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研究的是“人心”

蔻蔻米菲 2024-02-23 07:12:51

作者丨明明

从我的第一本书,到这第五本书,过去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我们大家都成长了很多,这个世界也改变了很多。

首先,这本书有很多内容是关于记忆的。互联网上有一句话:“互联网没有记忆。” 股票市场也有一句话:“三根阳线改变世界观。” 说的都是人的记忆可能是很短暂的,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太多的新信息进入大脑,会让我们很快就忘记过去。那么事实是这样吗?我觉得这个问题与年龄、经历都有关。就像大家常说的,年龄越大的人记忆越多,也越喜欢回忆。就像这些年大家会纷纷回忆起过去,比如过去的生活、电影、比赛等,这可能就是因为经历过这些事情的人都到了回忆越来越多的年龄,“80后”也已经人到中年。我也一样,我经常会和朋友讲起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特别是这几年像一转眼就过去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想,可能也是因为值得记忆的事情变少了。有人说,人活着其实就是那么几个瞬间,就好像当我们回忆过去的一年,可能记得的都是几个美好的瞬间,而日常的一些琐事、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都不记得了。同时,真正值得记住的东西并不会消失,反而会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深刻。就好像有种说法,当人在受到冲击时,记忆往往选择关闭,好像是一种人自身的保护机制一样,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记忆慢慢又会涌上心头。过去三年,陪伴父亲病榻和他离开的记忆就时常会涌入我的脑海。有个好朋友告诉我,中国式教育从来没有告诉我们该如何告别。我觉得是这样,父亲离开那天似乎一切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就事论事,但是时间越久,记忆的苦涩就会越强烈,因为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告别。所以,我的这本书里,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对过去几年市场的回顾,从技术上说,这是对市场涨跌趋势、背后逻辑的复盘,但更是对我们过去几年的记忆的回顾。

接下来是做研究的内卷与平凡。从事市场研究已经第八个年头,我也从市场的新兵,成为一个市场老兵了,经常会有朋友问到做研究的心得和体会。我在上本书的后记里写过,做研究是一个关于预测的过程,人们总希望能预知未来发生的事情,就比如明天市场的涨跌,但其实是一个悖论,它也是一个听天由命的过程,我们能做的一个是线性外推,用过去发生的规律去推演明天发生的可能,或者就是凭着概率(或运气)去打赌明天会发生什么。过去这几年,越来越感到研究是一个“唯心”的工作,或者说是预期博弈的过程。就像市场常说的,“买预期,卖现实”。比如,国内股市的走势与经济走势往往有背离,但是我们在学校都学过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那该如何看待这种背离?我想可能是因为观察的时间还不够久,因为市场反应的预期已经早早超越了当期的数据,所以我们需要把时间维度拉得更长,才能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对于研究工作,更是需要紧跟预期,特别是一旦上升到策略的层面,预期就更加重要,比如这两年让人关注的市场“小作文”其实就是一种预期反应或者引导,实际上这并不新鲜,我们去观察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这种“创造”预期自我实现的例子并不少见。所以,当市场研究越来越深入,就会发现其实研究的是“人心”。

明明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

还有一点是关于研究的内卷。做这么多年研究,基本流程就是报告撰写、路演、策略会,每年在外奔波的时间很多。有朋友开玩笑说,很羡慕这种工作,可以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跑,但我说这个过程并不轻松。曾经因为路演辛苦而患肺炎,因为赶路狼狈而大汗淋漓,因为出国路演倒时差而讲话讲到没力气……但是,我想没有哪个工作是容易的,就像别人说成年人的世界没有 “容易” 二字,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有个朋友评价我说,每次听我讲起研究,就觉得我很有热情和激情,所以羡慕我找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一点我赞同,比如我常常会因为想到一个逻辑或者一些数据而激动到睡不着,恨不得半夜爬起来打开电脑写下来。就像我的另外一位朋友,我觉得她是一位天生的交易员,她说她想好交易、准备好头寸之后,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市交易。但是总体上说,做研究是一个辛苦的工作,因为我们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大脑和三寸不烂之舌,过去看到《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桥段就会觉得很兴奋,但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总结、汇总、反馈、处理、输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就像生活一样,七天之后是下个七天,这一段的辛苦结束又是下一段的开始……

研究还是一个关于传播的工作。很多朋友问我,到底是研究重要,还是路演重要?我想对刚入门的研究员来说,肯定是研究写报告重要。但是对成熟的分析师来说,路演和传播观点可能更重要。而关于传播观点,江湖上更是各家门派各有高招。有人属于外功门派,路演频次高;有人属于内功门派,路演不多,但是通过短信、微信进行点对点精准沟通,一样效果显著;有人靠喊观点,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人靠神秘莫测的独家观点打动人。所以,你会觉得这个江湖很精彩,每天跟人打交道,实际上都是思维的交流,研究员作为市场的信息节点,要想成为优秀的信息大师,并不是靠拿到独家新闻,而是要成为市场上的信息汇聚点,就像一位前辈曾经告诉我的,研究员不用作为第一个知道信息的人,但要作为总是第二个把握信息的人。

最后,我想说说我从第一本到这本书,为什么都是关于货币政策的。我有个简单的想法,希望能像拍电影大片那样,写出一个“货币政策宇宙”。就像我写了国内货币政策、国外货币政策,甚至还写了关于货币政策的专家学者、国家地理,我想这本书就是关于货币政策和市场交易的。人们常说需要有工匠精神,投资要做价值投资,我想研究也一样,我希望做一个持之以恒的长期研究者。我们每个人在历史上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呢?可能改革家会说推动了某个改革,提高了社会的效率,实践家会说建造了某个公司、项目,那么对研究员来说,最大的目标可能就是创造一个研究的印记,就像我们在写论文查文献时,都会引用某些文献,经典文献就会被无数后人参考和引用,可能这个就是研究最大的收获了。所以,我希望这个关于货币政策的系列可以一直写下去,把这一点做深、做透,因为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但是平凡的坚持也能创造出不平凡。

* 来源:摘自《债务周期与交易策略》后记。

0 阅读:0

蔻蔻米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