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可能正在毁了你

牵手看晨曦 2024-11-08 08:24:57

有这么一句成语,叫做作茧自缚,意思是春蚕吐丝为茧,将自己裹缚其中,比喻弄巧成拙,自作自受。

在这么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我们对于信息的挑选上,更容易陷入这样的状态来,作茧自缚,深深地陷入信息茧房中,安逸于自己所喜欢的一片领域中画地为牢、自我为王。

在自媒体时代,我们很容易自动过滤掉“不感兴趣”“不认同”的信息,大数据以及算法更容易投其所好,帮助我们实现“看我想看,听我想听”。

久而久之,一个人的信息接收维度变窄,资讯获取渠道也将变得更为单一,在单调的信息交互中形成特定的兴趣习惯,让人深陷“信息茧房”的桎梏。

对于古时候的皇帝来说,他们都深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于江山统治的意义,这对于芸芸众生中的我们来说,依然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借鉴。

大数据时代,人要有着这么一种警醒,“信息茧房”,可能正在毁了你。

看过《井底之蛙》的故事吗,说的是一只长年累月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它每一天所能看到的天空也只有井口般大小,就这样如此深信不疑着。

有一天,一只天空中的小鸟飞过,它很诧异,但不管小鸟如何地告诉它外面的天空有着多么广袤无垠,它始终不愿相信,在它的认知里,早已烙上了世界只有井口般大小的固化印象。

听过这么一句话,人到中年最大的悲剧,就是过早地认知闭环,换一句话说,那就是你开始自我封闭了与这个世界进行更好、更优信息互通的渠道,思维一旦封锁,不管世界如何整个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它依然不会变的更为广阔。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个人见多识广,才容易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更好地驾驭住不必要的风险,确保你的生活安澜。

情绪常常是不理智的,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喜欢听什么就听什么,安逸于这样熟悉的一亩三分地,当然也是一种风险。

其实,现实生活的真实状态往往是这么一个样子,那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像你到了一处花园里,总能看到五颜六色的花,而不是只有一种颜色的花,即便有往往也只是人为的选择,不是自然的真相。

芸芸众生中的我们,极其容易活在自我的情绪里,很难有着理智一直当家做主的状态,那些自己并不喜欢涉猎的,那些自己并不怎么感冒的东西,那些自己本能抵触的东西,自然就难以进入你的视野,充斥在你的生活。

曾经有过读书的一些经历,那就是当你喜欢某一类型的书籍时,其他题材的书籍和材料自然就入不了你的法眼,更不必说捧着细细品读一番了,那么这样的一种阅读习惯与兴趣,自然也会让我们的知识结构有着某种程度的失衡与偏颇,对于一个人的综合视野自然也是不利的。

于是,胡适曾经就在如何读书的问题上给我们支了关键的一招,你要广泛的阅读,大量的阅读,天文的,地理的,文学的,数学的,历史的,逻辑的,都要招盘全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信息茧房的道理,对我们来说,一直就是一种潜在的警醒,沉浸在自己容易情感上接收的领域贪婪地吸收着大量的信息,未必就是一种真正的成长,反而容易误入歧途。

平心而论的话,生活中的我们,哪一个不想任由自己的性字去生活呢,如果无所事事,生活无忧,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七情六欲过生活,习惯地看着那些自己喜欢的影视剧与信息,一条接着一条,一部接着一部,一段时间接着一段时间。

可是长久而论,如果你没有着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即便整日里有所涉猎的东西都是你极其喜欢的,甚至不需要花费多少脑力就能够容易获取和享受的,不说你能够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了,对于自身能力的成长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经济学中有一个边际成本的概念也在告诉我们,你在一方面的付出,也意味着在其他方面的有所失去,这是时间一维性的道理,人生总是有舍有得嘛。

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去审视同样一个素材,我们所得出来的人生感悟也是不同的。

喜欢《大学》中的一段话,其中就这样说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你看首要的就是博学之,也就是你的知识面,你的视野,你的宏观认识一定要广泛一些才好,否则就走不好自己的人生路,极其容易落入到另外一个知识盲区的陷阱里无法自拔,痛苦着,折磨着,后悔着。

目不识丁的短板想必我们在生活中都是有所目之所及的,其实这恰恰是认知里的一种残缺,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泛,一个人的头脑就越是灵活和通透,慢慢也就有了系统和全局的思维,下好自己人生的一盘棋。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个人的精力本就是有限的,一味地困在信息茧房中,终究是因小失大吧。

也许你不知道的是,“信息茧房”,可能正在毁了你。

0 阅读:4

牵手看晨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