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知青剃光头,带领老陈村建设水利,当地人到现在还记得她

皓轩谈过去 2024-01-10 16:09:10

“光头燕子”这个绰号,在延安地区的老陈村,已渐被人遗忘。然而每当村民们谈起20世纪70年代那场改变老陈村面貌的农田水利运动时,总会想起这个传奇的名字——当年那个为了推动村里水利建设,宁愿剃光头也在所不惜的北京知青,她就是“光头燕子”。

1969年1月,一批来自北京的知青在张晓梅的带领下,来到了陕北延安地区的老陈村插队。刚开始,张晓梅对村里简陋的生活条件很不满,她嫌弃窑洞住处破旧不堪,也抱怨粗茶淡饭的伙食,这让她与负责安置知青的老陈村队长李云作发生了不愉快。然而,在同情村民们的贫苦生活后,张晓梅决心要设法帮助他们改变这种状况。

1972年回北京探亲时,张晓梅将老陈村的所见所闻说给她的爷爷听,得到了支持和建议。返回老陈村后,她提出了提高社员劳动积极性、开荒种地等一系列建议,也得到了李云作队长的认可。在张晓梅的带动下,村民们开荒垦种,生活有所改善,虽然遭到过公社的质询,但靠张晓梅爷爷的关系化解。为了避免被选中去参加公社的样板戏排练而耽误水利建设,张晓梅毅然剃成了光头,因此失去了演出的机会。

正是在这个时机,张晓梅带头开展了老陈村的第一次大规模水利建设运动。她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使用梯田的方式改造村里的坡地,以提高产量。在她的倡导和带动下,村民们不畏艰苦,抓紧时间在冬春两季集中力量修建梯田。

如张晓梅所料,新修好的梯田第二年果然增产显著。于是,在“光头燕子”这个绰号也渐渐传开的同时,村民们的信心也增强了,积极投入到新一轮的水利建设中。很快,老陈村周边的邻近村落也纷纷效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田水利建设运动,老陈村的知青也在县里受到表扬。

时隔数年,1975年的一个秋天,张晓梅获得了一张难得的推荐上大学的审批表。本想继续留在村里帮助乡亲们的她,面对已填上自己名字的表格,也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进入高校学习。离村的前一天,村民们送来糕点来捎话,队长李云作笑着对她说:“小晓梅啊,去吧,用你学到的知识继续帮助我们农民。记住,你永远是咱老陈村的光头燕子!”

时隔多年,张晓梅终于有机会再度来到老陈村。令她欣喜的是,村里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了——村民们生活富足,村里的梯田也更加平整,增产效果明显。虽然“光头燕子”这个绰号已经很少被提起,但每当村民们谈起从前艰难岁月时改变村貌的农田水利运动,都会先想起这个勇于实践、甘于奉献的北京知青。面对村民们的致谢,张晓梅不禁泪流满面——这一切,是她小小知青时期努力改变乡村命运的结晶。

岁月流转,光阴荏苒。老陈村的“光头燕子”张晓梅也渐渐老去,不再能像从前那样勤劳努力。即便她老去,村里的水利设施仍在发挥作用,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而她那短短几年的知青岁月,也成为老陈村、乃至整个延安地区一代人心中永远的精神寄托。

也许很少有人还记得“光头燕子”这个名字,但张晓梅推动的农田水利建设运动,却成为老陈村,乃至整个延安地区脱贫摘帽的关键。正如李云作队长所说,用知识去服务人民,是每一个知青该牢记的使命。

张晓梅的故事只是上世纪众多知青们奋斗历程的一个缩影。尽管现今知青这个称呼已渐被人们淡忘,但他们当年为中国农村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与奉献,却值得每一位后人铭记。也许很多事已经被遗忘,但精神却会永远绵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张晓梅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样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铭记。

0 阅读:0

皓轩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