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为什么溥仪经常被认为是政治傀儡?他是如何从皇帝沦为平民的?

诸葛先生说历史 2024-08-05 00:46:58

爱新觉罗·溥仪和妻子婉容,1925年。

1945年8月16日,满洲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携家人在沈阳机场准备搭乘日本军机逃往日本时,被苏联红军扣留,并作为二战盟军战俘送回苏联监禁。

溥仪是中国历经几千年帝制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坎坷的一生象征着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巨大变化。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满洲国皇帝溥仪在准备登机逃往日本时被苏联红军扣留,并送往苏联。

1945年8月,苏联红军把溥仪装上军机运往苏联,右侧的投降日本卫兵只能目送他离去。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由来自中国东北的游牧民族满族建立,是中国最强大的王朝之一。中国现在的领土大体上继承自清朝。

满族的历史与中国的历史紧密相连。满族人民在 12 世纪初变得强大,击败了宋朝,占领了中国东北,建立了金朝,他们认为金朝是中国的正统王朝。他们逐渐同化了汉族文化,但一个世纪后被蒙古帝国赶回东北。随后,蒙古人被汉族领导的明朝击败;200 年后,明朝衰落,满族人再次崛起,在杰出的政治和军事领袖的领导下建立了清朝。1644 年,清军入侵中国,并在 40 年内占领了包括台湾在内的整个中国。

清朝时期的中国

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伯爵一世作为特使率领庞大代表团访华。马戛尔尼按照中国朝廷的规矩谒见乾隆皇帝时拒绝叩头,引发外交摩擦。回国后,英国代表团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记录和手绘图像,使英国和西方世界对中国和乾隆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乾隆皇帝成为中国帝王权力的象征。

乔治三世国王派来中国特使乔治·马戛尔尼(第一代马戛尔尼伯爵)的肖像。这是随团而来的爱尔兰画家托马斯·希基的原画的印刷品,也是描述马戛尔尼访华时最常用的图片。

威廉·亚历山大 (William Alexander) 绘制的乾隆皇帝肖像,他曾陪同马戛尔尼代表团访问中国。他未获准觐见皇帝,而是根据同僚的描述和其他中国官员的所见所闻,凭空想象绘制了乾隆皇帝的肖像。

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创作的一幅蚀刻版画,描绘了英国代表团觐见乾隆皇帝的情景。1793 年 9 月 8 日,代表团终于抵达热河,并于 9 月 14 日觐见了皇帝。右边是马戛尔尼,而乾隆则坐在高高的轿子里。这一场景是凭空想象的;事实上,乾隆当时在中间的一个帐篷里,英国代表团就是从那里进入觐见的。

英国艺术家威廉·亚历山大 (William Alexander) 的一幅画展示了英国代表团最终抵达中国边境,在那里他们看到了一个中国军事哨所。士兵们大多手持弓箭和长剑,画面左侧还展示了清朝的精锐部队“虎兵”。

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绘制的一幅长城画,画中描绘了从北京到热河的长城。代表团被这座宏伟的人造建筑迷住了,马戛尔尼在日记中写道:“如果长城的其他部分与我所见过的相似,那它肯定是人类最惊人的杰作。”亚历山大从未见过长城,但他根据同伴的描述,画下了这段蜿蜒向上穿过古北口附近群山的雄伟长城,仿佛他亲眼所见。

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的画作,描绘了天津官员乔人杰接见代表团的情景。乔人杰修养高尚,彬彬有礼,和蔼可亲,给代表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乔人杰的朝服图案繁复,引人注目。

英国艺术家威廉·亚历山大的一幅画作描绘了中国高级官员乘坐色彩鲜艳、装饰豪华的专用船只出海的场景。船上的旗帜表明了官员的级别,民用船只通常会为官方船只让路。

一幅19世纪中国外销髓纹画,展现了清朝官员出巡的气势。

一幅19世纪中国供出口的髓画,描绘了一位满族战士。这些部落的人擅长骑术和射箭。

一幅 19 世纪中国供出口的题材画,描绘了一位满族武士。清朝的边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边境之一。

1900 年西方出版物上刊登的慈禧太后插图。清朝在经历了 200 年的强盛之后,终究无法与西方国家的船炮相匹敌,从而迅速衰落。

另一方面,清朝皇室是草原人,善于旅行和战斗。在前三任皇帝的统治下,蒙古、新疆和西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使中国成为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帝国。满族人自认为是中国王朝的合法继承者。他们强迫汉人采用满族的发型和服饰,而他们自己则改用汉文字和语言、风俗习惯以及制度和制度。然而,满族是一个少数民族,与占人口多数的汉族存在长期冲突。中国南方的汉族反抗团体经常发出“反清复明”的呼吁。

19世纪中后期,在西方海上强国的现代化舰船炮火轰炸下,中华帝国显得和许多古代帝国一样古老而脆弱。它被迫不断割地赔款,濒临崩溃,遭受了痛苦的羞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党提出了“驱逐鞑虏”的口号,呼吁驱逐满族人,恢复汉族统治。许多满族官员成为攻击和暗杀的目标,一时令他们心生恐惧。

革命的日子

1911年10月,中华革命党在武昌发动起义。虽然起义是一场突发事件,但革命军是从政府的现代军队中分离出来的一支部队。革命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武汉的三座城镇——武昌、汉阳和汉口。这是孙中山领导的共和革命党第一次占领长江中游的主要城市,并带动了中国南方17个省份加入起义,宣告脱离清朝统治。

中国的共和革命震惊世界,此时满清朝廷混乱,派出被赶下台的汉族将领袁世凯率领自己训练的现代军队,平定南方叛乱。经过激烈战斗,清军收复汉口,与革命军陷入僵局,双方开始谈判。

1911年10月21日,《画报》刊登了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文章。文章称,统治中国250年的清朝受到了这场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很可能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武昌起义爆发仅11天后,英国媒体就已开始预测这场革命的走向,而在中国,许多人可能甚至没有听说过孙中山。图片上是太子载珍(左上)、孙中山(右上),还有一张照片,照片中太子载沣坐在椅子上,手牵着溥仪的手,溥仪的弟弟溥杰则搂在怀里。

清末清政府立宪之文,1911年10月21日。文中谈到清政府在立宪压力下的反应。

1911 年 11 月 4 日《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篇关于宣统皇帝溥仪的文章。光绪皇帝去世后,慈禧太后指定三岁的溥仪(醇亲王载沣的儿子)为皇位继承人,载沣为摄政王。照片显示溥仪在即位前在醇亲王家中。

1911年11月18日,《球报》刊登了一篇有关辛亥革命期间北京局势的文章。文章对满族统治中国的历史进行了概述,解释了清朝末年满族和汉族之间的冲突。

1912 年 2 月 15 日《我就是这一切》杂志刊登的有关辛亥革命的报道,其中展示了已知最早的孙中山彩色肖像。

袁世凯是个老谋深算的官员,谈判时,国民革命党表示,只要袁世凯让清朝皇室退位,他们就可以继续住在紫禁城,享受皇室待遇,最重要的是,他们会支持袁世凯成为新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统。

袁世凯向六岁的溥仪的母亲隆裕皇后传达了这些条件,并引用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及其家人被革命者无情杀害的悲剧。惊恐万分的隆裕皇后随即宣布皇室退位,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帝制统治。

末代皇帝的不确定性

年轻的溥仪当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在宫廷之外,政治危机却实实在在。六年后,俄国十月革命将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全家消灭殆尽。没有人知道革命复仇之火是否也会在中国燃起。溥仪的命运未卜。

虽然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随即平息了民族矛盾,把中国定位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一个包括汉、满、蒙、回、藏等民族的共和制国家,但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却企图恢复帝制。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连年动乱,年幼的溥仪虽然被赐予皇帝的头衔和特权,但皇室的处境依然危险,满汉之间的对立并未解决,共和政府也并不统一、稳定,内斗不断。

1917年,一群留着辫子的保守派甚至攻入北京,帮助12岁的溥仪重登皇位。这场短暂的政变很快被政府镇压,但却让民国政府提高了警惕。帝制被推翻还不到十年,北京城内外仍留有不少前朝贵族、军官和政府官员,不少人渴望重现帝制的辉煌。

只要皇帝——哪怕只是名义上的——还留在紫禁城里,那就是复兴希望的精神象征,是对共和政府的威胁,因此,移除这个象征是政治上的必然。在现代历史上,一旦一个王朝被共和派强行推翻,执政的皇帝夫妇一般都会被流放海外,因为只要他们还留在紫禁城里,就会对共和派构成威胁。

1922年,已退位的爱新觉罗·溥仪与婉容举行婚礼。这是西方出版物中一张描绘这场婚礼的照片,保留了皇家风格。

1924 年,民国政府军事领导人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将溥仪和皇室赶出紫禁城。1928 年,一群共和派分子洗劫了清陵,毁坏了尸体,盗走了珍宝——但领袖并未受到起诉。

遭受羞辱和排挤

对于溥仪来说,祖先的陵墓被亵渎无疑是一种耻辱,也让他和中华民国政府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20多岁的溥仪和妻子婉容、妃子文绣住在天津,靠卖宫中珍宝过着放荡的生活。

后来,文秀在现代思想的影响下,不再想过受束缚的生活,不再想共享一个丈夫,决定与溥仪离婚,旧中国皇帝按照民国法律签署离婚协议书成为热议话题,这意味着民国政府不再视他为威胁,西方人也视他为新闻素材。

唯一例外的是日本的间谍机关,看重他无可替代的价值,给予他舒适的住处,以礼相待,让他在中华民国政府的迫害下,第一次感受到邻国的友好温暖。但事实上,日本的做法,就像童话故事里的女巫,假笑着送给白雪公主一个红彤彤的苹果。

到 1910 年,日本已完全吞并朝鲜半岛。它的下一个目标是中国东北,即通常所说的满洲。然而,直接的军事入侵会面临国际干预的风险,而日本需要寻找一个名义上的当地统治者——溥仪和无处可去的满洲皇室是理想的选择。

1932年2月28日,奉天市(今沈阳)举行庆祝“满洲国”成立的游行庆典,五色“国旗”在车辆上飘扬。

1932 年日军宣传材料中中国东北地区升起的满洲国旗帜的照片。

1932 年日军宣传品中溥仪作为满洲国统治者的照片。

1932 年日军宣传品中的溥仪妻子照片。

1931年9月18日,驻扎在东北辽宁省沈阳的日军突然进攻,日本增派军队,四个月内占领了整个东北。11月,日本特务机关秘密将溥仪从天津送往满洲,“满洲国”随即宣布独立,并于1932年3月正式成立。溥仪被任命为“摄政王”,两年后才被允许使用“皇帝”的称号。

与此同时,中国向国际联盟提出日本侵略中国的诉求,国际联盟委派包括多国外交代表在内的李顿委员会前往满洲、上海和东京进行调查,调查小组进行了多次采访,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于1932年10月发表了完整报告,证实日本侵略中国,中国对满洲拥有主权,不承认满洲国为主权国家。

1931年9月18日,日军夜袭沈阳北部基地,引发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攻占沈阳城门,至1932年,日军已占领整个东北地区。

1932 年 1 月 21 日,国际联盟成立了对九一八事变的调查委员会,由利顿勋爵领导,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代表均参与其中。利顿委员会在日本、上海和沈阳进行了调查,并于 1932 年 9 月 4 日向国际联盟提交了报告。这张照片是调查小组抵达日本时拍摄的。

1932年日军宣传品中沈阳人民庆祝满洲国成立的照片。

1932年,日军在关东建立的傀儡政府建立“满洲国”,并邀请前清朝官员参加典礼。

1932年3月6日,溥仪夫妇在满洲国汤岗子大水阁会见伪政府官员。三天后,就职典礼在长春道尹衙门举行。第二天,溥仪与关东军总司令本庄茂签订密约,将满洲国的防务和治安交给日本管理,费用由满洲国承担。这份文件承认关东军全面占领中国东北。

1935年4月9日,溥仪访日,在昭和天皇的陪同下,在东京代代木训练场视察了日本陆军部队。日本政府表面上盛大欢迎了溥仪,但溥仪后来在回忆录中说,他觉得拜祭日本天皇的祖先是一种耻辱。

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向日本国民发放移居满洲国的宣传画,把满洲国描述成“实现梦想的好地方”。

1930 年代,一位日本摄影师拍摄了满洲国首都长春的雪景。浪漫的景色吸引了许多日本人前往满洲国。

1930 年代日本政府为促进满洲国多民族互动而拍摄的照片。

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安排日本贫困村民迁移到满洲,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先遣队,以便日本人占领满洲。

1932年,日军在满洲国成立731部队,从事生物武器研究,曾用中国人、朝鲜人和俄罗斯人进行活体实验,这一秘密在战后被揭露,震惊国际社会。

1930年代,日本关东军支持在中国东北种植鸦片,禁止日本人吸食鸦片,而将鸦片贩卖给中国人牟利。

随后,日本退出国联,在国际上陷入孤立。尽管如此,日本政府还是为本国人民描绘了一幅满洲发展的美好图景。企业纷纷涌入满洲设立分支机构,政府安排日本农民整村迁移到满洲,赶走了中国农民,把最肥沃的土地给了日本农民。日本在满洲建立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灌溉和交通设施,并在吉林长春建立满洲国首都,称其为新京。

政治傀儡

然而,尽管满洲国看似繁荣昌盛,溥仪却很快感到失望和心灰意冷。他和他的追随者原本希望满洲国有机会调解日本和中华民国政府之间的冲突,为满清王朝的再次崛起铺平道路。然而,残酷的现实很快就打了溥仪的脸。

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日本顾问监视,他的一言一行都事先安排好。他没有任何个人自由,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傀儡。至于婉容,她对日本人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在严重的抑郁症下,她染上了鸦片瘾,还因婚外情而怀孕,但孩子一出生就被杀死了。婉容伤心欲绝。

1945年8月9日,即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的三天后,红军对满洲发动了闪电袭击。大约一周后,日本投降;一瞬间,满洲国不复存在。溥仪和其他满洲国高级官员以及许多日本军队领导人被捕并被送往苏联,苏联安排溥仪在日本投降后的东京审判中作为证人出席东京战争罪行法庭。

溥仪称伪满洲国是日本一手策划的侵略行为,自己无权作出任何独立决定,否认自己在日本侵略中的责任和参与,至此,他恢复了中国人的身份。

1945 年 8 月 8 日,《印第安纳波利斯新闻》报道称,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已指示引爆一枚新炸弹,预计将摧毁日本。

1945年8月8日,《公民报》报道苏联对日宣战。这一计划在雅尔塔协议后得到确认。1945年2月4日,英、美、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决定苏联加入对日战争,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将纳入苏联军队控制。二战最后几天,苏联高调进攻满洲国和日本军队,占领朝鲜。

1946年春,日本飞机在长春机场被摧毁,标志着自1905年中俄战争以来日本对中国东北占领的结束。

1945 年 8 月,苏联红军攻占满洲。

1946年,溥仪在东京审判中作为证人出现在东京战犯法庭,对日军侵华罪行供认不讳,承认自己在关东地区受日军控制,并重申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

20 世纪 50 年代,溥仪在抚顺监狱服刑。这位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在服刑十年后获释,成为一名平民,并于 1964 年去世。

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取得国共内战的彻底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8月,苏联政府将溥仪和200多名满洲国战俘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溥仪经审判改造后,被关押在原满洲国的抚顺监狱(现抚顺战犯管理所)。1959年,他获得特赦,沦为平民,先在北京植物园当园丁和售票员,后来在一家历史研究机构工作。在狱中,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后来出版为回忆录《从皇帝到公民》;1987年的电影《末代皇帝》根据这本书改编,获得了九项奥斯卡奖。

出狱后不久,溥仪便与李淑贤结婚,夫妻俩过着几年平静的生活,直至1967年溥仪因病去世,享年61岁。中国末代皇帝的悲惨一生就此结束,中国的帝王政治也正式落幕。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