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福田区委大院碳排放量正式在深圳排放交易所碳排放交易平台上挂牌,参与公开市场交易,成为全国首个参与该平台公开市场交易的公共机构。
深圳排放交易所碳排放交易平台
友绿智库认为,这不仅标志着公共机构碳减排方式从行政手段向金融手段的跨越,为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提供了新的路径;而且通过碳交易市场的机制,倒逼公共机构节能减排,有效挖掘降碳空间。对于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降碳方式再创新:从行政手段向金融手段的跨越
深圳排放交易所成立于2010年9月,以深圳入围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和碳交易试点省市为契机,启动全国首个碳交易市场。
碳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做一种商品来进行交易,各交易单位的碳排放量被限制在一定的配额,如果交易单位在期限内没有用完其配额,就可以通过碳交易所出售,反之,就必须从没有用完配额的单位购买,以此倒逼节能减排。
目前,公共机构不属于强制进入碳排放交易的范畴,但从国外经验看,却是倒逼节能降碳的必经手段,今年以来,福田区委大院多次主动对接深圳排放交易所,主动提出加入碳交易市场,探索运用金融手段促进公共机构节能降碳之路,通过测算2023年度碳排放量为基准,“少排可买,多排多卖”,即当福田区委大院当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碳配额时,需进入碳市场购买足以抵消超出部分的排放配额,当碳额量富余时可将富余的碳配额通过碳市场进行出售交易,并将获取的资金用于福田区委大院绿植资金,增加林业碳汇,达到区域内循环。
降碳空间再挖潜:从行为降碳向能碳数据考核的跨越
福田区委大院以打造数字机关为契机,借助已建设的能源管理平台,探索开发碳普惠应用场景APP,量化干部职工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循环利用、节水节能等碳足迹,建立个人碳账户,准确记录、直观展示干部职工每一次绿色低碳行为产生的减排量及对应的碳积分,通过碳积分可兑换绿色农产品、零碳咖啡、新能源汽车充电优惠等奖励。
为进入碳市场参与交易,福田区委大院邀请了专业机构,研究制定区域内单个项目方法学,为碳普惠主管部门个性化考核区域内单个项目排放的碳排奠定基础,连续开展2021-2023年近三年能源台账、用电量及电费单、用气量及燃气单、汽油用量及发票等相关票据进行一次庞大的碳排放核查工作,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对基准年碳排放的核查。
除此之外,福田区委大院还通过核证自愿减排(CCER)、节能改造、植树造林增加“林业碳汇”等绿色化措施参与,其中,以购买碳汇方式,对2023年度机关食堂、机关车队、会议室运营产生的510吨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抵消,实现食堂、车队能耗“归零”,打造全国首个党政机关零碳食堂、零碳车队、零碳会议厅。
福田区委大院能源管理平台
绿色示范再出发:从先行示范到标杆引领的跨越
近年来,福田区委大院积极响应福田区委区政府“零碳城区”的战略部署,勇于担当,积极探索并实践了一条独具福田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从享誉全国的“光储超充、车网互动”一体化超充示范站的建设,到深化实施空调、照明、电梯等“用能大户”的节能改造,再到全国首个行为节能指引的颁发和《深圳市近零碳机关建设标准》的建立,先后获2024年国家级“绿色低碳公共机构”、国家水效领跑者、2024年广东省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广东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深圳市碳达峰碳中和优秀案例等荣誉,无不彰显着福田区委大院作为公共机构节能降碳的自觉和为市场打造场景、为公共机构作碳路先锋的决心。
公共机构在行动
北京:
城市副中心公共机构存量屋顶太阳能利用改造项目建设正在提速,153家重点单位的既有建筑屋顶将铺设光伏发电系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发电6324万度,折合标准煤7772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208吨。
根据相关政府部门安排,自2022年3月起对通州区教委系统、卫健委系统、机关服务中心系统三类公共服务机构共计218家单位开展屋顶铺设太阳能可行性调研。经调查分析,153家单位具备实施条件。
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项目分二期实施。首批35家单位作为一期工程先行实施,去年9月启动建设,预计2025年上半年完工。二期工程计划今年底启动,预计2025年底完工。
重庆:
7月18日,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与重庆联交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国有资产交易、节能降碳方面深入开展合作,发挥专业化平台作用,更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相关资产优化处置、高效利用,服务“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
重庆联交所集团将充分发挥产权市场功能作用,在闲置资产盘活利用、资产处置等方面提供全流程精细化服务,创新运用多元化盘活方式,加大项目宣传推介力度,推动国有资产管理提质增效。
依托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川渝碳中和联合服务平台等基础平台,重庆联交所集团将为市机关事务局及其指导的公共机构提供碳交易、碳中和定制化服务,支撑我市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在重庆“碳惠通”自愿减排机制下,探索公共机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价值实现转化路径,形成碳减排指标在公共机构内部“自产自销”的闭环管理创新模式,推进全市公共机构能碳协同管理。
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如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大型场馆等。
2019年全国公共机构能源消费总量约1.8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总量48.6亿吨的3.7%。换算成碳排放量,约3.99亿吨,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3.5%。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公共机构总量158.56万家,用能人数约4.97亿人(包括公共机构自有人员及接受公共服务人员),建筑面积约82.73亿平方米,能源消费总量1.63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3.29%;用水总量106.97亿立方米,约占全社会生活用水总量的12.39%。人均能源消耗为329.56千克标准煤/平方米,人均用水量21.53立方米,相比2015年度分别降低了11.11%和15.07%。
2023年全国公共机构能源消费总量1.65亿吨标准煤、用水总量107.57亿立方米,人均综合能耗317.16千克标准煤、单位建筑面积能耗17.90千克标准煤、人均用水量20.73立方米,与202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3.76%、3.15%、3.72%,较好完成“十四五”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阶段性目标。
尽管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要看到公共机构碳排放总量依旧巨大,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部分素材来源:国际机关事务管理局、新华社、深圳商报、金台资讯、北京日报、重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