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峰
我党历史上载入史册的三大战役的胜利,不仅奠定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还积累了足以激励后人的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载入史册的三大战役,是指从1948年9月12日发动,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的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虽然前后只有142天,却在我党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三大战役的胜利不仅奠定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还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经验。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锦州北宁路。到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两个纵队顽强阻击,成功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东北野战军乘胜直下沈阳、营口,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战役的胜利,使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圩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人民解放军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严重动摇了国民党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于1948年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胜利的意义在于,它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争取了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取胜的妙招和经验
在三大战役中,我党创造和总结了三条宝贵经验。
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凡事决不盲目决策。纵观三大战役整个过程,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军委在关系全局胜负问题上所作的重大决策始终坚持“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的领导方法。1948年6月,虽然敌我军事力量对比起了显著变化,人民解放军兵员装备都有了改善,但国民党军队在数量、装备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并且有美国的强大援助。加上1948年8月国民党南京军事会议确定了战略收缩的方针,准备撤退东北,确保华中。如果国民党战略收缩计划得逞,我军将丧失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给之后的作战增加极大的麻烦。紧要关头,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军委一再征询前线指挥员的意见,反复同他们商量,最终决定趁敌人犹豫不决之时进行战略决战。
集思广益,择优从善,发挥集体智慧力量。当时,毛泽东曾考虑让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渡长江南进作战,并征求有关同志的意见,后又重新筹划,决定集中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1947年12月,中共中央根据战略形势作出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对此,最早提出发动淮海战役建议的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通过对中原战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地理等因素的分析,三次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提出应在中原战场上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建议。他的三次“斗胆直陈”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经党中央研究决定,这个建议构成了淮海战役的最初蓝图。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走了两步最关键又最精彩的“棋”:一是歼灭黄伯韬兵团,争取战役主动权;二是截断徐蚌线。这第二步“棋”是刘伯承根据军委作战意图及敌我形势变化,在战役发起的前三天提出的。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认为这个建议非常重要,立即采纳。
政治攻势游刃有余,彻底瓦解敌方士气。1948年12月,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总前委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对被严密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只围不歼。从12月16日起,华野进行20天的战场休整。休整期间,解放军停止了对国民党军的军事攻击,通过舆论战、心理战等非武力攻势,从思想上、组织上、心理上,打击、威慑和瓦解敌方的意志和斗志。一是劝降书无孔不入。毛泽东给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司令部撰写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通过报纸、电波、广播和阵地口头喊话的方式,迅速在国民党军和前沿阵地上流传开;二是劝降信铺天盖地。上至华野首长,下到各师团领导,纷纷动手写劝降信,这些情真意切的书信被用各种方法送到国民党军阵地;三是成立政治攻势“机构”。利用夜晚给国民党军送装有香烟、馒头等食品的“救命袋”或“新年礼品袋”;四是宣传标语星罗棋布。战场上到处都竖起用白布或草席制作的劝降巨幅标语、宣传牌、标语口号、旗子;五是阵前喊话此起彼伏。有条件的部队还在阵地上安装了电力播音机,通过广播电台不断地向国民党军播报解放军的胜利消息,宣传优待俘虏的政策,劝说他们弃暗投明的高音喇叭声音可达数里以外;六是阵前演出生动感人。让国民党官兵“越听越难过”,心理防线由此被彻底击垮,连徐州“剿总”副总指挥官杜聿明也不得不哀叹“共军攻心术”的厉害。
三大战役虽然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其所取得的辉煌战绩,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实质性基础,其创造的发挥集体智慧、坚持民主作风、善做政治工作的经验,对于今天我们站在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同样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