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你敢相信吗?1995年,九华山一位尼姑圆寂后遗体被存放至坐缸内,3年里遗体呈打坐状岿然不动,3年后开缸发现遗体不仅没有腐烂,而且女性特征全无,竟已成比丘尼肉身!
这便是享誉宗教界的仁义师太,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比丘尼肉身?
仁义师太究竟是何许人也?她为何能成就比丘尼肉身?
师太金身与少女往事1999年1月2日下午3时,在九华山通慧禅林新任住持思尚师太的主持下,寺内僧人齐聚一堂,静待奇迹降临。
就在3年前,她们所敬爱的仁义师太结束了在五台山的修行,回到她心心念念的九华山。
这位充满人生智慧,举手投足皆有禅意的比丘尼仿佛早早预见了自己人生的终点,在剩余的时间里,她一如既往地吃斋礼佛,讲经坐禅,并在圆寂前夕开始绝食,最后在安静祥和中悄然离世。
按照佛教的传统仪式,弟子们将仁义师太的遗体放入坐缸封存,根据佛教的说法,凡是修行有所成就之人,坐化后要么产生舍利子,要么成就“肉身佛”,这也是对僧人修行成果的一种判断方式。
约定开缸的时刻来临,在一众僧人的注视下,缸盖被缓缓移开,只见仁义师太的遗体端坐缸内,就如过去那些岁月里,师太率领众弟子在宝殿内坐禅修行那样。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尽管师太的皮肉紧缩,但遗体却完全没有腐烂的迹象,毛孔清晰可见,胸部收缩平整,甚至还长出头发和指甲,俨然已成为宝相庄严的“肉身佛”。
这一幕令在场僧人无不泪流满面,诵经声一浪盖过一浪,歌颂肉身佛的降世以及仁义师太生前立下的大德。
因为出身富贵之家的仁义师太本不必远离红尘,但她为了普度众生,自愿削发为尼,踏上这条充满苦涩艰辛的修行之路。
仁义师太俗名姜素敏,1911年出生于辽宁沈阳的大户人家,自幼便是含着金汤匙长大。
尽管姜素敏出生后不久,腐朽的清政府便在此起彼伏的革命浪潮下仓皇下台,但人们心中那根辫子却没有这般轻易剪除。
按照传统陋习,姜素敏还是被父母裹成了“三寸金莲”,年幼的她自然不可能想到,在多年后她将用这双小脚丈量广阔的天地。
稍微懂事后,姜素敏被送去私塾念书,父母期望她成为知书达理,通晓琴棋书画的才女,将来也好找一户好人家嫁出去。
姜素敏天资聪颖,轻易便掌握了先生传授的知识,但同时,活泼好动的她也不愿将自己束缚在严肃板正的学堂,她常常从先生眼皮子底下溜走,前往附近的寺庙听和尚念经打坐。
恰逢乱世,战乱不断的民国饿殍遍地,哪怕是香火旺盛的寺庙,此时的日子也不好过。
年幼的姜素敏对面黄肌瘦的僧人们生出怜悯之心,所以常常在家中拿出粮食接济寺庙,一来二去,她与僧人们的关系也愈发熟络。
在当时,姜素敏发之于心的善举令僧人们颇为感动,认为她年岁尚小便有佛缘,所以将《心经》《大悲咒》等佛教经典传授给她。
几年过后,饶是再拗口复杂的经文,姜素敏也能够倒背如流,佛学的种子在她心中逐渐长成参天大树。
一次偶然的机会,姜素敏看到庙里的师傅在行医救人,几根银针、几碗汤剂便能缓解病患的高超医术令姜素敏赞叹不已,也令她生出学医的想法。
在往后的日子里,姜素敏开始学习中医,并在针灸一门下苦功,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体穴位,姜素敏还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手臂上常常出现密密麻麻的针孔,令人既心疼又敬佩。
见姜素敏有如此恒心毅力,寺里的师傅们也经常出面点拨,为她答疑解惑。
在佛学与中医的熏陶下,姜素敏度过了平静的少女时代,而她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还在远处等待着她的到来。
皈依佛门成年以后,姜素敏在父母的安排下结婚生子,从家乡沈阳出嫁至吉林通化,倘若没有后来的种种变故,姜素敏的一生或许会在相夫教子中平淡度过,与佛门的缘分也就止步于日常的烧香礼佛,为庙里贡献香火。
但是,与当时所有的中国同胞一样,姜素敏没能逃过残酷的时代洪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避无可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时间,东三省全境沦陷,三千万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被迫接受日本人的高压统治,家在东北的姜素敏也没能躲过这场浩劫。
紧接着,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华北大片地区沦陷,举目望去,皆是日本丑陋的旭日旗飘扬,神州大地已是满目疮痍。
而在近十年的流亡生活中,姜素敏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流血漂橹的战场,十里缟素的村庄,饥寒交迫的同胞,眼前的惨象已使她目不忍视,如同疯犬般穷追不舍的厄运,又令她的精神几近崩溃。
姜素敏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被战争摧残,家破人亡令她陷入孤苦无依的窘境,走投无路的她心如死灰,令她一度生出自我毁灭的想法。
这时,过去对佛教的信仰成为照亮她幽暗生活的一盏明灯,使她得以在艰难的生活中继续坚持下去。
1940年,姜素敏来到山西五台山下,此时的她已经生出皈依佛门的念头,日常生活也以吃斋念佛为主,与佛门中人无异。
1944年,姜素敏正式落发为尼,在五台山显通寺出家,法号仁义,此后便以仁义师太之名行走世间。
在显通寺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仁义师太却乐在其中,她一边青灯古佛,一边潜心学医,不断精进自身医术。
为了更加系统化地学习中医,仁义师太还在显通寺住持的帮助下来到沈阳中医学院,进行为期四年的学习。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时十四年的抗战终于结束。
但和平却并没有青睐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随着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战争的阴云再度笼罩神州大地。
仁义师太对红尘众生怀有大爱,对于流离失所的百姓,她总是尽己所能伸出援手,并凭借一身高超的医术救治病人,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医科圣手,村民们更愿意称她为“活菩萨”。
仁义师太出家为尼,看似出世,实则是为了更好地入世修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仁义师太主动报名投身朝鲜战场,并于1951年成功入朝,以战地医护人员的身份保家卫国,直到1953年底战争结束,仁义师太才在组织安排下回国。
在朝鲜的那段岁月,仁义师太与普通的志愿军战士一同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常常冒着刺骨寒风和漫天飞雪往返于前线阵地和后方医院,为了救治伤员将生死置之度外。
有一次,仁义师太赶赴前线,顶着联合国军的狂轰滥炸为伤员包扎伤口,一颗流弹狡猾地越过志愿军防线,朝仁义师太袭来。
仁义师太躲闪不及,左手手腕被直接洞穿,饶是伤口处已经血流如注,仁义师太仍旧强忍着疼痛,用绷带简单包扎后继续投入救治工作。
而这道伤疤也伴随着她度过一生,成为她光荣的见证。
抗美援朝结束后,仁义师太并没有选择回到寺庙苦修,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存在巨大缺口,仁义师太更愿意将自己毕生所学奉献给祖国。
1953年底回国后,仁义师太先是被调到通化206医院工作,第二年又前往沈阳一家中医院的针灸科任职,此后辗转于城市与乡镇之间,为新中国基层医疗普及作出巨大贡献。
而在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仁义师太总是随身携带一块巨大石磨,这块石磨约莫两百斤重,几乎等同于两个仁义师太的体重。
但仁义师太却从未觉得它是累赘,因为师太每到一处落脚,便会收集草药就地研磨,在师太的万里旅途中,这块石磨制药无数,为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石磨跟随仁义师太历经风霜,领略人间疾苦,或许在许多人心目中,仁义师太的形象早已与这块石磨融为一体,他们一样朴实无华,一样坚不可摧,又一样高大伟岸。
功德无量1983年,仁义师太结束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游历,选择定居安徽九华山的通慧禅林。
在九华山的诸多庙宇中,通慧禅林称得上是曲径通幽之所在,是修身养性的宝地,但也正因如此,通慧禅林香火稀少,寺庙年久失修,举目望去满是残墙断壁。
仁义师太并不在意,她拿出多年来的积蓄,四处奔走申请手续,亲自采购建筑用料,主持通慧禅林的修复工作。
经过长达两年的重建,通慧禅林修葺一新,而这坐庙宇也成为仁义师太留给世间的宝贵财富。
彼时人们都以为,年过古稀的仁义师太终于也有停下歇息的一天,或许九华山便是她人生的最后一站。
但仁义师太再次出乎所有人预料,通慧禅林修成没多久,仁义师太再度外出弘法行医,在河北、山西等地施医送药,将大爱传递给红尘众生。
直到1995年4月,仁义师太才结束人生最后一场旅途,返回通慧禅林。
在余下的时光里,仁义师太将毕生所悟传授给座下弟子,在禅林的阵阵诵经声中平静度日。
1995年9月下旬的一天,仁义师太忽然宣布停食,在长达七天的静心打坐后,仁义师太安然圆寂。
时间回到1999年1月2日,坐缸三年的仁义师太化为比丘尼肉身,这是九华山有文字记载的第13尊僧人肉身,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尊比丘尼肉身,可谓意义非凡。
根据专家分析,这与仁义师太的饮食习惯存在重要联系。
仁义师太生前在斋戒的基础上又加持白斋,一切饮食以清淡为主,数十年一日,加之圆寂前不吃不喝,肠道内菌群无法繁衍,这才在圆寂后修得肉身佛。
当然,仁义师太一生积德行善,早已是功德无量,无须一座肉身佛来为其正名,她的一生度人渡己,便是对“仁义”二字最好的诠释。
本文由“论史鉴今”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