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的一天,在北京大学的校园一角,许多老师和学生围在一个鲜血淋漓的年轻人旁边。
这个年轻人名叫邓朴方,是邓小平的长子。
就在刚才,他从楼上一跃而下,抱着必死的决心。
不过他没有死,而是被人们送到了医院。
可这冲动之下做出的决定,却让他落下了终身的残疾。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残疾很痛苦,但因为这件事,邓朴方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邓朴方跳楼之后又经历了什么?他触摸到了一个怎样的新世界?
上世纪60年代末,整个中国都处在一片雾蒙蒙的状态当中。
当时还在北京大学上学的邓朴方,只觉得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好像前路都是黯淡无光的。
他的家人离开了北京,他在校园里的学习生活也并不顺利。
各种舆论压力缠绕在他的身上,让他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找不到。
最痛苦的时候,邓朴方产生了一些极端的想法。
他想从高高的楼上一跃而下,在最后的刺激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反正就算活着,他似乎也找不到任何的价值。
1968年,他把这个想法付诸了实践,像一只向往自由的飞鸟一样,完成了一次凄厉的坠落。
不过,也不知道他的运气是好还是不好。
他并没有当场死亡,而是被送到了医院,侥幸捡回了一条命。
可是因为伤势太严重,邓朴方的双腿已经没有办法再正常行走。
就那么一个跳跃的瞬间,他就从健康的正常人变成了残疾人。
当然,发生这样的事情,他没有办法去责怪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跳楼的决定是他自己做的,所以不管什么样的后果,他都只能承担。
《邓小平小道》剧照
静静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的时候,邓朴方也经历过万念俱灰的时刻。
一直到经过邓公的争取,他被送到江西,去父亲的身边生活,他的状态都还没有完全调整过来。
邓朴方小时候
但不得不说,江西开启了他的转折点。
在父亲的身边,他深刻感受到了一些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曾经在北京时,父亲是让他感到非常骄傲的国家干部。
每天都能为国家和人民的事务发挥自己的价值,每一分钟都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但是在江西,他的干部父亲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
抽着廉价的香烟,每天上工,下工,双手也磨出了许多老茧,面貌和从前可以说是大不一样。
但即使经历了这么多的改变,邓公的本质仍然还是从前那个人。
粗茶淡饭让他满足,廉价的香烟也能让他露出笑容。
和工友们在一起谈天说地,他更是感到发自内心的高兴。
生活的挫折并没有打倒他,反而塑造了他,让他变得更加强大。
见到父亲这个样子,邓朴方不由地想,他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到这一点呢?
在有意识的心理暗示之下,邓朴方终于逐渐振作起来,慢慢开始调整自己的状态。
他不再封闭内心,而是愿意主动开口和别人交流。
就算只是倾诉内心的苦闷,这也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好信号。
邓小平、卓琳夫妇和孩子们
他不知道的是,父亲虽然表面上没有对他跳楼这件事,表示过多的心疼或者责怪。
但在背地里,父亲却一直注视着他,关心着他。
见到他多吃了两口饭,父亲也会胃口大开。
见到他终于肯多说两句话,父亲也像是打开了话匣子。
见到他愿意主动要求出门,父亲更是恨不得亲自推着轮椅带他四处转一转。
父亲的爱如同大山一般,沉默无言,但是很有分量,并且引领着他前进的方向。
《邓小平小道》剧照
由于跳楼这个特殊的决定,邓朴方变成了残疾人。
与此同时,他在生活中,也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残疾人。
过去他当然知道,残疾人也是社会上平等的一份子,也应该得到更多重视。
但由于世界上很难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所以他还是没有办法,站在残疾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他成为了他们当中的一份子。
对于残疾人日常生活中需要面对的困难,他都有了更加直接的、更加深刻的感受。
该怎么帮助残疾人,该如何保障残疾人,面对这些问题时,他也有了更多的看法。
邓公恢复工作之后,邓朴方也彻底从过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他开始为了一项新的事业而奔走,这个事业就是残疾人关爱保障事业。
尽管双腿不大方便,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还是会亲自做走访调查。
包括了解一些区域内的残疾人生活情况,面对面与残疾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
正如党和国家一直强调的那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在深入了解相关情况之前,邓朴方不觉得自己有资格,去为重大的残疾人问题建言献策。
直到亲自上手,亲自走访,亲自整理,亲自整合,他才形成了关于这一宏伟事业的更加系统的观念。
残疾人在生活方面需要保障。
比如社会应当为他们提供更加便利的基础设施,一些公共生活空间应当设置残疾人专用的设施。
部分企事业单位也应当开放为残疾人提供的就业岗位,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与此同时,残疾人在精神方面也需要得到关注。
而且有时候,这比生活上的保障来得更加重要。
他们虽然身体有残疾,但绝大多数人并不愿意被当做特殊保护群体来看待。
他们需要平等,需要尊重,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些深刻和内涵十足的理念,在从前,邓朴方大概率不会想到。
但是现在,这些东西都成为了他的肌肉记忆。
1988年,在邓朴方的牵头和努力之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正式成立。
这个组织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残联,也是专门为残疾人生活提供保障的存在。
残联需要建设资金,于是邓朴方亲自出面和各个企业家交流沟通,和各大基金会进行资源对接。
他做这一切,全然没有私心,只是为了帮助更多像他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除此之外,他还在政策推动上下功夫。
关爱残疾人的事业需要政府的支持,所以他也积极向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推动政府出台支持残疾人的相关政策,给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开放更多绿灯。
而且他的目光不仅仅局限在国内,还放之于整个世界。
在他的引荐之下,有的优秀残疾人甚至能够走出国门,去见识自己此前从来没有想象过的舞台。
可以说,邓朴方帮助残疾人找到的不仅仅是自我的价值,还有更为意义重大的社会价值。
从北大的教学楼一跃而下之前,他没有想过自己会走上这样一条终生奋斗的事业道路。
跳楼和残疾这事儿,算是老天爷给他关掉的一扇门,但同时老天爷也为他打开了一扇窗。
一个人能够找到一件可以称之为理想的崇高事业,并且持之不懈的为之付出努力。
这是多么幸运,有多么值得赞颂的事情。
邓朴方的人生故事也告诉我们,暂时的黑暗并不能代表永恒的悲伤。
他从他的父亲身上学到的哲理,也是普通人可以从他身上学到的哲理。
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那些无法让人们彻底倒下的困难和打击,最终只会让人们变得更加强大。
而只有坚强起来,强大起来,你才能和所有的苦难握手言和,与自己和解。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学点本事为国家做贡献 ——邓小平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