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读后感

我来也2020 2024-09-16 23:50:03

在河南省举办的“万名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中,我有幸深入研读了夸美纽斯的经典著作《大教学论》,潜心品味之后,感悟良多。此次学习不仅深化了我对教育理论的认知,更让我对这位跨越时代的伟大教育家充满敬意。

夸美纽斯生活在 16 至 17 世纪,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他的《大教学论》不仅系统地探讨了教育的实际问题,更凭借其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见解,有力地阐释了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为近代教育的普及与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泛智理念的深远影响

夸美纽斯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比喻,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他以玉石需经雕琢方可成为珍贵饰物和宝石、植物需经栽培和梳理才能满足人类所需为例,形象地说明教育对于个体成长与完善的不可或缺性。又以马天生适合骑乘,牛适合拖物,驴适合负重,犬适合守护和狩猎,鹰适合搏击和捕获,但在接受训练之前,它们无法驯服,无法为人类生活提供帮助。他还举了几个小孩在幼年时被野兽养大后与人类社会脱节的例子,他们行动似兽、理性丧失。这些事例无不彰显着教育的强大力量。

此外,夸美纽斯提出 “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的理念。他认为人对知识、德行的期望自出生便已存在,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一个人若想获得丰富的知识技能、高尚的品德操行和虔诚的精神状态,必须在不同年龄阶段,分层学习不同难易程度的知识,并在细化分科中积累,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活动实践中,规范自我行为,接受约束、遵循规则。在这个意义上,人人都是 “可教的动物”,唯有接受恰当的教育,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这种对 “可教性” 的坚信,以及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践行,无疑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最耀眼的明珠。

夸美纽斯倡导 “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无论其社会地位、财富状况或智力水平如何,哪怕是工匠、脚夫等,人人都需要接受教育,以更好地适应生活、融入社会。他认为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智力差的学生就如一把筛子,不断用水浇泼,虽仍存不住水,但会越来越干净。愚钝和悟性差的学生虽在学习上不能立竿见影,但可以理顺自我、懂得规矩、知晓社会伦理。每个人都应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他提出了悟性与求知力的观点,与现今教育提出的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的教育理念相呼应,进而总结出 “一切事物教给一切的人们” 的泛智教育理论。

夸美纽斯在中世纪末期对教育提出新型理念,强调学校创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倡导 “村村都有小学”“城城都有中学”“王国要有一所或几所大学”,具有非凡的革新理念。他的这种主张教育普及化的前瞻性思想,为义务教育的普及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顺应自然规律的原则

夸美纽斯深谙自然之道,将这一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教育领域,提出了教育应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原则。倡导 “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以训练牛马、鹰狗需从幼小时着手,树木在幼苗时可改植为形态各异的苗圃为例,说明人在幼年期感官尤为突显,更适于接受外物,如一张白纸更容易书写、更便于构绘蓝图,进而提出人在幼年时期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学习潜力以及可操控性。

鉴于少年儿童时期心灵与感知尚未定向、能力与爱好特长未定型、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尚浅,身边的人和物只能对他们产生朦胧的价值取向,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他提倡儿童时期授课内容、阅读书籍应具有通用性和适应性,将教育寓于活动实践中,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避免知识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灌输,要吸引少年儿童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成为充满乐趣和意义的探索过程。他认为少年儿童在学校里,外部感官要加以练习和教导,以提高悟性开发、激发内在感觉。这与现代教育中社会活动融合、实验操作、兴趣小组兴起及各种活动展示等中的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模式不谋而合,强调教育学习必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生活中践行,达到学而实用的教学目的。

夸美纽斯提出对学校教育进行四重区分,明确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应接受的教育形式及掌握的知识范畴,要求不同年龄的人学习适合自身的知识,符合身体生长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

他认为在大学里,各类作家的作品都需阅读,为提高时效性,可将读书后的摘要和精品读后感装订成册,以供大家共同学习,有需要的人可找书籍原著精读,这种理念具有非凡的现实实用意义。夸美纽斯以远超同时代的思想构建出学校教学应适合自然规律,他的教育理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其观点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详细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可行性。他认为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更高的专注度和连贯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系统和完善的教育体系。他以骏马因有先导马可追随而跑得快为例论述榜样的力量,进而提出集体教育形式的优势在于能共同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帮助。他还用自然界批量生产的物品大多成群成区域生产,论证学校作为批量造就人才的专业场所的普及必要性。进而提出集体教学、大班教学的概念,一个教师可教导几百学生,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主张通过集体教学的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才的高效培养。

在夸美纽斯看来,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角色。他全面分析了教师作用的重要性,倡导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为后世的专业性大规模学校办学提供了制度化的可能。

夸美纽斯还提出每天课堂时间要有限制,这实际是对学生学习任务进行减负要求,一味疲惫学习易使学生厌倦。他强调教师领读的晨读学习的重要性,按每天时间段分类布设最佳学习效果形式,提出养成抄写习惯的作用及意义,为教育教学活动规划出具体实施步骤。

他的见解以其卓越的智慧性,对后世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现今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

四、重视教学原则与方法的构建

夸美纽斯对教学原则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对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归理研究。他反对纯文字教学,主张教育是百科全书式的教学,提倡直观教学,认为教育要适合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促使其和谐健康发展。对道德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等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强调了全面教育的重要性。拟订一系列的教学规则,包括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分级管理的自然性、课程编排的合理性、学习效果最佳性。对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特点进行了方法论述,为实践教学指引了方向,使学校教育有了质量的保证。

他认为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每个儿童感官的差异性不大,每个学生都能教好,若教不好责任在教师的教育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要训练敏锐度,加强内在感觉。人的记忆如印章,会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留下的印象印入脑海,存为记忆,当联想起某个场景或事物时,这些记忆便能被迅速唤醒,成为知识的源泉和思维的素材。因此,他强调教学应注重感官教育的开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感知中理解,在理解中掌握,从而达到知识与经验的深度融合。

夸美纽斯提出,教师若能使学生信服,恩威并重,便是最幸福的。他认为在学业上,教师不要鞭策学生,只有在道德品质等行为有错时才用批评与惩处。他倡导尊重的相互性理念,认为教师没有仁慈,教育者就没有尊严,没有慈爱之心,何来教师的尊严。对于学生要多鼓励、少侮辱,在班级里要经常表扬,定点定时批评那些道德上不守规的学生。学生应全力学习,不感困难,不觉厌倦,没有怨言,不需要鞭策,这才是真正的学习。需注意的是,夸美纽斯注重的是对品行上出现错误的学生进行惩戒,而非在学业上。

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工作。他的观点与现今的教育理念相融合,每个人都是人才,教师应多听少说,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之所以伟大,在于能接纳不同意见,欣赏不同性格的学生,鼓励不同能力和爱好的学生走向辉煌,以慈爱温暖包容每一个学生。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提供最优计划,找到最易执行的方法。

他以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前瞻性思维,强调学校分班课程的广泛性、实用性及各学科的单独分类性,为近代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全新的基础理论。

五、《大教学论》的现代意义与局限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其著作中的局限性。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存在诸多的宗教色彩和神学论述,但其提出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及学校普及理念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他对于教育教学的执着追求、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创新都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同时,我们也应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其著作中的局限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总之,《大教学论》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学经典之作。它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对教育组织形式和方法进行革新,构建出教育发展史上第一次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未来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发扬夸美纽斯的教育精神,不断探索创新,为孩子提供更优质、公平的教育环境。

2024年9月15日   随笔   张小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