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势、典型案例剖析及思路举措

爱农者看闻 2024-08-15 15:40:41

摘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全国12个省份96个村庄调研数据,首先,分析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势,当前我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总体发展向好,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异质性问题仍然突出,样本试点地区产权改革全部如期完成,但存在基层人员保障不足、产业发展困难、分红数额偏低等问题。然后,重点对典型试点村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集体经济强村、富裕村和薄弱村集体经济的实践经验及发展规律。最后,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规划的四类村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思路及举措,为未来集体经济发展实践和决策提供参考。

作者:肖红波 陈萌萌

一、引言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集体成员利用集体所有的资源要素,通过合作与联合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1)。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从2015年开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先后组织开展了5批试点,范围覆盖全国所有涉农县市区。截至2021年5月,18个省份完成试点任务,确认集体成员9亿人,剩余13个省份将于2021年底完成。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53万个村庄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50多万个村庄领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2)。截至2019年底,清产核资在全国范围内已全面完成,清查核实集体土地资源65.5亿亩,集体账面资产6.5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1万亿元,非经营性资产3.4万亿元;全国村级资产4.9万亿元,10.4%的村集体收益在50万元以上;东、中、西部地区集体资产占比分别为64.7%、17.7%、17.6%,基本摸清了家底(3)。总体来看,前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就,成效显著。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完成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目前,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经济发展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连串问题。近几年,国内学者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及其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韩俊等(2014)认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赋权于民,相关立法缺失仍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闵师等(2019)发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度省际间差异较大,部分地方性改革方案有待规改。温铁军等(2018)和杨帅等(2020)认为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同时生态空间资源具有的“非标性”和“公共性”给市场带来定价难题,需完善土地等生态资源的产权交易市场,为激活集体资源提供平台。张应良等(2019)提出农村集体经济增长需要具备产权明晰、产权激励、拓宽市场、延长链条和维持特色五个理论条件。孔祥智等(2017)、高强等(2020)和郭晓鸣等(2019)认为收益权属不清仍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一大问题,因此产权及股权需实现归属清晰并固化于民,集体经济组织走收益风险“共担”之路,对集体资源资产薄弱的村庄,还可以多村联合发展。贺雪峰(2019)同样认为将农民组织起来,走村落依托资源模式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政经分离”和完善收益再分配制度对集体经济组织长效发展十分重要。这些文献大多集中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如何加快集体经济发展研究较少,迫切需要根据实践探索,认真梳理总结试点地区改革实践经验,深刻认识和分析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破解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难题,推动“十四五”时期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鉴于此,本文基于课题组2018年、2019年在全国12个省份96个村庄开展关于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现路径(76个村庄)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20个村庄)的调研数据,深入分析集体经济发展现状、集体产权改革试点工作的成就及问题,并把集体经济发展不同水平的三类村庄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其发展差异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战略思考、重要举措,以期为政府、管理部门、集体经济组织及社会相关经营主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供决策参考。

二、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势

本部分调研数据涉及10个省份76个村,按区域分类,东部村(浙江、北京)占样本总数的30%,中部(河南、河北、山西)占27%,西部(贵州、广西、四川、西藏、云南)占43%;按地形分类,平原占50%,山区占31%,丘陵地区占19%。样本村全村户数平均959户,常住人口平均3249人,户籍人口平均2520人,外来人口比重为22%,其中,东、中、西部外来人口比重分别为50.6%、13.7%和13.1%。样本村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81元,其中东部为12631元,中部为8846元,西部为9184元。从调研结果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发展总体向好,产业发展正在由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加快过渡,新主体、新模式和新动力不断涌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异质性问题仍然突出,具体呈现如下特点。

(一)依赖种养业和承包租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乏力

主导产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村占样本村总数的40%和23%,合计63%,主导产业是休闲农业、房屋租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电商的村占比分别为9%、8%、5%和1%。集体经济产业特征与村产业特征基本一致,在全部样本村中,对集体经济贡献最大的产业是种植业的村占比为26%,其次是承包租赁(22%)、畜牧业(19%)和林果业(12%),然后是休闲农业(6%),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加工业均为3%,电商仅为1%。休闲农业、加工业和农产品电商等产业发展不足,造成集体经济的产业链较短,效益不高(见图1)。从不同区域来看(见表1),东中西部村集体的主导产业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对村集体经济收入贡献最大的产业是承包租赁业(占比为28%),中部地区对村集体经济收入贡献最大的产业是种植业(占比为33%),西部地区对村集体经济收入贡献最大的产业为畜牧业(占比为34%)。

图1集体经济总收入中贡献最大的产业占比情况

表1不同区域村集体收入中贡献最大产业占比情况(%)

主要产业

东部

中部

西部

种植业

23

33

23

畜牧业

3

18

34

林果业

13

15

9

农产品加工业

0

9

0

其他工业

3

6

0

休闲产业

13

3

2

承包租赁业

28

15

23

其他服务业

5

0

5

电商

0

0

2

其他产业

12

0

2

(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较快,农产品品牌开发较为滞后

65%的村拥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有25%的村集体有专业合作社,21%的村有集体企业,17%的村有社会化服务组织,16%的村有家庭农场,9%的村有集体农场,但拥有规模以上企业的村集体只有17%。所有样本村中拥有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的村集体占4%,拥有全省知名农产品品牌和拥有“三品一标”的村集体各占8%。东部地区拥有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全省知名农产品品牌和“三品一标”的村集体分别占14%、9%和9%;中部地区相应的比重均为5%;西部地区相应比例为0、6%和9%。东部地区农产品拥有品牌的比例高于中、西部,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见表2)。

表2本村内拥有农产品品牌情况(%)

地区

拥有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

拥有全省知名农产品品牌

拥有“三品一标”

整体

4

8

8

东部

9

14

9

中部

5

5

5

西部

0

6

9

(三)村集体资产不断增长,空壳村较多、发展不平衡

2013—2017年,大多数村正在积极发展集体经济,94%村集体资产和91%村集体收入都呈增长趋势,76%村的集体支出呈增加趋势;对集体经济收入贡献最大的经济实体是村物业租赁公司(26%)和村办集体企业(22%)。东中西部村集体经济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村集体平均资产为180万元,东、中、西部分别为430万元、93万元和85万元;集体经济资产最多的村位于北京,拥有4100万元,最少的位于河北,只有10万元;即使在同一地区的村庄,集体资产差异也比较大。空壳村较多,占全部样本村的比例为60%;其中东部地区空壳村的比例为64%,中部地区为25%,西部地区为79%(见表3);尤其在东部发达地区,一方面村集体平均资产较高,另一方面空壳村的比例也较高,说明异质性比较明显,空壳村是集体经济发展的难点,需要重视。

表3不同区域村集体资产情况(万元,%)

地区

平均资产

最多资产

最少资产

空壳村比例

全部样本村

180

4100

10

60

东部

430

4100

929

64

中部

93

300

10

25

西部

85

1487

200

79

(四)集体经济管理以“三位一体”和党组织为主,负责人以村干部和村内能人为主

由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二位一体”“三位一体”负责集体经济管理的村分别占样本村总数的28%、15%、10%、15%和32%,可见“三位一体”和党组织是村集体经济管理的主体(见图2)。相对来说,东部地区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占比最高(29%),中部地区“三位一体”管理占比最高(41%),西部地区村级党组织管理占比最高(50%),说明东部地区集体经济发展程度较高,集体经济组织具有一定独立经营管理能力,推动“政经分离”的实现(见表4)。从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的负责人来看,54%的村由村干部负责,46%的村由村里能人负责,几乎没有外聘人员和大学生村官。村支书文化水平较高,但区域差别大。在全部样本村中,67%的村支书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东、中、西部地区村支书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82%、84%和47%,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分别为8%、5%和0,而西部地区尚有20%的村支书为小学学历。

表4集体经济管理主体区域分布差异(%)

地区

村级党组织

村民自治组织

集体经济组织

“二位一体”

“三位一体”

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

村级党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

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

合计

东部

6

12

29

24

0

0

24

29

中部

18

29

6

0

6

0

6

41

西部

50

8

0

0

4

11

15

27

图2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主体的总体情况

(五)村集体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呈现多元化趋势

被调查者认为影响集体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地理位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政策、领导班子组织能力、带头人、发展机遇、内部治理制度的比例分别为17%、17%、17%、12%、9%、6%和4%。说明作为外部环境的地理位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政策、领导班子、带头人是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不具备外部环境优势的地区,发展集体经济关键要制定科学政策,选好配强领导班子,调动集体经济组织的内在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各地都基本按期完成了试点任务,成效显著,例如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尊重民意确定成员身份、创新股权设置和量化、成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积极探索多种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等,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基层人才资源不足,发展集体经济力不从心

1.组织人员保障不足。虽然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增加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工作内容,但多数村是村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两块牌子、一套原班人马”,职能交叉,事务繁杂,村委会的性质决定其将承担的其他多项工作放在优先考虑,对集体经济重视不够,村干部经常加班,只是完成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工作的“规定动作”,没有太多精力思考如何管理和发展集体经济。

2.经营管理能力不高。现有村干部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不足、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等问题。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基层从外部引入人才困难,长期留住优秀人才更难。多数村对如何发展集体经济思路狭窄,无所适从,仅把发展集体经济的希望和重任寄托在寻找合作经营主体上,过分强调缺乏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客观条件。

3.村民对发展集体经济意愿不高。目前,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面打工,留守村民年龄老化。长期以来,集体公共活动的缺失,村民单打独斗,集体关系不紧密,对集体认同感下降。由于集体经济处于初级阶段,多数村民并没有从集体组织中得到较多红利,对于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也不强烈,积极性不高,给基层工作带来了难度。

(二)“产权”变“产业”难度大,集体经济发展驱动后劲不足

1.收入渠道单一,缺乏持续性。大部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土地、厂房租赁、征地补偿等,或者把村集体资金投入金融机构获取保底利润,经营性收入渠道较少。由于对单一的资源依赖性太强,当集体的资源消耗殆尽或者宏观经济形势不好时,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2.难以形成优势主导产业。部分村拥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由于集体经济组织缺乏经营管理团队或人才,不能进行谋划和设计,优势难以得到很好地整合和利用,仍是传统产业,小散乱、层次低、链条短,经济效益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未能形成具有本地独特优势的支柱产业。

3.找寻合作经营主体困难。部分村地处边远山区,基础条件差,寻找合适的经营主体难,公开招标回响不大。一般经营农业项目风险大、投资期长、收益低,而集体成员对利益分配期望只增不减,经营主体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不愿承接项目。另外,也出现经营主体亏损后跑路的情况,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

(三)资金保值增值压力较大,扶持资金效益不高

1.扶持资金强调保值增值分红。政府下发扶持专项资金一般都有明确增值和分红指标要求,以财政项目资金量化入股的分红收益,规定不低于基准利率收益,并做到逐年递增,这样给集体经济组织和经营主体带来了很大压力,扶持资金变成了“鸡肋”,不利于充分发挥扶持资金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2.扶持资金难以发挥“造血”功能。为了减少风险,多数扶持资金都不敢用于发展收益更高的项目,而被投入金融机构,稳定地取得6%~8%的年收益率;或者以扶持资金入股到经营主体,但要求合作主体保证支付不低于集体资产保值的保底收益,增加了经营主体的负担和成本,削弱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也削弱了带动作用。这样在短期内,虽然保证了集体成员的收益,但扶持资金并没有形成集体经济组织的“造血”功能(赵春雨,2017)。

(四)分红数额普遍较低且差距大,影响成员对产权改革的热情

1.分红数额普遍偏低。目前,多数村仍处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探索阶段,集体资产收益少,分红的资金量不大,为了让农民尽早享受到改革的成效,有些地区进行首次成员分红,但由于分红金额低,且在进行首次分红之后没有能力在第二个年度再次进行分红,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也没有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的动力,给基层工作人员开展改革工作增加了困难。例如,安徽省金寨县2018年人均分红23.34元,肥东县徐井村2017年人均分红10.15元;甘肃省陇西县东巷村2017年人均分红34.57元。

2.集体分红数额差距大。分红的金额取决于集体经济的状况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集体资产价值,区域之间差异明显。在安徽省调研的3个县中,分红数额最高的村是繁昌县城西村,2017年人均分红400元,但是2018年分红就中断了,其他各村庄分红为几十元不等;而北京市有的村人均分红数额高达几万元。

(五)集体经济组织身份特殊,阻碍经济管理功能的发挥

1.身份特殊。2017年,《民法总则》已明确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地位”的合法定位,2018年全国逐步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及换证工作,领到“身份证”,以便开展经营管理活动。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缺失(2020年已经开始立法起草工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地位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参与经济社会活动时,还是会因为特殊的组织构成、功能定位而遇到障碍(姜红利等,2018)。

2.自主管理权有限。虽成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但与村两委在人员配置、资金使用、功能发挥等方面往往相互交叉,管理方式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关于集体经济组织运行决策中的“条条框框”很多,重大经营事项经村委会讨论后,还要向上级报备,一些日常支出也须经有关部门审批,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组织的自主管理权。

3.税收负担过重。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变更涉及的印花税、契税、登记费等税费已经减免,但是,改革后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经营活动需要缴纳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红利税等税费,大大增加了其经营成本(钟桂荔等,2017)。而且在集体经济改制过程中,很多项目都涉及土地和物业,资产交易使社区股份合作社背上沉重的负担。

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及规律探讨

为了总结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不足和规律,课题组对集体经济发展与产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的3个省份的13个村进行了重点调查。这些村包括北京窦店村、草桥村、超梁子村3个村,浙江湖州市南浔区向阳村、华桥村、石淙村、息塘村4个村,云南腾冲市水碓村、新岐村、江东村、小甸村、凤凰村、江南村6个村。按照村集体资产情况、集体经济年收入、集体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等,将这13个村分为集体经济强村、集体经济富裕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三类,分别从资源情况、产业类型、发展模式、发展历程、政策利用、领导班子等方面对三类村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每一类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

(一)集体经济强村

典型调查中的窦店村、向阳村、新岐村属于集体经济强村,虽然所处的区域、资源等不同,但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有效整合利用资源,形成优势主导产业。这些村资源条件不一定具有优势,例如窦店村和向阳村的自然资源条件一般,人均土地较少,没有特色资源,最初集体资产很少甚至负债,属于集体经济发展的薄弱村;新岐村地处偏远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只有集体林地这一项主要资源。这三个村都是对本村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很好地开发利用。窦店村根据所处区域的产业特点,对村内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发展以汽车制造业、汽车维修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模式;同时对本村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增加技术、品种和农业设施投入,发展籽种产业、高效林果业等现代高产高效农业。向阳村以生态农业(鸭稻共生)、有机林果、农村建筑业、园林绿化和休闲农业等为主,同时逐渐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业。新岐村以木材销售、林下种植、养殖为主,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业。由此可以看出,这三个村产业类型丰富全面而又各有侧重点,基本上都是围绕某一主导产业选择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

2.注重科学谋划,推动集体经济循序渐进发展。窦店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思想开放,敢于创新,科学谋划,发展思路明确,产业定位准确。2012年,窦店村以发展规模高效的农业起步,逐渐开始发展集体经济,通过对乡镇企业的整合重组以及结合区位产业特点,发展汽车产业。2012年,向阳村村集体资产负债150多万元,当时,该村知名民营企业家回村任村支书,其审时度势,科学谋划,思路明确,分阶段分步骤通过流转土地、办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搞果园采摘农业、种植绿化苗木、发展农村建筑业、创办园林绿化公司,逐渐开始发展集体经济,到2017年村集体收入已经达到150多万元,村民年均可支配收入3万多元。新岐村在2006年林权制度改革时,将林场进行“三三制”改制,即新岐村将村集体的7万多亩林地,按照村集体、村民小组和村民各占1/3的方式重新进行分配,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为林场维护、林下养殖提供统一服务、统一经营管理,获得一定收入;在村集体经济有一定的积累并具备条件时,开始积极争取并对接国家、省市关于林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多个项目上亿元的资金支持,完善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2009年开始,该村连片种植了泡核桃和红花油茶,成立了合作社,建立了红花油茶厂,到2017年末,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300余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80元。这三个村的集体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循序渐进,实现了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3.探索适宜发展模式,重视维护农户利益。窦店村是典型的农村工业化模式,依靠区位优势和当地的产业特色,成功走出一条主要依靠乡镇企业发展区位特色工业、壮大集体经济的道路。向阳村根据村集体经济的实际情况,确立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在起步阶段,由于集体经济组织弱、管理水平低,采用“农民+村集体+承包大户”模式,即村集体组织把农民流转的土地统一转包给外地大户经营,收取一定的租金;随着集体经济有一定的积累,成立了合作社,采用“农民+合作社+企业”的模式,合作社入股企业;后来引入了现代职业农民,生态农业就由合作社自己经营,提高合作社盈利能力和社员分红;但在未来发展乡村旅游方面,由于集体经济实力仍然不高,采取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技术参股的经营模式,但保证农民占有适当的股份。新岐村采取的是“村集体+村民小组+农户”的形式,进行林场“三三制”改革,同时采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合作社统一提供服务,充分发挥了“统”的作用,帮助农户解决了林业经营中一家一户办不好、不好办、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三个经济强村的特点是因势利导发展适合模式,集体参与度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富裕了农民。

4.优选配强带头人,尤其是具有成功企业家背景。窦店村村支书来村工作18年,之前在大企业任职高管,曾获全国建设小康村模范带头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北京市第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十九大党代表。新岐村现任村支书来村工作18年,在担任村支书之前的15年都从事矿产生意,经营良好,在经商期间,到过珠海、澳门、广州、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一二线城市。向阳村村支书来村工作6年,1989年外出创业,成立以加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企业,企业资产高达1亿多元,是当地成功的企业家。这三个经济强村都属于能人带动型,村支书具有以下共同特点:首先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热爱家乡,对村庄有深厚的感情,对发展本村经济和带动村民富裕有热情有责任感,把村里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在干;其次在村工作时间长,其品德和能力得到村民的信任,有威信,群众基础好,工作容易开展;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曾经是成功的企业家,拥有先进的理念、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能够寻找适合本村发展的道路。因此,发展集体经济,一位优秀的带头人至关重要。

5.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助推集体经济发展。窦店村利用区位产业发展政策,发展成为汽车产业基地。向阳村利用湖州市建设最美乡村的政策,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公积金试点政策,为本村村民争取到住房公积金贷款,集资建设住宅楼,农户集体搬迁到新楼,原有宅基地用于发展集体经济。新岐村利用国家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抓住机遇,将林权进行“三三制”创新改革,在利润合理分配的同时,又保留了集体经济。因此,发展集体经济要关注政策导向,灵活运用相关政策,争取国家、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借力启动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集体经济富裕村

集体经济富裕村有草桥村、息塘村、华桥村、石淙村、江东村5个村,其共同特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较好,但发展思路比较保守,经营管理能力欠缺,基本是求稳求实,精打细算,小步慢跑,开拓不够,不能将各种有利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发展受局限,难以发挥最大优势。二是以承包经营、物业租赁以及开展服务收费为主,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营产业的能力不足,一般不直接经营产业或参股。村集体大多是利用本村的资源优势,引入龙头企业入驻发展产业,村集体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服务,收取土地、固定资产等租金以及企业服务费等,但无法分享企业发展壮大带来的收益。三是能较好地利用政策支持。草桥村在市政公共项目建设中,利用集体所有的资源开展土地开发、合作,逐步实现集体经济的转型发展。息塘村、华桥村都是利用湖州市新农村建设契机,大力发展物业经济,利用南浔区发展最美乡村的政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四是村支书在任时间长,有威望,有思路,兢兢业业,但现代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息塘村村支书已经在村工作44年,华侨村村支书工作30多年,他们都勤恳工作,责任心强,心系村民,有威望,但多年在村里工作,没有外出工作或丰富的经商管理经验,在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认为自己现代知识不足,经营管理能力不高,感到力不从心,对未来发展规划也不够明确。

(三)集体经济薄弱村

薄弱村有小甸村、超梁子村、水碓村、凤凰村、江南村5个村,其共同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好,但底子薄、基础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都相对匮乏,开发投入大,引进外部企业等经营主体难度大,发展速度缓慢。二是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同时发展物业经济以及乡村旅游,村集体经营产业杂、小。小甸村集体经济产业主要是种植烤烟、草果,以及林下养殖细脚土鸡;凤凰村和江南村生态环境也非常好,适合种植烟草、三七、银杏等作物,把土地承包给企业经营。三是以“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村集体”的发展模式为主,但与公司只是松散的合作,村集体并不参与经营与分红。四是领导班子年轻,任职时间短,发展集体经济热情高,但工作经验不足,缺乏专业人才,对本村资源优势认知不足,集体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另外,信息相对闭塞,对政策的利用不充分。

(四)规律总结

上述典型案例村在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业结构、集体经济强弱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但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共性规律和成功经验,对于全国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类型以及不同基础的村发展集体经济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1.党建引领和能人带动是根本。一个政治坚定、组织有力、有理想的基层党组织,对于发展集体经济有很强的思想意识,很高的工作热情以及很强的责任感,愿意带领群众共同脱贫致富,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更好地引导群众参与集体经济的发展,更容易化解集体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超前的思想理念以及敢于创新有胆识的人才,是集体经济发展的最宝贵资源,能够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思路,积极探索适合本村的发展道路。因此,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以及能人的带动能够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内在动力,各地都应该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以及能人的引进和培养(杨洋,2020)。

2.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是关键。对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同样地,对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选择和培育合适的产业也是关键。主导产业是产值占当地经济比重大、科技含量高、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地区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各村需从区域优势和自身比较优势出发,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发展,确定主导产业,加强内外部合作,整合资源,加大科技、资金、技术投入和创新,拓展产业链条,加大产业融合,培育主导产品品牌,提高产业外部竞争力,发挥带动效应。一般来说,集体经济发展得好的村,都有主导产业以及配套的关联产业,而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则呈现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单一,或者产业多、杂、小,这都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势产业的发展,也阻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3.合作方式和利益机制是保障。有效的合作方式,能够促进合理的分工合作,汇聚资源,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实现合作各方的互利共赢。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实践中,各地要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在多种联合与合作中寻求发展集体经济的新路径,如“村+企业”“村+合作社”“村+职业经理人”“村+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等,发挥合作各方的优势,共同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合理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合作成功的基础,对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村集体与其他各方的合作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各方在合作过程中都非常关注自身的利益,如果利益机制不健全,合作就难以为继。因此,集体经济发展中要探索合作的利益机制,例如股份合作、保底分红、买断转让、利润提成等方式,形成群众有收获感、企业有收益、集体经济能壮大、其他各方得利共赢的局面,提高各方的合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促进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4.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要因势变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能够确保集体经济组织始终坚持正确的运营理念,不断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健全内部管理机制能促进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张保红,2021)。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变迁,在不同的阶段,采取适合有效的治理机构和管理机制。在集体经济发展初期,发展规模小、集体经济比较弱、管理人员不足,可以采取党支部或村两委统一负责管理集体经济的方式,充分发挥党建或能人带动作用;在管理上,要做到清产核资,摸清家底。随着集体经济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可以设立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组织,与村两委形成“三位一体”的治理结构;在管理上,要加强班子建设,民主管理,集体决策,加强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在集体经济发展规模比较大时,要采取“三委分离,各司其职”的治理结构,经济组织回归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积极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管理上,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可聘请职业经理人,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设立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活力。

5.激发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激发内力是发展的内在支撑,借助外力是发展的孵化和催化因素。在调研中,多数村过分强调外部环境是集体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对于大多不具备外部环境优势的地区,要加强引导基层干部不要怨天尤人、过分依赖外部条件;内因才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应该设法调动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能动性。首先,要立足自身,摸清村情,找准优势,确立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向、主导产业、主要模式和实现路径;然后,广泛开展股份合作或其他合作形式,打破区域和所有制界限,充分利用资本、技术、管理等社会外部资源,并积极争取对接各种相关支持。另外,还要处理好激发内力与借助外力的关系,对于集体经济资源匮乏、底子薄甚至空壳村,发展集体经济无从下手的情况,要加强外部支持,帮助这些村挣得“第一桶金”,然后逐步培养其内生动力机制;对于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建立了良好运行机制并能持续创造收益的村,要注重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激活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发展动力,同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五、“十四五”时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举措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十四五”时期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根据本文分析,集体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具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异质性特点,在集体经济发展实践中,全国很难采用统一的政策、模式、路径等,应根据村庄的不同特点,分类推进,因村施策。本文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四类村庄,即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和搬迁撤并类村庄,借鉴和参考上述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和内在规律,坚持因地制宜、改革创新、资源汇聚、生态优先、典型示范、组织引领、多级联动、多措并举、注重实效的原则,提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全国四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实施路径、组织模式及举措,进一步推动“十四五”时期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一)集聚提升类型村庄

这类村庄是指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占乡村村庄比重高,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但在区域、资源、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别,可以分为强、中、弱三类,其集体经济发展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1.实力较强村。要走“自主发展”型集体经济之路,可以与企业或其他主体开展股份合作,但要以村集体经济为主导。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向环保生态、现代科技、产业融合和全产业链方向发展,例如“新型工业”“现代农业”“三产融合”等现代产业;创新发展模式,采取“土地股份制”“保底分红”等模式,保障农户利益,实现集体组织与集体成员的共建共富,把村集体的各种资源进行折价入股,采用多种“村+”模式,与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主体开展股份合作,实现集体经济与各合作方利益共享、共同发展;逐步推进“三位一体”政经混合向“三委分离”转变,村党总支发挥领导、引导和监督职能,集体经济组织承担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同时集体经济组织需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可聘请职业经理人;建立村集体经济优秀带头人、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长期稳定发展机制,保障优秀接班人不会断层,不会因为集体经济组织失去某位带头人而陷入发展困境。

2.实力中等村。要走“村企结合”型集体经济之路,立足于本村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入驻投资,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这类村一般产业层次较低,主要以纯种养业和租赁业为主,附加值低,产业带动能力弱,不确定性大,可持续性不强,这是由当前发展阶段决定的,当集体经济发展有一定积累后,要重视提高产业层次,提高自身经营能力。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优势,确立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主导品牌,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优质绿色特色高效农业,开展种养结合循环生产方式,营造农业景观,连片发展乡村旅游,开展特优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采取“村+合作社”模式,村集体要牵头创办农民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汇集资源,与企业进行合作,由于村集体的经营管理能力不强,村集体和合作社可不直接从事经营,而是由龙头企业经营,建立合理的合作机制与利益分配方式,调动各方积极性;配置集体经济组织专门人员,选好负责人,并配备年轻有能力助手,村两委要重视集体经济的发展,并要多方面提供协调和支持,提高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与当地相关部门建立紧密的联络,积极申报项目,争取支持,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3.实力较弱村。要走“党建带动”“国资搭台”“股份合作”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这类村空壳村的比例较高,要深刻剖析空壳原因,因村施策,对症下药,千方百计让空壳村“脱壳”,然后逐步发展。走党建带动型道路,坚持以村级党组织建设为重点,配强党组织书记,发挥党员在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先锋带动作用,委派能力强的驻村干部、年轻基层公务员加入领导班子,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实行“三变”改革,将政府投入资金、集体资源进行股份量化,充分利用特殊的政策支持和本村优势资源,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林下经济、特色种养殖等;对于资金匮乏的村集体,可引进经营主体,为其提供管理服务,增加集体收入,或者由经营主体负担村公共服务,减少集体经济的开支,对于“三无”村,着重以乡镇为单位整合扶持资金抱团合作、异地开发、按比例分红等方式,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创收;要充分利用对经济不发达地区、贫困村、生态产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注重宣传本村优势资源,争取企业、社会关注和支持,助力集体经济发展。

(二)城郊融合类型村庄

要走城乡融合,为城市提供服务的道路。进一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大力发展“集体工业”“物业经济”“休闲农业”“物流服务业经济”“生鲜农产品基地”等;采取股份合作制,充分利用城市的资金、人才、科技、市场的优势,合作共建集体经济,提高集体经济参与度,要保有一定的决策权;实行“三委分离”治理体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建立科学的选拔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集体经济经营管理能力,加强廉政建设和监督机制,保障集体资产持续增值。

(三)特色保护类型村庄

要走生态发展、特色旅游的道路。要按照特色保护的总体理念,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确立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引入企业入驻共同进行适度开发;大力提高村民的参与度,依托旅游开发,由企业负责统一规划和管理,村民可发展家庭客栈、餐饮、产品销售等,加大特色优势的宣传,形成“村+集体+企业+村民”共创共建共享的机制和发展格局。

(四)搬迁撤并类型村庄

要立足生产生活,走“服务发展型”集体经济道路。结合搬迁后的实际需求,提供各种服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参办农业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生产管理、农机服务、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农村电商等农业配套服务;村级组织牵头组建劳务合作社或劳务中介公司,以劳务承包的方式承接基础设施维护、村级道路养护、绿化管护、企业后勤等工作或提供劳务中介服务;在当地村民集中居住区成立物业管理、综合服务代办点、便民超市等专业服务公司等,为广大村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为青年农民提供创业就业服务,切实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集体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中央、地方基层部门、村级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上述发展思路及举措,仅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和指导,各地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共同推动集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肖红波 陈萌萌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来源:《农业经济问题》期刊

基金资助:2019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软科学研究项目“‘十四五’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编号:20190223); 2018年农业农村部软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路径研究”(编号:2018099);

0 阅读:0

爱农者看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