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襄阳西南的南漳县水镜庄遇见司马徽,司马徽向他推荐了“卧龙凤雏”两位青年才俊(裴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引《襄阳记》),于是刘备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出了山。
那为什么刘备宁愿跑三趟去请诸葛亮,却连试都不试一趟去请庞统呢?
因为他很清楚,此时的庞统是他请不到,也不大敢请的男人!
刘备有能力全面了解卧龙凤雏在新野时期已投奔刘备的习祯,名在庞统之下,马良之上。(《襄阳记》)而且习祯的妹妹嫁给了庞统的弟弟庞林(裴注《三国志·庞统传》引《襄阳记》),他与庞统是熟悉的。
徐庶与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好友,曾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
即便在司马徽推荐卧龙凤雏之前,徐庶、习祯未曾向刘备提及过二人,刘备回到新野也会向他们打听。
(徐庶同为诸葛亮、庞统的好友)
所以,刘备在三顾茅庐前,肯定已经将诸葛亮、庞统了解得清清楚楚,并判定请不到庞统,因为思想的冲突也不愿意去请,把全部精力全部放在了有机会请到的诸葛亮身上。
而刘备不愿意请庞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庞统已是刘表的南郡功曹后(南)郡命(庞统)为功曹。--《三国志·庞统传》
在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度过了汉水泛舟那段最畅快欢乐的时光(《水经注·沔水》)后,司马徽从鱼梁洲上搬到了水镜庄,庞统也从襄阳去了郡治所江陵赴任。
他已被任命为南郡的郡功曹,相当于太守的秘书长,不但负责整个南郡的人事选拔和赏罚,还协助太守处理郡中及诸县的一切事务。
虽然只是太守的佐吏,但权力却非常的大。
而且南郡又是刘表州治所襄阳所在的最富庶的一个郡,这里的郡功曹的权利比其它郡更大。
(庞统在江陵为南郡功曹)
当时只有一个小小新野县的刘备,能给庞统这么大的权力吗?
此时的刘备只不过是为刘表看守门户的客将,庞统凭什么会同意舍弃已拥有的大权利,而投靠看不到未来的刘备呢?
另外,庞统毕竟是刘表手下的官吏,刘备如果直接挖墙脚,引起主人刘表的不满的话,恐怕连安身之所都难保了。
庞统与刘备思想主张有冲突从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北方风云变幻,战乱不断,献帝被几经易手,汉室和皇帝沦为了权臣曹操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
而南方的荆、扬、益、交四州战乱较少,相对太平。
看到北方的乱,而成长于较安宁的南方的年轻一代,怎么会欢迎那北方搏杀出来的嗜血枭雄的统治?怎么还会对那个他们几乎没有感受过的汉室有感情?
(北方战火连年)
他们看到相对稳定的南方的人们明明比北方百姓生活得更好,为什么不能将这种好生活继续下去?
汉室既然有名无实,为什么不能建立一个新的统治秩序?为什么不可以建立一个新的有蓬勃生机的新的王朝?
于是,江东的周瑜、鲁肃、孙权一拍即合,诞生了榻上策,谋求划江而治称帝建立新的王朝,再伺机北伐一统。(《三国志·鲁肃传》)
于是,诸葛亮劝孟公威:北方人才多得很,南方更可以一展抱负尽情遨游,何必一定要回北方故乡呢?(裴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引《魏略》)
连受忘年交崔州平忠汉思想熏陶,生长在南方的诸葛亮年轻时仍对汉王朝的统治摇摆不定,直到遇见了刘备叔叔,才坚定恢复汉室的理想。
(南方年轻人对汉统认同感不强)
庞统所代表的荆州士族年轻一代,又何尝不受这种思潮的影响呢?
于是,老一辈对朝廷有认同感的襄阳大族的蔡瑁、蒯越,以及韩嵩等名士带着荆州刺史投降了曹操,庞统不认同,没有投降曹操。
(刘)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刘)备。--裴注《三国志·先主传》引《江表传》
于是,沦陷在襄阳、江陵的刘表南郡旧部官吏、士人很多都跨过长江,到公安投奔主张恢复汉室的刘备,庞统也不认同,也没有投奔刘备。
(荆州士族的三种思想主张)
庞统及一部分年轻荆州士族,持有与两拨老一辈都不同的第三种思想主张。他们在曹操统治南郡时期摆烂不出仕,在迷茫中等待与他们思想相契合的主张。
直到等到周瑜成为南郡太守,庞统再度成为其郡功曹,被其重用。(《太平御览》卷二百六十四引《荆州先德传》)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庞统从思想上根本不认可刘备的恢复汉室主张,并以南州冠楚的声望聚集了一批簇拥者,刘备几乎是不可能改变庞统的思想,让他跟随自己的。
总结人最难改变的是思想,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诸葛亮没有出仕,思想主张尚在摇摆,刘备三顾茅庐可以争取,并影响他的思想。
而庞统建立新秩序的思想已经确立,而且还有一批追随者,是无法将他同化的,而且刘备无法给予庞统现在已拥有的权利,也不能挖刘表的墙脚。
刘备知道自己无法说服庞统,也不愿意去请他。因此,别说三顾庞统,连试都没去试一次。
徐庶也是明白这一层的,所以只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没举荐庞统。
当然,刘备携民逃往江陵,半路遭遇当阳之败而没能达到。错失了在江陵的庞统,因同样反对投降曹操,大敌当前自动加入刘备集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