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秦日纲临死前,怒斥石达开,说他不讲信义。秦日纲与石达开之间的斗争,没有谁是赢家,他们都意气用事,两败俱伤。
冯云山来到贵县传教,选择石达开、秦日纲作为领头人,主管当地教务。
石达开,家境相对富裕,在客家人中威望很高。秦日纲则是矿工首领,还曾加入清朝团练,与英军战斗,经验比较丰富。
客家人、矿工,是太平天国早期两股重要力量,也是石达开、秦日纲能挤入权力核心的资本。
一山不容二虎,石达开、秦日纲在贵县就掰手腕,究竟谁才是这里的首领。
1851年,金田起义,石达开带来5千客家人,秦日纲带来2千矿工。此时,太平军总数不到2万,可知石达开、秦日纲贡献之大。
从带来的兵马看,石达开比秦日纲多,但秦日纲战功显赫。萧朝贵时代,石达开惹怒了“天兄”,故而没有多少表现机会,秦日纲跟“天兄”关系好,故而上阵机会多。
秦日纲出生入死,多次立下战功,尤其是永安城南之战,秦日纲挽救了太平天国。
1851年9月,太平军夺取永安,赛尚阿的5万清军旋即杀来。城南,双方争夺的重点,萧朝贵受伤后,这里由秦日纲镇守。
秦日纲与悍将乌兰泰、向荣厮杀数月,不分胜负,但守住了阵地。但是,永安建制时,石达开是翼王五千岁,位列“首义五王”,秦日纲是天官正丞相,位于石达开之下。
论战功,秦日纲显赫,但封王却没有资格,故而怨恨石达开。秦日纲多次对韦昌辉抱怨,说自己比石达开强,为何就不能封王,火气很大。
秦日纲抱怨,也没啥用,永安封王是看“股份”,他还是略逊于石达开。太平天国的核心是客家人,石达开威望太高,不能把他忽略。
单纯看战功,此时罗大纲甩秦日纲、石达开几条街。要知道,夺取永安,以及后面的永安突围,罗大纲是主力,也是胜利的关键。
罗大纲出身天地会,不相信拜上帝教,故而与太平天国格格不入。永安建制,罗大纲只是“总制”,连丞相都不是。要知道,太平天国丞相,总计24人。
永安封王后,石达开、秦日纲矛盾更深,终于在天京事变时走上对立面,兵戎相见。
1856年,韦昌辉率兵回京“勤王”,诛杀东王杨秀清。根据协议,韦昌辉、石达开应该同时采取行动,但石达开躲在湖北,坐观局势,没有履行协议。
石达开不回来,韦昌辉处死杨秀清后,独自面对东王余党,压力很大。如此,韦昌辉联合秦日纲,抢先动手,诛灭东王在南京的兵马,事态扩大化。
李秀成说:“北王与翼王商议,杀东王及其兄弟三人,其余不得多杀”,此时局势却失控,韦昌辉、石达开都要负责。
南京杀戮太多,石达开从湖北回京,痛斥韦昌辉滥杀,让他自己善后。韦昌辉很恼火,动了杀心,石达开连夜逃走。
韦昌辉知道秦日纲痛恨石达开,便让他率兵追击,务必擒拿翼王。石达开回到南京,身边只有曾锦谦、张遂谋2人,只要秦日纲想杀石达开,难度不大。
但是,洪秀全不想过分激怒石达开,也担心北王一家独大,便派使者去拦住秦日纲,让他放慢速度,然后去攻打附近的清军。
正如李秀成所言,“秦日纲忠勇信义,然而并没什么才情”,既然撕破脸,岂能有和好的可能。秦日纲遵照“圣旨”,转而去攻打清军,石达开躲过一劫。
石达开回到湖北,立刻组建“靖难军团”,驻扎在宁国,并放出狠话:“不得韦昌辉狗头,则班师回朝,攻灭京师。”
洪秀全丢车保帅,处死韦昌辉,首级打包送到宁国。
韦昌辉死后,石达开是仅存的“首义五王”,大臣们都希望他回来辅政,中兴太平天国,但洪秀全不乐意。
石达开回京后,第一件事,就是杀秦日纲。此时,秦日纲是燕王,仅次于翼王石达开,洪秀全希望留下燕王,起到平衡作用,石达开不接受。
石达开咄咄逼人,秦日纲也很霸气,痛斥石达开不讲信义,坑了北王,然后辞别洪秀全,从容赴死。
秦日纲死后,洪秀全更加猜忌石达开,两人矛盾激化。1857年,石达开无法忍受洪秀全兄弟的掣肘,选择外出单干,6年后兵败大渡河,被凌迟处死。
燕王秦日纲、翼王石达开相互较劲,两败俱伤,都没有赢家。但是,秦日纲还是略胜一筹。洪秀全觉得愧对秦日纲,便册封他的4个弟弟为王。
对石达开,洪秀全一直都没原谅,还不断去翼王阵营挖人。1858年,杨辅清脱离石达开;1860年,20万“扶朝天军”北上,翼王终究输给了天王。
一盘散沙,焉有不败之理?
燕王死有余辜
不错,条理清晰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