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河南、安徽、福建三地,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如何?

言行大千事 2024-10-22 18:18:41

县域医共体:光鲜背后的尴尬与讽刺

在国家的宏伟蓝图中,县域医共体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新星,被寄予厚望,旨在点亮基层医疗的夜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从2019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便启动了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试点工作,至今已发展到2171个,90.9%的县实现了县级医院派驻人员到乡镇卫生院服务全覆盖。然而,在这光鲜的数字背后,是否真正实现了医疗资源的有效下沉和基层医疗服务的显著提升?本报记者深入河南巩义、安徽濉溪、福建三明等地,所见所闻,令人深思。

巩义智慧共享中药房:高科技下的“最后一公里”

在巩义,智慧共享中药房的推出,被标榜为打通了中医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孙女士的故事听起来就像一则温馨的公益广告,但当我们揭开这层面纱,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智慧共享中药房,听起来高科技满满,但实则是医疗资源不足和分配不均的无奈之举。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专业人员短缺、煎药室面积小、中药饮片品种少等问题由来已久,智慧共享中药房不过是将这些问题集中到了县级医院,再以一种“高科技”的方式返还给基层。孙女士的便捷体验,建立在无数基层医生被边缘化、基层医疗设施被弱化的基础上。

濉溪医保基金包干使用:利益机制下的“紧密合作”

濉溪县的医保基金包干使用,听起来像是医共体内各单位优化服务、提高水平的妙招,实则充满了讽刺意味。医保基金成了医共体内的“金蛋”,各单位为了分到更多,不得不“紧密合作”。但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如说是为了争夺医保基金的结余。乡镇卫生院为了吸引患者,不得不派出专家到基层驻点帮扶,而这些专家的奖金,竟来自于医保基金的结余。这种利益机制下的“紧密合作”,真的能带来医疗服务的提升吗?恐怕更多的是带来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医疗行为的扭曲。

三明慢病一体化管理:技术下沉下的“表面光鲜”

三明市的慢病一体化管理,被誉为医疗体制改革的典范。总医院对慢性病患者实行“分类、分级、分片、分标”管理,听起来条理清晰、管理科学。但实际上,这种管理方式更像是一种“数字游戏”。总医院、基层分院、村卫生所的医生按照县、乡、村对患者开展三级管理,患者的每一次测量记录都被上传到一体化健康管理信息平台。然而,这种看似严密的管理体系,真的能带来医疗质量的提升吗?恐怕更多的是带来了医疗数据的累积和医疗资源的浪费。冯阿伯的故事,虽然以血压得到有效控制而告终,但背后的医疗过程,却充满了曲折和无奈。

讽刺背后的真相: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公

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初衷是为了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下沉和基层医疗服务的显著提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种种问题和矛盾。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公。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优质医疗资源往往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往往被边缘化。县域医共体的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矛盾,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智慧共享中药房、医保基金包干使用、慢病一体化管理,这些看似创新的举措,实则都是对现有医疗体制的一种修补和妥协。它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的水平,但并未真正改变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公。这种不公,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更体现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不同医生之间。

县域医共体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和表面上的光鲜,更需要的是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医疗质量的真正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0 阅读:0

言行大千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