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水调歌头》外,苏轼有多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诗词,寄托兄弟情深

为什么学历史 2024-09-18 14:08:34

中秋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有很多中秋诗词,最著名的当推苏轼写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除此之外,感情丰富的苏轼还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中秋诗词,或伤感,或豪迈,或独自哀怨,或兄弟思念。

本组诗共六首,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苏轼当时任杭州通判。每当农历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钱塘江潮汹涌澎湃,潮头如万马奔腾,撼人心目,历代诗人多有题咏,这是其中的名作。

第一首写诗人作出去看钱塘江潮的打算;

第二首描绘所看到潮水的威势;

第三首抒写看潮后兴起的感慨;

第四首以地方官的身份抒发因看潮而生的议论;

第五首再次抒发观潮所得的感想。

全组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运笔上,有实写,有虚写;有感慨,有议论;有想象,有愿望。淋漓恣肆,不落常轨,体现出苏轼英爽豪迈的风格。

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作。

苏轼因与当权的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相聚。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1076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苏辙已多年未团聚。此刻,他面对明月,心潮起伏,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点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明朝才子杨慎称赞:“中秋词古今绝唱”。

熙宁十年(1077年)中秋作于徐州。此诗记述了兄弟俩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也感慨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

是年二月,苏轼与苏辙在澶濮之间相见,四月,苏辙陪同苏轼赴徐州上任,并在徐州停留了百余日,八月中秋后才离去,兄弟二人共度一段美好的时光。中秋节二人一起泛舟赏月,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

苏辙写于熙宁十年(1077年)。中秋节兄弟团聚,节后,苏辙转道赴南都(今商丘)留守签判任,临别前写下此词。

苏轼认为弟弟的词“其语过悲”,便写下了《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和作,借用谢安(字安石)的典故对弟弟加以宽慰,有“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之句。

元丰元年(1078年)中秋,苏轼卧病徐州,苏辙在南都。他想起去年兄弟相聚的情景,心情哀伤,于是作《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叹。

苏辙收到信后,马上写了《中秋见月寄子瞻》寄给哥哥,流露出“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的感慨。

苏轼收到弟弟回信后,马上和诗《中秋见月和子由》回寄,以“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宽慰弟弟。

元丰五年(1082年)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当时作者仍在被贬谪之中。被贬黄州两年,已调整好心态,充满豪迈。

有两种说法:

其一,绍圣四年(1097年)作于儋州,认为抒发的是兄弟之情。

其二,元丰三年(1080年)作于黄州。反映了词人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

======================

0 阅读:5

为什么学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