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首高水平清词,不输唐宋芳华

点墨漫诗意 2024-06-11 21:26:43

浣溪沙

【清】王士禛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澹烟芳草旧迷楼。

扬州也是一座充满故事的城市,大运河为其带来的繁庶经济,使得扬州烟花荟萃,浪漫满城。由于其没有做过政治中心,故而难以借古咏怀,抒发沧桑情绪。但王士禛却找到了一处元素,那便是隋炀帝晚年驻跸扬州,并在此结束了充满争议的帝王人生。

不过王士禛并没有把沧桑的焦点落在隋炀帝上,或许是扬州的城市个性,或许是词体文学的写作传统,他将萧皇后作为了吟咏重心,使得这场怀古伤今还是多了几分妩媚。

在生命的最后时分,隋炀帝早已众叛亲离,唯有萧皇后依然守候在身边,这对他来说,未免不是一种幸运。萧皇后在后世也没有通常亡国帝后会背负的红颜祸水式骂名,所以她最终与隋炀帝同被弑杀,才会给后人留下诸多叹息。不过,王士禛眼里的隋炀帝萧皇后合葬之处雷塘,已被现代考古学证明是古人误传,不由地又为扬州添上了几分历史的无常。

卖花声·雨花台

【清】朱彝尊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在明代遗民眼里,明朝灭亡的标志不是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于景山,而是一年之后以南京为都的第一个南明政权福王的覆灭。于是南京便成为明朝成立于此又灭亡于此的城市,从而被明遗民反复吟咏,以寄托他们的故国哀思。

尽管明亡之时朱彝尊才十七岁,但他在清初还是持有着强烈的遗民立场,因此才会对南京倾注不一样的情感,使得这首词在汗牛充栋的金陵怀古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首词看上去还是在重复唐人感伤六朝的传统,但起句的“衰柳白门湾”就已经是明末清初人才会说的话,因为白门柳是属于他们的特定意象,就是寄托明朝不再的哀思。

不过在清朝严密的文字狱下,这种情绪当然不能直白地说出来,必须要有掩饰,而南京的六朝故事恰好成为绝美的掩护。于是当我们在阅读那个年代的作品时,特别是遇及遗民身份或立场的作家讨论金陵或六朝的时候,必须格外注意他们是否醉翁之意不在酒。毕竟在这个意义非凡的城市背后,有着隐微而又周知的时代深意。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

【清】陈维崧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北地的怀古,没有江南秀丽的芳草,也不是哀怨迷离的忧愁,而是沉雄壮阔,慷慨不平。

太行山,被称作中华的脊梁,得了太行,就能拿下中原。但如今,却是一片野花秋霜,显然暗指汉家政权的覆亡并未过多久。

但词人未敢直说,将笔意投在了战国的岁月。但心中的愤慨掩饰不住,于是便化作那西风一吼。这吼声劈天而来,吼退了英雄,吼散了繁华,吼出了此刻的苍凉。

木兰花慢·江行晚过北固山

【清】蒋春霖

泊秦淮雨霁,又灯火、送归船。正树拥云昏,星垂野阔,暝色浮天。芦边夜潮骤起,晕波心、月影荡江圆。梦醒谁歌楚些,泠泠霜激哀弦。

婵娟。不语对愁眠。往事恨难捐。看莽莽南徐,苍苍北固,如此山川。钩连。更无铁锁。任排空、樯橹自回旋。寂寞鱼龙睡稳,伤心付与愁烟。

描写羇旅惆怅的词作太多太多,其间借感伤往事抒发当下惆怅的也数量可观,但往往只是寂寞相思,风格也比较柔婉与凄美。

蒋春霖这首词同样在写旅途愁绪,也同样提到了令人感慨的往事,但却沉郁悲壮,幽怨苍凉。尽管词中并没有明确表达往事的具体内容,不过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不是普通的男女相思,而是另有高远的寄托。词中有两处化用杜甫诗句的地方,“星垂野阔”化用《旅夜书怀》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寂寞鱼龙睡稳”化用《秋兴八首·其四》的“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这已经足够透露出,他牵挂的,是脚下这片祖国山河。

此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列强入侵,国力衰微,甚至民族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蒋春霖正是将这样的局势感慨引入词篇,才产生了如此旧瓶新酒的作品,词体文学也在新的变局下焕发着新的生命。

到了晚清,词体文学的创作经验已经极为丰富,一位作者完全可以只凭借鉴前人,涂抹出一首像模像样的新词。但实际上,时代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现代人面对的情事要比古人复杂得多,那么再用古人的那一套诗词语言系统来表达变化了的情感,就会显得浅薄而无神。只有真正面临大喜大悲的时候,只有真正拥有强烈感慨的时候,才能写出不输古人的篇章。蒋春霖便做了最生动完美的展示,值得当下对旧体诗词写作有兴趣的人反复领会。

贺新郎·病中有感

【清】吴伟业

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

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炙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决绝。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

据说这首词是吴伟业的临终绝笔,也有人考证这只是一场大病初愈后的感慨。但无论如何,这都是借病痛来表露对折磨自己后半生的那次选择的内心想法。

吴伟业在明末有着很高的声望,无论是文坛还是政坛,都能成为江南一带的领袖。他自己也对明王朝一片忠诚,在清军入关后,积极参与南明政权,企图北伐复国。然而临危建立的南明延续了明朝党争与腐败的恶习,吴伟业与南明弘光帝的权臣阮大铖、马士英不合,愤而辞官归隐,眼睁睁地看着清军摧枯拉朽一般攻陷江南,统一全国。清政府对吴伟业也有很高的期待,想利用他笼络江南的汉族士人,于是便勒令他前往北京为官,担任秘书院试讲,后升国子监祭酒。迫于家庭原因,吴伟业没有像其他明遗民那样宁死不从,而是接受了任命。尽管他只做了学官,但心中依然有着成为贰臣的自责。三年之后,吴伟业以守母丧为由离职归乡,再也没有做官。但内心的苦痛与煎熬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他。直到临终,依然放怀不下。

这首词开篇便用龚生之典,羡慕他虽然享年不久,但却享有高名,暗指自己变节的人生悔恨。下文随即展开苦闷的书写,任何病痛都比不过这番煎熬,也就没有名家圣手能够救治了。

下阕继续将此恨回环展转,以慷慨赴死的老朋友与自己对比,进一步彰显内心的痛苦煎熬。当然,他还是做了自我申辩,强调因守节而连累家人也是自己不愿看见的事情,但却没什么人能够理解自己的苦衷。其实吴伟业的纠结说明他才是真正有情有义的汉子,在王朝大义面前,自己为守节而不屈毕竟是自己的事,家人是无辜的,也是不情愿的,他们没有义务跟随自己殉难,自己也没有权利左右他们的生死。而且,作为家人来说,让自己的亲人好好地活下去,不也是应尽的责任与道义吗?像方孝孺拒绝草写明成祖登基诏书自然风骨凛然,但为此要让自己的九族乃至学生一同接受极刑实在是心硬如铁。不过方孝孺得到了身后美名,吴伟业则永远背负上了这块沉重枷锁,有时候选择活着要比选择死亡更为痛苦更需勇气。

吴伟业就这样纠结忧愤地度过了后半生。临终前,他嘱咐家人要用僧衣为他入殓,墓碑上只刻“诗人吴梅村”五字。他已不属于明,亦不属于清,俗世红尘无处依凭,唯有诗歌才能证明他的生命曾经来过这片人间。

金缕曲

【清】顾贞观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其一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兄怀袖。

其二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兄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这两首词必须放在一起来看,因为这是一篇组词。词人顾贞观以词代信,抒发自己与远在东北宁古塔的挚友吴兆骞的深情厚谊。

吴兆骞是江南著名才士,他于顺治十四年(1657)参加江南乡试,考中举人。然而这一年的江南乡试爆发了一次震惊天下的舞弊案,顺治帝因此大怒,遂将此年中举人者全部押解进京,由他亲自主持重考,合格者方允许保留举人身份,否则一律治罪。然而吴兆骞却才华自负,拒绝接受重考,于是锒铛入狱。尽管后经查明他确实没有参与舞弊,但仍然被判流放宁古塔。临行前,好友顾贞观与他送别,并承诺全力解救。

然而二十年过去了,顾贞观依然一筹莫展,自己也并没有混出名堂,只是在当朝重臣明珠之子纳兰性德手下当幕僚。他也曾向纳兰性德求助,但纳兰因为与吴兆骞并无交情,所以并未理会顾贞观的请求。万念俱灰之下,顾贞观写下了这一组名作。

第一首代吴兆骞立言,描述他孤身塞北苦寒的萧瑟。但顾贞观没有直接描写,反倒从吴兆骞的家人着笔,既彰显他的责任感,又通过亲情更加突出他的凄惨。而且在上阕用“魑魅”“覆雨翻云手”暗讽清政府的文字狱和阿谀奉承的小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正直书生只能沦落冰雪荒寒,默默感伤自己的苦命。自己也为老友奔波游走二十年,却始终成空,这世间的公正又在何方?尽管如此,但顾贞观仍然没有放弃努力,还是将履行自己的承诺。

第二首顾贞观自悼身世。这二十年来,他先花了十年时间考进士,但中举之后却依然不能解救老友,还是过着贫寒潦倒的生活,又空度了十年光阴。他在感伤老友苦寒荒凉之际,也觉得自己的境遇同样凄凉,不仅与老友分别二十年,而且亲爱的妻子也已离世,只留下生者无尽感慨。尽管饱含凄凉的吴兆骞与顾贞观心意相通,甚至这样的身世遭遇能大为提高自己的诗歌水准,但这些都是身后空名,对目前的现状没有任何帮助。

顾贞观用说家常话的方式将心中的悲愤淋漓倾泻,展现着二人自负清才却潦倒不堪的身世。其实吴兆骞也好,顾贞观也好,他们的经历其实是那个年代汉族知识分子共同的凄凉,才华与学问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还需要依附满清贵族,甚至完全拜倒在皇权之下。

吴兆骞的命运还是依靠满清贵族的力量才得到改变。当纳兰性德看到顾贞观这组《金缕曲》后,感动落泪,遂允诺解救。五年之后,吴兆骞终于获准回乡。但二十五年就这样没有了,他的人生也已难言前程,只能在故乡的杏花春雨间感慨依然的凄凉。

临江仙·寒柳

【清】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这是一首咏柳词,寄寓着纳兰性德对亡妻深挚的思念。

词人面对着眼前的柳树,无时不联想着故去的妻子。现在是秋天,飞舞的柳絮早已不知所踪,恰如离世许久的妻子,不知道她到底去向了何处,唯有自己孤独地面对萧瑟的现实世界。在这样的情形下,也就爱恋起月亮,它的残缺仿佛明白自己此刻的忧伤情绪。

下阕将目光投向此刻正被西风摇落的柳叶,弯曲的柳叶往往被文人形容女性姣好的弯眉,于是又成为亡妻的代指。纳兰性德由此回忆起过往夫妻生活的日常,但这有什么用呢?就算反复想念,更在梦中常常相见,但现实的情缘显然无从继续了。

在过往与现实的双重借代下,词人在末句迎来了强音。满是愁恨的西风,吹不散弯弯的眉头。这或许是在说西风不能将自己因思念亡妻而紧锁的眉头吹开,但西风本来就是充满愁恨的,它怎么能为纳兰性德消解此刻的忧愁呢?所以最后的眉弯当然不是纳兰性德自己的眉头,而是眼前如眉般的柳叶。多恨的西风正在吹落柳叶,但是无论西风再怎么愁恨,再怎么无情,都吹不尽枝头的柳叶。因为柳叶是亡妻的化身,她将始终萦绕在纳兰性德的脑海之中。对亡妻的思念只要还在,眼前的柳树就一直会眉弯满枝。

浪淘沙·自题庚子秋词后

【清】王鹏运

华发对山青,客梦零星。岁寒濡呴慰劳生。断尽愁肠谁会得,哀雁声声。

心事共疏檠,歌断谁听。墨痕和泪渍清冰。留得悲秋残影在,分付旗亭。

王鹏运这首词有个题目,叫“自题《庚子秋词》后”。这本《庚子秋词》是王鹏运自编词集,收录了他在庚子年所作的词篇,这首词就是王鹏运为集中诸词所作的自我总结。

这首词写得极为悲怨,情感所指却扑朔迷离,很难从字面上看出他到底为何那么伤痛。但是庚子的纪年已经足以披露他的内心,这首悲秋词,以及词集里收录的所有作品,都为感伤国事而作。

王鹏运提到的庚子年即1900年,这是晚清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年份。随着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不断蚕食中国,欺凌百姓,导致中国民众愤恨极深,遂兴起了义和团。义和团人数众多,他们活动于北京、天津、河北一带,拆毁铁路,焚烧教堂,专杀洋人,导致了西方列强的强烈不满,要求清政府镇压取缔义和团。

然而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模棱两可,使得西方列强试图自己解决义和团问题,就又遭到义和团更为猛烈的报复,矛盾日益激化。于是在1900年,有八个国家组成联军,突然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并开始攻打天津。面对如此情况,慈禧太后于1900年6月21日向八国宣战,决定抗击列强的入侵。

然而清军很快就节节败退,8月15日,八国联军已经攻占北京,开始向紫禁城发动进攻,然而慈禧太后早已仓皇逃向西安去了。尽管很快联军就停止进攻紫禁城,但却下令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北京城顿时陷入灾难之中。这场公开抢劫至少持续了八天,中国百姓遭到了深重摧残,无数珍宝被掠夺,以圆明园为代表的大量建筑被焚毁,国家已经不成国家了。这场灾难被称为庚子国难,也就是王鹏运如此悲愤的原因。

在晚清词人的创作观念中,有着很强的以词记录当代历史的意识,王鹏运的《庚子秋词》便是杰出代表。这些词篇反映了那个混乱孱弱的年代,中国士大夫的沉痛与无助,是那一代人的心灵记录。不过在如此国难当头的时候,像这样哭泣哀鸣是没有用的,只能向虎狼之敌展示软弱,从而遭到更加凶残的欺凌。时代需要的是勇于抗争的志士豪杰,在各个方面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不再落后于世界,摆脱充满苦难的深渊。

1 阅读:19

点墨漫诗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