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典故:从善如流

郑懿 2023-05-17 17:10:40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今天是我日更的第58/100天

从善如流

春秋时期,有一年,楚国攻伐郑国,晋国派栾书为将军,前去援助郑国。楚军不敢同晋军对敌,便撤退而回。

但晋军并不撤走,还准备趁机侵入楚国的蔡地(今河南上蔡县一带)。

楚国获知这个消息,就立刻调动近申、息二地的精锐部队,准备迎击。

这时,晋将赵同、赵括仗着兵力优势,欲挥军南下,占领蔡地,因此催请栾书赶紧下令进攻。

就在栾书准备下令的时候,中军佐知庄子、上军佐范文子和中军将韩献子三人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们一致认为:“我们当初出兵是为了援救郑国,反对侵略,是正义之师。现在进犯的楚军既然已经撤退,我们如果借此攻打蔡地,这样我们就要承担不义的罪名。

楚国现在派来的两支精锐部队,我们这一仗也不一定能打胜,而且不管打胜还是打败都对我们晋国不利。

若打赢了这一仗,别人会说以晋国的大军,去打楚国两个小地方的部队,不是白白浪费兵力吗?如果失败了,晋国便会名誉扫地,还有何面目去见晋王和晋国的百姓?

所以和楚国的这一仗不能打。”栾书仔细考虑了他们三人的意见,觉得他们讲得很有道理,便取消了攻蔡的念头,撤军回晋。

当时绝大多数将士都表示同意,而栾书却听从了少数人的意见。

有个将士就问栾书:“圣人都听从多数人的意见,所以能成大事。除将军以外的十一人中,只有三人不主张攻蔡。您为什么不听从多数而采纳了少数人的意见呢?”

栾书说:“他们三人的意见都很正确,正确的意见,就是真正代表多数人的意见。我听从他们的正确意见,难道不对吗?”

——《左传·成公八年》

释义

听从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来一样顺畅。

形容乐于接受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

反思

少数服从多数,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它们并不冲突,都是对的。只是要区分情况,根据情况来进行选择。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别人提出意见,我们要进行分析,到底我们有没有做错?这个意见对不对,有没有用。

如果真有错,照意见去做能得到改正,那当然要乐于接受了。如果不能改正,也可以借鉴参考一下。

如果没错,意见是子虚乌有,那自然也好。说明没问题,照常就可以了。

所以不管怎么说,别人提出来意见都是好事,都要乐于接受。

我之前在一个酒店打工,工作餐是大锅饭,员工基本上是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有一天,厨师长跟我说,吃饭时不要吧唧嘴,不要发出声音,这样不礼貌。

我之前都没注意过这个问题,后来一观察,果然如此。

吃饭时发出声音,感觉确实不好,所以后来我吃饭时把嘴巴闭上,就在嘴里咀嚼,之后没有人再说过我这个问题。

还是在酒店工作期间,有一个伯伯看我头发比较长,让我找时间去理个发。我当时答应了,但感觉去理发的话,来回路程加上洗澡,要花不少时间,感觉麻烦,就没去理。

正好晚上父母打视频通话,看到我头发比较长 ,也和我说去理个发。

我知道头发确实长了,这都3个人说了,那其他人肯定也这么认为的。而且作为服务人员,个人形象确实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第二天去理发,回来冲澡。后来伯伯看到我,说这样就对了,干净利落。

确实,我也不是什么艺术家,不用留长发。头发清清爽爽的,打理起来也轻松。

今年3月底,我所在地区的公众号上发布辅警招聘信息,我爸爸说我之前也干过类似的工作,上手容易,可以先过去报名一下看看。

我印象里辅警工作活多钱少,就不想去报名,但我没说这个原因,只是直接表达我不想干。

到了截止日期前一天晚上,我叔叔打电话问我是什么情况。

我知道肯定是我爸爸和他说了,现在是想劝一下我。毕竟和叔叔的关系不是最亲密的,现在过来劝我,是好意,我不能也直接表明不去,那样不太好。

我就把我的想法说了一下,叔叔说没有我想得那么糟糕,毕竟这次招的人数好几十,人多,说明问题不大。而且又是由公安局管理,正规、正式。

在家里无所事事也不是个办法,先找个班上着,期间可以再找合适的工作。

我想了一下,确实是这样,所以第二天,也就是期限最后一天去报名了。

这三件事,我都听从建议进行改正,事后来看,确实做对了,情况得到改善。

和我上一篇文章说的一样,不止开卷有益,只要有益的事,就是正确的事,就必须要去做。

别人的建议,经过判断是对的,对自己有利,就必须去做。

欢迎点赞,转发给我鼓励~

我是郑懿,坚信高效阅读要输出。关注我,陪你一起持续进步。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