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国力最为鼎盛的时代,他的建立离不开唐玄宗李隆基所率领的唐朝朝廷的名臣将相。李隆基执政时期虽然做出了极大的功绩,却也做出很多充满争议的决策,让他的评价在后世褒贬不一。从继承皇帝位开始,李隆基在执政方面就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是任用大臣励精图治,另一方面又猜忌大臣鸟尽弓藏。这样矛盾的政治理念贯穿了李隆基的一生,也对唐朝由盛到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力。本文要讲的李隆基对名将郭元振的处置,便是他矛盾思维的集中体现,也对唐朝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郭元振是唐朝排名前列的名将,也是女皇帝武则天时期最为著名的将领之一。他后来还因功被唐德宗李适列入了武成王庙,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他在武周时期为抵御吐蕃侵略和治理凉州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又支持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成为李唐复国的主要功臣之一。如此巨大的功劳,也让他坐上了宰相之位。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刚当了宰相不久,他便在唐玄宗李隆基主持的一次演武被降罪,差点被宣布当场处死。结果他被李隆基下令贬谪流放,最终病逝于流放途中,让后人感到唏嘘不已。
关于郭元振的降罪和死因,历史爱好者们都感到不解,各种历史文章中也是众说纷纭。仔细分析李隆基对郭元振的处理,可以发现其中充满了鸟尽弓藏的成分,也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体现。在这种政治斗争中,郭元振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流放贬死,说明李隆基对其猜忌已经不止一日。他利用演武大会的机会欲加之罪,意图借机将郭元振处死,实际上是早有谋划的。若非当时在场的大臣们纷纷为郭元振说情,恐怕他连流放的机会都不会有。那么问题来了,郭元振到底因何得罪了李隆基,让李隆基用这种手段除之而后快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郭元振发迹时候说起。郭元振出身于门阀世家,是太原郭氏的子弟。太原郭氏虽然在唐初门阀中并非第一流,但也是二流偏上的大家族。他十八岁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通泉县尉,当时还是唐高宗李治时期。由于看不上这种小官,他在任上滥用职权,暗中搞一些铸造私钱、掠卖人口等违法之事,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怨恨。后来事情被捅到了武则天面前,武则天便把郭元振召入京城治罪。郭元振进京后献上了自己所写的《宝剑篇》,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于是武则天将其召入宫中问话。
谈话后武则天对郭元振非常欣赏,将其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后又进封奉宸监丞。后来吐蕃东侵,武则天命郭元振出使吐蕃,吐蕃大将论钦陵要求武周撤去安西四镇的守军,并求取十姓突厥之地。当时朝廷都认为安西四镇和十姓突厥之地远离中原,而且地域贫瘠,没有必要在此与吐蕃纠缠。
但郭元振认为这些地方虽然地域贫瘠,但关系到西域各族百姓对中原王朝的臣服,不能轻易让出去。而且吐蕃方面野心勃勃,国内上下层矛盾冲突激烈,可以采取离间计对付。武则天采纳了郭元振的计策,使得吐蕃发生内乱,论钦陵被诛杀,其弟赞婆率部投降武周。
一年后吐蕃又派大将麹莽布支入寇凉州,被凉州都督唐休璟击退。此战中郭元振因为参与军机要务,被任命为主客郎中。此后吐蕃又联合后突厥入侵凉州,朝廷任命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调集凉州地方军队抵御。一路上郭元振的大军势如破竹,很快就突破青海防线,兵临逻些城下。吐蕃打不赢郭元振,只好屈膝求和,献马三千匹,黄金三万斤,牛羊不可胜数。在凯旋回军路上,郭元振又顺手敲打了后突厥,逼迫其献马两千匹,归还侵占的凉州土地,释放被抓走的凉州官员和百姓。
郭元振在凉州期间不但战功彪炳,而且治理凉州颇有成效。他采用屯田和贸易结合的方式,让地方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农牧业不但能够满足自身需求,还能为军队提供大量的补给。后来他又升任左骁卫将军、检校安西都护,负责安西四镇的军政事务。在此期间他平息了突厥族各部的矛盾,稳定了唐朝军队对西域的控制力,因此他先后出任金山道行军大总管和安西大都护。由于郭元振在西域的功劳,他也受到了朝廷中的小人的排挤和打压。当时武则天让位,唐中宗李显复位,任用宗楚客和纪处讷为宰相,而这两人与郭元振都不睦。
宗楚客和纪处讷是皇后韦氏的心腹,他们打压原来武则天提拔起来的大臣,而郭元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收受西域各族的贿赂,挑起安息四周各族的内战,意图夺取郭元振的兵权。他们还声称郭元振在西域谋反,并且将其召回长安治罪。郭元振派儿子郭鸿走小路将向唐中宗李显上书,说明西域的危机,自请留在西域稳定大局。李显很信任郭元振,将宗楚客派到西域出任安西大都护的周以悌流放,接受郭元振的建议,平息了西域各族的争端。唐隆政变后李显去世,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被杀,唐睿宗李旦复位,郭元振继续被重用。
李旦登基后,郭元振被征拜为太仆卿,加银青光禄大夫,召回长安任用。李旦很看重郭元振,多次对其进行升官和封赏。回到长安不久,郭元振就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接替宋璟出任吏部尚书,又改任兵部尚书,封馆陶县男。至此郭元振的官路走到了顶峰,第一次成为唐朝宰相。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郭元振出任朔方军大总管。一年后,他再次以兵部尚书之职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这是他第二次拜相。这次拜相后不久,长安发生了太平公主的内乱,李隆基铲除了太平公主集团,而郭元振则率军保护太上皇李旦。
在这次内乱中,郭元振率军镇守中书省十四昼夜,还救下了吓得跳楼的李旦,因此被封为代国公,升任御史大夫、天下行军大元帅。三个月后,唐玄宗李隆基在骊山搞演武,并亲自擂鼓助威。郭元振认为皇帝亲自擂鼓不妥,于是出来劝谏,顿时激怒了李隆基。李隆基以扰乱演武为由要处死郭元振,幸好周围的大臣劝谏说情,郭元振才保住性命。然后郭元振被贬官流放,最终病逝于流放途中,一代名将死得不明不白,让人唏嘘不已。后世学者也对李隆基鸟尽弓藏的感到不解,得出了不少推测性的结论,但大多都是主观臆测的。
有的人认为李隆基贬死郭元振是因为他功高震主,因为他在他在唐中宗和唐睿宗复辟中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拥有西域的兵权,以此策应朝廷,支持李唐复国,是当时支持李唐复国的重要军事将领之一。尤其是在李唐复国后,他作为李显和李旦两位皇帝的心腹而被重用,这使得他的资历和功绩力压朝廷各大重臣,评价在李隆基信任的姚崇和宋璟之上,所以受到了李隆基的猜忌。也有的说他是武则天提拔起来的将领,李隆基登基后清洗武氏集团,大量武则天时代的重臣被贬,他也是因而受到李隆基的排斥。
最为荒诞的说法是认为李隆基是单纯为了立威,而当时郭元振正好是朝廷第一人,所以成为枪打出头鸟的靶子。其实上述说法都是主观臆测的,通过对各种史料断章取义的解读。李隆基将郭元振贬谪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郭元振手中的权力对他产生了威胁,不得不除之而后快。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李隆基作为唐朝皇帝,但是唐朝的大权掌握在太上皇李旦手里。事情还得从唐隆政变说起,在这次政变中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手除掉了韦后集团,扶持了唐睿宗李旦复位。李旦登基后重用太平公主,立李隆基为皇太子,于是这两个人便产生了政治冲突。
太平公主野心勃勃,她一心想当第二个武则天,所以不希望李隆基当皇帝。她招揽了韦后和武三思的旧部,组成了政治集团,想要废除李隆基的太子位。她提出过多次这种建议,但都被以姚崇宋璟为代表的朝廷大臣阻止了。最后一次她以天象为由再次提出,李旦为了保护儿子,干脆自己禅让皇位,让李隆基提前登基。但朝廷的实权还掌握在李旦手中,朝中的军国大事和人事任命权都由李旦掌握。此事发生后让太平公主非常愤怒,于是加紧了谋反的进程。于是李旦一方面安抚太平公主,另一方面为儿子打根基。
为了安抚太平公主,朝廷的机密都不对其隐瞒,朝中七位宰相中有五位是太平公主的人,剩下两位是李旦自己的人。如此一来,李隆基这个新皇帝成了光杆司令,朝中没有他的一个人。太平公主谋求废除李隆基的皇帝位,李隆基不甘心当光杆司令,于是召集禁军中的旧部铲除太平公主集团。在这场内战之中,掌握朝廷军权的郭元振既没有支持太平公主,也没有支持李隆基,而是占据中书省保护太上皇李旦。事后李旦按其大功,将其进封为代国公,实封四百户,赐一子官。这样的功劳的确很大,却也受到了李隆基的猜忌。
李隆基是性格非常骄傲,而且独断专行的皇帝。之前因为太平公主的关系,他只能当个光杆司令,已经令他非常不满了。郭元振作为朝廷第一人,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却不同他一起对付太平公主,反而以保护李旦为重,这让李隆基感到了危机。郭元振的存在,代表着朝廷大权依然在李旦手中,李隆基就算灭了太平公主,也无法独自掌控朝廷大权。他更怕的是,太平公主被杀了,朝廷中没有了对手,李旦要是再复辟怎么办?要是这样,李隆基就会步唐中宗李显的后尘,被废除皇帝位,另外找地方安置。
李隆基肯定不远被废,自然要抢先下手,夺取郭元振的军政大权。只要郭元振倒了,李旦支持者中就没有主心骨了。李隆基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李旦就没了复辟的可能,只能安心的当个太上皇。出于这个目的,李隆基才在骊山演武中故意搞出擂鼓助威的事情,趁机夺取郭元振的大权,以稳固自己的皇位。为了避免郭元振利用自己在军队和官场的影响力反扑,所以他还想直接将其处死。但当时朝廷中依然以李旦的人为主,所以李隆基无法杀掉郭元振。尽管如此,李隆基也顺利的掌控了朝廷大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皇帝。
从这个案子明显可以看出,李隆基的反复无常和心机深沉。他的这种作风延续了整个开元和天宝年间,是这段时期唐朝政治动荡的根源所在。后来他任用姚崇宋璟为相,使国力得到高速发展,开创了开元盛世。但他又怕士大夫权力太大,于是提拔了武惠妃和李林甫为首的武氏残余势力,除掉这些功臣。李林甫掌握朝政大权后,他又惧怕武氏对皇位产生冲击,于是弄死了武惠妃,提拔了杨贵妃。他的这种反复无常让朝廷中充满了政治危机,各派系互相攻讦,最终引发了天宝危机和安史之乱,使得唐朝中巅峰中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