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为什么不可能是如来佛祖?

自说文史 2023-09-05 17:42:49

因为如果菩提祖师是如来佛祖的话,作者的苦心就白费了。

菩提祖师,是一个糅合了佛与道的人物,这个设定,是作者刻意为之,就是怕读者误会。

西游记的主题,各有说法,一步大作,非要归纳出一个主题,似乎也不合适。但是,从原著来看,作者强调的是修心释厄。

至于对待佛与道的态度,作者也不是捧一踩一,或者都踩低,而是佛释道“三教归一、三教并重”。

在车迟国里,悟空对国王说过。

行者将身一抖,收了毫毛,对君臣僧俗人说道:“……今日灭了妖邪,方知是禅门有道,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如果太极端了,像虎鹿羊三个妖精那样,又或者像灭法国那样,恨不得把和尚都杀光,是万万不行的。

书中还有多次把佛道视做同样修行的例子。唐僧见了道士,也会行礼,也会搭救。

三藏闻言,认为真实,道:“先生啊,你我都是一命之人,【我是僧,你是道,衣冠虽别,修行之理则同】。我不救你啊,就不是出家之辈。救便救你,你却走不得路哩。

那道士猛抬头,一见心惊,丢了手中之药,按簪儿,整衣服,降阶迎接道:“老师父失迎了,请里面坐。”长老欢喜上殿,推开门,【见有三清圣象,供桌有炉有香,即拈香注炉,礼拜三匝,方与道士行礼】。遂至客位中,同徒弟们坐下。

西游里佛与道没有明显的势力范围,佛教的神仙也会在天庭做官,佛家地盘里也有道家神仙。

比如李靖(佛祖赐给他宝塔,所以他叫托塔天王,用来对付哪吒)、哪吒(西游里哪吒以佛为父,莲花身也是佛祖给的)、五方揭谛等神仙,属于佛家。而佑圣真君、王灵官等神仙,属于道家。

另外,西方佛家的灵山脚下,还有一座玉真观,玉真观里有个金顶大仙(你非要说这是玉帝派来监视如来佛祖的,那当我没说),他属于道家。

网上有些作者为了制造话题,博取眼球,吸引流量,增加话题讨论性,非要带节奏说西游“崇佛抑道”“崇道抑佛”“佛道之争”,其实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阴谋论。

菩提祖师,或者叫须菩提祖师,有原型人物,就是须菩提。须菩提原本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之一,意译为“空生”,号称“解空第一”,“志在空寂”,是佛陀最善解“空理”的弟子,所以他才会给猴子取名“悟空”。

须菩提原本是纯正的佛家子弟,但在西游里,作者把他塑造成了糅合佛道,甚至佛道儒三教的人物。李天飞注释时,也明确说出“这是一个糅合佛、道两教的人物”。

作者对菩提祖师的描写。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大觉金仙,其实是释迦牟尼。宋徽宗时期崇道贬佛,改称释迦牟尼为“大觉金仙”。李天飞注释这条的时候,说“此处以大觉金仙形容须菩提祖师,似有融合佛道的意味”。

三三行,佛教有“三三昧”的修行。三三昧,又称三解脱门,是进入涅槃(超脱生死轮回)的三道门槛。一是空解脱,二是无相解脱,三是无愿解脱。另外,道教也有“三三”的说法。

全气全神,道教指通过清净心地,收心敛意等修炼,回复到本初的境界。

空寂,佛教认为事物没有不变不灭的本性,本无生灭。无诸相(一切事物的形相)曰空,无起灭曰寂。

真如,道教和佛教都有。历劫,佛教和道教都有。

菩提祖师上课时,说什么内容呢?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这里作者说的很明白了吧?“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菩提祖师上课,不是只说佛,道和儒他也说,而且是“三家配合”。

后来,书中也几次提到“三家”。比如“三家同会无争竞,水在长江月在天”“禅法参修归一体,还丹炮炼伏三家”“二气归于黄道间,三家会在金丹路”。(当然也有三家不是这个意思,比如“三家刑克相争竞,各展雄才要运筹”,说是悟空、八戒与牛魔王。)

想象一下,孙悟空被佛祖镇压,后来经过观音菩萨点化,又拜唐僧为师,这些都是佛家人,他怎么知道“三教并重”“敬佛敬道敬人才”?不就是跟着菩提祖师学到的吗?而悟空又贯穿于全书,起到了主导作用。

很明显,菩提祖师是糅合了佛与道,甚至是佛与道与儒三教的人物。他起到导师作用,悟空就是继承了他,这也是本书的观点。

所以我说,如果把菩提祖师解读为如来佛祖,那就真是白费了作者这么好的心思,也曲解了作者对佛道儒的态度。

最后,来说说网上所谓的“菩提祖师是如来佛祖的证据”。

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

悟空求学时,第一次说了“六耳”。有许多读者大概受吴闲云影响,就觉得如来说“六耳猕猴”,是和悟空对暗号。

可问题是,悟空说的“六耳”显然是指第三人;而六耳猕猴则确实存在,是一个妖精,虽然寓意是悟空的二心。一个是第三人,一个是二心,又怎么能一样呢?

悟空在对付金角、银角时,有过这样一段心理活动。

老孙既显手段,变做小妖,来请这老怪,没有个直直的站了说话之理,一定见他磕头才是。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止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师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

很多人又据此说,悟空明明拜过菩提为师,该是四个人,怎么他只说三个人呢?可见如来就是菩提祖师。

这其实源于西游成书过程。毕竟,西游小说也是积累而成,非一时一人之作品。在之前,悟空的原型人物,猴行者、齐天大圣等并没有传授本领的师父,甚至没有丰富的故事。

平顶山莲花洞这段故事,或许就源于悟空还没有师父的时候。即便这段故事出现较早,也是可能出现漏洞,毕竟前后作者不一样。

而前面七回,可以视为悟空个人传记,作者丰富了悟空的经历,为他搬来了菩提祖师,这样也是为了铺垫“三教并重”。两部分又没有照顾好,故此留下了痕迹。

侯会在《西游探源》中就分析过,说“平顶山莲花洞故事,可能是晚起”。

他列举了很多证据,还吐槽说这部分故事文风都不一样了,只顾插科打诨,以至于破坏了人物形象;还有就是“续写者只顾任意挥洒,自行其是,不顾情节连贯性。”说白了,就是弄得前后矛盾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悟空心里想着只拜过三个师父,这部分作者,可能和前面的作者不是同一人。这位作者才华是有的,想象力也不错,可惜有些太放飞自我了,导致前后出现了不连贯的地方。

总之,菩提祖师不可能是如来佛,否则作者的苦心就被浪费了。

0 阅读:24

自说文史

简介:读史者,增阅历、知贤佞、通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