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至今仍使用的清朝钢轨,数年未生锈,专家:每根皆为无价之宝

艾山离开 2022-06-07 23:24:58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郑板桥对崖边挺立的竹的描写,但在我看来,这不仅局限于对竹坚韧品格的赞美,更是一种精神。当我们见到无畏寒霜依旧坚守岗位的站岗士兵时,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当我们看到建筑物历经千年,屹立不倒,依旧高耸入云,气势磅礴时也可以用这句诗。

坚实的地基,稳固的建筑便是如此,风吹日晒不畏严寒,仍旧坚守在岗位,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就算立根原在破岩中,却也咬定青山不放松。看见古代的榫卯结构建筑物时,会由衷感叹古人的超然智慧,那些到现在仍然完好无损存在的历史遗物,让人不得不感慨万千。

虽说很多东西经过岁月侵蚀,以及自然的腐朽后已经破败,却还有很多东西到现在仍然在使用。总能听到上一辈人感慨,现在的很多东西都不结实,用不了多久就要买新的换掉,说那时候都不太买新的,东西出问题修修就可以继续使用,但现在不行。尽管科技越来越发达,生产力水平也逐渐提高,可东西质量却不太行。

在2012年的某天,一位平凡的铁路检查维修工正做着日常的检修工作,这位名叫渠敬雷的维修工人在这天却遇见不平凡的事,在维修铁路时,他意外发现一节铁轨上居然刻得有字,要知道铁轨肩负着成千上万的生命,是不可能随意就能刻上字的,渠敬雷凑近一看,铁轨上的字居然是“汉阳造”。

汉阳造,意味着是清王朝时期的汉阳铁厂建造的,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却还在使用,真是让人不可思议。在2015年,又有眼尖的网友发现铁轨上刻的数字,像一些“COCKERLL-1908-AT”、“KTPE-RSW1909”之类带有年限的,这些位于陕西省略阳县的大桥铁轨,经过一番资料查证,发现也是20世纪初的汉阳铁厂造的。

截止到发现时间,铁轨依旧在工作,毫无生锈迹象,依然程光瓦亮,质量一看就不得了。这也引起广大网友的寻找“汉阳造”之路,于是更多的汉阳铁轨相继面世。我们来说一下“汉阳铁厂”的故事吧,故事要1890年讲起,那时候的中国内外为患,经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慢慢进入睁眼看世界的进程。

然而大部分中国人仍旧故步自封,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早已经习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冲击后,当时的有志之士意识到中西的巨大差异,于是开始学习西方的历程。就比如当时的洋务运动,像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开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等等。

这时汉阳铁厂也响应国家号召,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壮大,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钢铁企业,诞生于1890年,在晚清名臣张之洞(也就是当时的湖广总督)的坚持不懈下,清政府同意创办汉阳铁厂,它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由此开端,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也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大家都知道,清政府到了当时那个地步,仍旧觉得中国地大物博,天朝上国理念仍旧根深蒂固,而当时的洋务运动迫于压力而出现,清政府并不舍得花大价钱去培养汉阳铁厂。可怜原本就在夹缝里生存的汉阳铁厂,创立之初只有246万两左右的创办经费,1892年清政府又增拨42万两,要知道,光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就赔款2100万两银元。

无奈的张之洞虽然知道这笔钱远远不够,可他又不愿意降低创办标准,只能硬着头皮按照原本的计划去建厂,于是到最后汉阳铁厂的完整创立耗资500多万两,创办人张之洞以及参与官员对其寄予厚望。然而终是因落后,没办法自己生产,汉阳铁厂花高价购买的设备,根本不能炼制大冶铁矿所提供含磷较高的矿砂,所炼钢料不符合铁路钢轨的要求,钢铁生产陷入困境。

但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真的是太重要,那时候落后贫瘠的中国人民甚至提出马拉火车的想法。被逼无奈的张之洞向德国和日本借贷也要让厂子活下去,奈何好景不长,1909年,张之洞去世后,汉阳铁厂就像个失去庇护的孩童日渐萎靡,走向倒闭。

参考资料:

《清朝铁轨价值》

0 阅读:17

艾山离开

简介:每日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