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全球书迷超3000万,为何作品很少被改编成影视剧?争议太大

纵横话史 2024-06-23 12:42:14

张爱玲的作品好不好看,我个人认为还是不错的,有人说读张爱玲的作品读不下去,我刚读大学的时候十分喜欢看。

记得我有一次寒假,我在路边的书摊上花10块钱买了一本超厚的《张爱玲经典全集》(盗版),回到家里用不了多久就读完了。

要说张爱玲写得不好,我是不赞同的,10年过去了,对于张爱玲的作品内容已经模糊了,但是脑海里依稀能够想起一些特别的画面,总之就是很“张爱玲”的那种。

这是很不容易的,不同于《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些小说,都被拍成影视剧,直接以画面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张爱玲的作品似乎没有几部被改编过影视剧。

以文字的功底、对故事的架构、场景化的搭建,自民国到现在,还真就没有几个写小说的能写得这么好。

据说全球有超过3000万的“张迷”,恐怕也不是空穴来风,张爱玲的热度好像从未停止过。

既然张爱玲的作品写得这样好,为什么作品没有被大量改编成影视剧呢?

有人说,张爱玲的作品不好拍,大多数导演不敢挑战。

实际上,中国的导演大多数没有什么底线,什么样的良作不敢翻拍成烂片?

真正的原因我认为是过审的原因,张爱玲的作品想要在大陆上映似乎不容易。

曾经的香港导演比较热衷拍张爱玲,比如许鞍华曾在1984年拍摄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1997年又拍摄了《半生缘》。

大多数是在香港回归以前,在香港回归以后,似乎只有2007年李安拍摄的《色戒》,这部作品即使放到现在来看,无论是讲故事,还是情感处理,还是尺度,都堪称经典,一度轰动影坛,但是这部电影却在内地遭到封杀,从此以后,几乎就没人敢拍张爱玲的作品了。

为什么,因为张爱玲曾经的“文化汉奸”的身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张爱玲就被受到了各种在她看来是“莫名其妙”的攻击。

当时上海舆论界出现了大量不知源头的小册子,也不知道是谁写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国民政府公认的,将张爱玲与陈璧君、川岛芳子等女汉奸相提并论。

在1945年上海曙光出版社出版了署名为司马文侦的《文化汉奸罪恶史》,将张爱玲与胡兰成等17人被冠以“文化汉奸”的名声。

在抗战胜利后,一片惩治汉奸的声音当中,张爱玲肯定是处于风口浪尖当中,以至于她不得不出面回应:“我自己从来没想到需要辩白,但最近一年来常常被人论到,似乎被列为文化汉奸之一,自己也弄得莫名其妙。我所写的文章从来没有涉及政治,也没拿过任何津贴。”

她表示,当时有一个叫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曾叫她参加,她虽然拒绝了,但是名单中依然有她,如果以此来评定她是“文化汉奸”似乎有点不公正。

当然,能够直接找到她是“文化汉奸”的证据,应该是她和胡兰成的男女关系,因为胡兰成在抗日战争时期出任汪伪政权宣传部副部长的职务,给汪精卫执笔,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候,鼓吹“和虽不易但也要和”,为汪精卫卖国行为洗白。

胡兰成作为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自然有摆脱不掉的嫌疑。

对于人们指责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关系,张爱玲的回应是:“许多无稽的谩骂,甚至涉及我的私生活,可以辩驳之点本来非常多,而且即使有这种事实,也还牵涉不到我是否有汉奸嫌疑的问题;何况私人的事本来用不着向大众剖白,除了对自己家的家长之外仿佛我没有解释的义务。所以一直缄默着,同时我也实在不愿意耗费时间与精神去打笔墨官司,徒然搅乱心思,耽误了正当的工作。”

应该说,说张爱玲是“文化汉奸”从来不是官方的定性,而是一种坊间的指责。

很多读者朋友也都坚持,张爱玲不过是利己了一点,一个爱写小说的女人,在乱世中没有写到一点有关政治的东西,给她扣“文化汉奸”的帽子,太过分了。

如果大家看看张爱玲小说发表的时间就会发现,说张爱玲是“文化汉奸”也并非是捕风捉影。

尽管张爱玲曾经说过“成名要趁早”的话,在1931年时就开始尝试发表作品,1932年首次发布短篇小说《不幸的她》刊载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校刊上。

到1937年从圣玛利亚女校毕业后,在《国光》杂志发表《霸王别姬》,但是反响平平,没有引起什么轰动,此后也就拉倒了。

那个时候的张爱玲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那就是:“毕业后到英国去读大学,有一个时期我想学画卡通影片,尽量把中国画的作风介绍到美国去。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自己有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

可以说,那个时候她想出名,想过好日子,但是不一定是要当作业,似乎当画家也可以。

张爱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呢?

抗战爆发后,中国大片国土沦陷的时候。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开始侵略香港,当时张爱玲正在香港大学读书,学校停止办学,张爱玲未能顺利毕业,于是只好返回上海,在上海为一些杂志撰稿。

1943年,张爱玲在《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使得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十分受欢迎,此后张爱玲便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发表《沉香屑·第二炉香》《心经》《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的创作巅峰就是在日伪侵略,她在上海的那两三年。

为什么张爱玲的作品在那个时候如此受欢迎?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沦陷区的百姓精神层面比较匮乏,很多内容肯定是上不了报纸的,只有一些言情小说能见报。

自九一八事变后,就有大量文人离开沦陷区,辗转于国内,最后退却到重庆等偏远地区,如萧红和巴金等作家。

还有的不愿意到重庆去,便前往延安,直接以笔抗战,比如丁玲和艾青等文人。

他们的作品自然而然地加入了政治性的东西,主要目的是要鼓舞全民族抗战。

张爱玲也是有机会到内地去的,香港沦陷的时候,张爱玲的不少同学就转赴内地,而张爱玲却返回到沦陷区的上海,当时上海也滞留了不少文人,但是这些文人也都不愿意与日本人合作,都选择是“低调”,不发表作品。

所以说,这个时间段的沦陷区百姓是需要文学作品的,恰恰很多文人不愿意“媚日”,因此都留下一个巨大的文学市场。

这无疑在客观上给了张爱玲一个机会,只要你有好的故事,读者肯定买账。

当时有很多朋友劝张爱玲,发表文章一定要慎重,尽量不发,或者少发,甚至还帮她出谋划策让她到重庆去,却被张爱玲一口拒绝。

对于张爱玲来说,从来没有在上海沦陷区这么舒服的生活过,成为受人追捧的名人,“能出风头,能穿最别致的衣服……在上海自己有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这才叫生活!

那么,为什么张爱玲的作品受沦陷区百姓的追捧呢?

把自己沉浸在一个没有责任的空间里,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我们现在来看那个时期的作品,大多数人的作品读来都没劲,政治味太浓了,专门讲日本侵略者的种种罪行,如果我们再不反抗,就成为亡国奴了。

看这种作品,太累、太揪心、容易唤起人的责任心。

当时很多沦陷区的百姓虽然不喜欢当亡国奴,但是也没有办法,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了,在这个时候,张爱玲的作品无疑是逢迎了沦陷区百姓的情感诉求。

能够让读者产生麻痹的心理,不在关心时局,只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好了,这不是靡靡之音是什么?

张爱玲在《私语》写道:“沪战发生,我的事暂且搁下了。因为我们家邻近苏州河,夜间听到炮声不能人睡,所以到我母亲住处住了两个礼拜。”

这是写于1944年的作品,我们能够看到,在一场事关中国命运的战争中,张爱玲只是认为太吵了,耽误睡觉。

除了张爱玲自己的说法外,在胡兰成《今生今世》写道,他们恋爱期间,也时常很自然地谈论日本的绘画与文学,还与日本文人池田笃纪等保持密切往来。

应该说,张爱玲对日本人并不仇视,也不视日本人为敌人,在日本投降的时候,胡兰成因为汉奸的身份在中国待不下去了,张爱玲建议胡兰成跑到日本去。

在张爱玲的作品《小团圆》称:“九莉经过两次沪战,觉得只要照她父亲说的多囤点米,煤,吃得将就点,不要到户外去就是了。”

这种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对于沦陷区的老百姓来说实在是如灵丹妙药一样治愈人的心灵,国破山河,不存在的,只要家有余粮,心就不会慌。

如果张爱玲只是在抗战中这样写,顶多算是格局小了,作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代言人,张爱玲向来不怕人打上这种标签,但是抗战胜利后,有一些做法就让人无法理解了。

《小团圆》是在1975年成书的,张爱玲写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之雍在看报,下午的阳光照进来,她在画张速写,画他在看波资坦会议的报导。

“二次大战要完了,”他抬起头来安静的说。

“哎呦”她笑著低声呻吟了一下“希望它永远打下去。”

之雍沉下脸来道:“死这麼许多人,要它永远打下去?”

九莉依旧轻声笑道:“我不过因为要跟你在一起。”

这种为了一个人,宁愿世界大战不停下来的爱情观,实在是有些震慑,可见张爱玲对于日伪时期的人和事,带着怎样的怀念。

应该说,张爱玲基本没有什么民族意识,爱国意识,还有点不近人情。

张爱玲后期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当属《色戒》,这其实是一个不错的故事,而且是有历史原型的,上海名媛郑苹如加入中统后,从事情报工作,利用美色周旋于日伪高官,从而获取情报。

1939年,汪伪政权以丁默邨、李士群为首的汉奸在上海极斯菲尔路成立76号特务组织,专门负责镇压抗日救亡的特务活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统与军统曾与汪伪76号展开激烈对抗,中统上海区决定利用郑苹如色诱丁默邨,实施锄奸,郑苹如以购买皮大衣为由,将丁默邨诱至上海西伯利亚皮草店,当时早已有中统特工埋伏在这里,准备动手,然而丁默邨进入皮草店后发现有异常,当即逃跑,暗杀行动失败,郑苹如被捕后不久被76号特务秘密处决。

然而在张爱玲的笔下,以郑苹如为原型的王佳芝,在刺杀行动中,因为一颗大钻戒爱上了汉奸,然后置国仇家恨于不顾,停止暗杀计划,然后把行动小组的人坑了,虽然张爱玲后来也一再否认王佳芝的原型不是郑苹如,但是谁信啊!

这个爱情确实轰轰烈烈,看完李安导演的电影,确实是有点惊天地泣鬼神了。

只不过如果读者把她和胡兰成的那点粑粑事后联系到一起,谁都会想,这不是给自己爱上汉奸的事情洗白嘛?

在张爱玲的身上充满了太多的争议,她的作品确实好看,但是太过于自私利己,格局不大,在大是大非面前拎不清。

参考资料:

中国作家网-2020年09月22日-《张爱玲小说改编起来为什么那么难》

0 阅读:9
评论列表
  • 2024-08-07 19:42

    张爱玲笔下的男人,不是仙女心中的男人。

纵横话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