,或者说,是在风口浪尖上选择了“激流勇退”。自此后,在乌克兰战场上,大多数情况下,车臣武装都是“只闻其声,难见其形”。

而反观瓦格纳雇佣军和普里戈任,却在巴赫姆特战役中“声名鹊起”,其风头不仅盖过了车臣武装,而且还令俄罗斯正规军“尴尬不已”。

由于瓦格纳雇佣军以“血肉之躯”(巴赫姆特战场被称之为“绞肉机”)为俄罗斯保留了一丝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颜面”,所以,作为瓦格纳老板的普里戈任自然是“水涨船高”,成为了俄罗斯的英雄人物。

俗话说“功高盖主”,基于瓦格纳在巴赫姆特战场取得了令俄罗斯正规军“自愧不如”的战绩,“英雄人物”普里戈任也就有点“云山雾罩”了,年轻时“混江湖”的那一套也就用上了。

在巴赫姆特战役最激烈的那一段时间里,普里戈任经常性的抨击俄军高层。一会说他们“无能”,一会又说他们火力和后勤支持不够。甚至还说他们“故意克扣”武器、弹药,意欲将瓦格纳雇佣军“置于死地”。所以,普里戈任数次威胁要退出战场。由于瓦格纳“战功卓著”,俄军高层也只好选择忍让和默不作声。

瓦格纳雇佣军拿下巴赫姆特之时,普里戈任的“声望”也达到了巅峰。于是,他以瓦格纳雇佣军将撤出战场来要挟克宫换掉俄军高层。可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再者,俄军毕竟是国家军事力量的“正牌”,克宫又怎么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呢?于是乎,一纸“雇佣军登记令”让普里戈任“懵圈”了。

现在看来,那就是在变相的“杯酒释兵权”。只是没有想到普里戈任的“江湖脾气”会如此不堪“挑逗”。于是乎,愤怒的普里戈任直接从战场上“起兵”,上演了一出火线“班师回朝”和“清君侧”的闹剧。

瓦格纳的“回朝之路”颇为平坦,仅用半天时间就抵达了莫斯科郊外。然而,却又停下了脚步。原因是老朋友卢卡申科出面“斡旋”了。在卢卡申科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然,也可以说是“讨价还价”之后,普里戈任转而命令瓦格纳雇佣军“返回营地”。于是,一场“兵变”戏剧性的变成了“一日游”。

有观点认为,当瓦格纳雇佣军在莫斯科郊外停下脚步之时,也就注定了他们的命运。

不得不说,从古至今,“捧文化”历来都有市场。比如,“一日游事件”明明是一次被“红白脸”联手扼杀的一场失败的“兵变”,却还要被吹嘘成是一出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双簧戏”。更甚的是,在瓦格纳不得不去白俄罗斯暂时落脚后,舆论场更是将这出“双簧戏”和瓦格纳雇佣军吹得无边无际。

现在想想还觉得挺好笑。比如,在瓦格纳临时落脚白俄罗斯后,舆论场上便开始了“波兰吓尿了”、“北约恐慌了”、“美国人夜不能寐”了等耸人听闻的对瓦格纳的“吹捧”之词。

也不细想想,瓦格纳雇佣军就那几万人,到达白俄罗斯的兵力不足2万,而且没有了重武器。怎么就成了北约和美国的“心腹大患”了呢?如果美国和北约那么弱,俄罗斯又何须将北约东扩视作威胁呢?说白了,那就是基于某种心理暗示的“捧”。

从人性来说,很少有人能够经受住“捧”,捧多了,捧高了,也就难免飘飘然了,紧接着就会不知所以然。以为自己真的就是“救世英雄”了。然而却不自知,自己距离摔下来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有人说普里戈任是“一代枭雄”,但我觉得普里戈任更像是安禄山那样的“混世魔王”。相反,个人认为,小卡德罗夫更像是曹操那样的“一代枭雄”。因为,小卡德罗夫极有可能会坚持到电视剧的“最后一集”。而普里戈任在故事的高潮刚刚到来时就“谢幕”了。

死于自己的儿子和近臣之手这件事就足以说明,安禄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代枭雄”。因为,他对自己的周边环境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且过于刚愎自用。

而普里戈任则根本没有意识到,早在他“声名鹊起”之时,就已经是“危机四伏”了。所以,今日之结局可能就是他的“宿命”。直白地说,普里戈任死于“自己人”或“敌人”之手的几率相同,且都不会让人感觉意外。

“安史之乱”是唐朝衰落的转折点。那么,瓦格纳雇佣军这一系列事件后,俄罗斯会走向何方呢?拭目以待。

0 阅读:8

又柔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