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武惠妃和李林甫的构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因谋反罪被唐玄宗李隆基贬为庶人,三王不久后便被处死,于是唐朝的皇太子之位悬空。朝廷围绕着这个议题开始了争权夺利,这也成为李隆基执政时期政治斗争白热化的开始。武惠妃构陷李瑛等三王,目的是争夺太子之位,扶持自己的儿子李瑁当太子。可是在李瑛被害后,被宰相李林甫推荐的李瑁并没有成为太子,李隆基出人意料的选择了高力士推荐的李亨。这个操作不但让李林甫和武惠妃的计划落空,还在朝中引起巨大反响,拉开了李林甫和李亨长期斗争的序幕。
前文讲过,武惠妃是野心勃勃的女人,构陷废太子李瑛等三王是有着全盘的计划。一方面是为了夺取皇后的位置,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儿子李瑁成为太子。对内,她利用李隆基对她的宠爱,先让李隆基废除了王皇后,再以谋反罪处死了李瑛等三王,为实现她的野心打开了通路。对外,她扶持了宰相李林甫,两人达成拥立李瑁为太子的政治同盟。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武惠妃和李林甫在推举李瑁的事情上,是早就存在政治同盟的。甚至在张九龄获罪罢相,李瑛等三王被害的事情上,都是这两人狼狈为奸所致。
对于张九龄罢相、李瑛等三王被害的事情,很多学者认为是李隆基过于宠爱武惠妃,听信谗言的结果。然而从立太子的事情来看,李隆基并不是想象中的昏聩无能,而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李隆基因宠爱武惠妃而对李瑁爱屋及乌,在皇子之中给予其极高的地位和资源。
按理说,李瑛被害之后,李瑁应该顺理成章的成为太子。但是李隆基并没有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他选了较为疏远的第三子李亨。而且在武惠妃的葬礼待遇上,也没有按照追封的皇后礼仪进行,而是继续采用嫔妃的礼节。这都说明李隆基对武惠妃的所作所为是不满的,也没想过让李瑁当太子。
基于上述事实,可以知道李隆基对武惠妃的野心一清二楚,并不存在因宠爱而听信谗言的成分。因此李隆基对武惠妃的谗言,争夺皇后和太子位的图谋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对她和李林甫的政治联盟也早有所知。由此可见,李隆基将张九龄罢相、处死李瑛等三王,都是借着武惠妃和李林甫之手而完成的,并不是被欺骗和蒙蔽所致。所以李隆基纵容武惠妃的做法,明显是用借刀杀人的手段,来满足他自己的政治诉求。而这个过程中,将张九龄罢相和处死李瑛,都是李隆基为了完成自己的政治诉求的需要。
前文论述过,李隆基罢免张九龄和处死李瑛都是基于扩大皇权的考虑,是不满于张九龄等文臣依托太子的地位,用朝廷制度限制皇权的做法。他为了扩大皇帝的权威,避免朝廷相权的掣肘,才罢免了张九龄,让李林甫担任朝廷首相。因此这次罢相也可以看作是,以武惠妃和李林甫为首的政治集团,与张九林、李瑛等太子党的政治斗争。李隆基在这之中完全是处于渔翁得利的地位,利用武惠妃和李林甫的势力,打击了太子党,扩大了皇权的权威。可是站在皇帝的角度,李隆基不可能让武惠妃和李林甫把持朝政,不立李瑁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从政治派系上看,武惠妃和李林甫都是武则天时代武氏外戚集团的残余。李隆基登基后,在张说、姚崇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下消灭了太平公主的政治集团。作为这个集团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氏外戚也遭到沉重打击,朝廷中也掀起了倒武氏集团的大潮。于是武氏外戚集团不少人被杀,或者获罪被贬官外放。自武则天时代以来最为强大的武氏外戚势力进入低谷,失去了控制朝政的机会。然而这些势力并没有完全消亡,仍旧潜伏在唐朝的各个角落。他们仍旧当着唐朝的官,在朝中有着很大的关系网络。
武惠妃就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其父为武则天的侄子武攸止。当时朝廷的宰相之一裴光庭便是武三思的女婿,而李林甫便是因为和裴光庭的妻子有私情,才在朝廷中受到照顾,官场之路平步青云。李隆基身边的心腹高力士也是出自于武三思门下,裴光庭的妻子武氏也曾委托高力士推荐李林甫为宰相。
可以说武氏势力虽然被朝中文官集团打压,但仍旧具有相当强大的实力。当李隆基与文官集团不睦之时,他便用武氏外戚的势力来牵制文官集团,这是他平衡朝廷局势的手段之一。而借着武惠妃和李林甫之力来处理太子党,这种手段对李隆基来说是很平常的。
李隆基的目的就是要扩大皇权,增加自己对朝廷的掌控能力,自然不可能打下了太子党,再扶持一个武氏集团。所以从维护和强化皇权的角度出发,李隆基肯定不希望唐朝的太子与武氏外戚集团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从李瑁出生开始,李隆基就在安排他远离武氏外戚集团,其目的就是避免他被武惠妃和李林甫所利用。李瑁在出生不久,便被李隆基送给了大哥宁王李宪抚养。他是被李宪之妃元氏养大的,常住宁王府中,宫中称其为十八郎。所以说李瑁本身与武惠妃来往的机会并不多,反而作为李宪养子的地位更加突出。
但由于李瑁是武惠妃的亲生儿子,就被武惠妃和李林甫选为太子的对象,这就成了武氏外戚集团的代言人。如果李隆基同意李瑁为太子,那必然加重朝廷中武氏外戚集团的权势,这就会对皇权形成威胁。因此从强化皇权和乾纲独断的角度出发,李隆基不可能选择李瑁作为新的太子。
而高力士推荐出来的太子候选人李亨,却有着与李瑁截然不同的政治背景,更符合李隆基的政治诉求。高力士虽然是武三思门下出身,但却是李隆基的心腹,他早就拒绝了武氏外戚集团的招揽。当初武三思的女儿让高力士推荐李林甫为宰相,高力士就明确表示拒绝。
高力士之所以推荐李亨,实际上是秉承了李隆基自己的意志。而李亨在皇子中向来不受宠爱,所以在朝廷中没有政治势力支持,这反而成为他被立为太子的最大优势。一个没有政治势力支持的太子,就不会威胁到皇帝的权威,这是李隆基最需要的人选。
李亨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弘农杨氏的门阀家族,这对于李隆基瓦解武氏外戚集团很有好处。因为从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开始,武氏和杨氏两大家族就是近百年的政治盟友。李亨母亲的曾祖父为杨士达,武则天的母亲便是其女儿。武惠妃的母亲杨氏,也是出自于弘农杨氏的人。
李隆基否定了武氏推荐的李瑁,选择有弘农杨氏旁支背景的李亨,这就让武氏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李亨成为太子后,就会让弘农杨氏远离武氏,而逐渐向李亨靠拢。历史上从李亨当太子开始,作为武氏代言人的李林甫就利用宰相权力进行打压,政治斗争一直持续到他去世为止。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李隆基对太子的选择是费了很多心思的,也是藏着不少阴谋的。他先用这个位置为诱饵,使得武氏集团和文官集团内斗,夺回了朝政的主导权。然后又改立李亨为太子,使得武氏集团内部分裂,武氏和杨氏形成互相掣肘的格局,朝廷政治永远掌握在皇帝手中。
李隆基通过这种权术手段来控制朝廷,能稳固自己的皇帝权威,然而却是上不了台面的阴谋诡计。尽管被人吹嘘为帝王之术,实际上贻害无穷。玩弄权术的人能得到一时的利益,却会失去更多无形的资源,更会留下危机和隐患。李隆基的翻云覆雨加深了朝廷各派系之间的矛盾,也增加了内斗党争爆发的可能。朝廷派系的矛盾和不团结,固然能让皇帝轻易控制国家大权,但却在这种矛盾和斗争中留下危及国家根基的隐患。一旦这种隐患加重,矛盾冲突不可控制,必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