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良心顶流”也将抛弃基民而去?最关键的,根本不是传闻真假

商业小车 2024-05-16 06:12:50

“顶流”丘栋荣离职的传闻,这几天是沸沸扬扬。

都传成这样了,大丘哥和中庚基金并没有出来回应和否认,再加上一些比较大的财经媒体,“每日经济新闻”和“界面新闻”,都说拿到消息,证实丘栋荣有离任计划。

(来源:界面新闻)

而正如这两个大媒体所预告的那样,丘栋荣的“中庚价值领航”和“中庚价值品质一年持有期”,都在同一天增聘了基金经理。

越来越让人觉得,传言正在一步步变成预言。

(来源:天天基金)

现在大家的猜测是,丘栋荣管理的一只封闭期基金,会在今年7月到期,而后转为开放式基金,从这个节点来看,离职可能会在7月之后。

这件事之所以在基金圈引起轩然大波,除了丘栋荣本身是“顶流”之外,还因为他个人的特殊性,问谁可能离职,都不会想到大丘哥离职。

除了因为,他口碑非常之好,当大部分基金经理都抱团茅台、新能源的时候,他没有涉足任何当时的热门龙头股,投资者得以避免净值大幅回撤,他是2022年唯一获得正收益的百亿基金经理。

还因为,他是基金经理里面少有能做到公司股东,持有高达9.72%股份的,中庚旗下区区4个基金经理里面,他作为绝对顶梁柱,一人之力就撑起了管理规模的8成。

中庚真会放他走吗?

而对于丘栋荣来说,他待遇和地位比业内其他基金经理都要好,还很有口碑,怎么会要抛弃这一切,抛弃基民而去呢?

所以,大家都很惊讶。

反过来说,如果连丘栋荣这样的都要走,那么其他顶流也走,更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公募圈还能留住人吗?

至于离职原因,有说他想歇一歇、回归家庭的,有说是行业限薪的,还有说是想他自己干私募的。

但无论是哪个原因,从现在的基金经理离职潮来看,颇有人才外流的感觉。

有做出好业绩和口碑的基金经理,完全可以去干私募,不愁没出路,而那些浑水摸鱼的,就算限薪之下,只要能拉到人来买,管理费也可以旱涝保收。

那么对于基民来说,就很吃瘪了,买到好基金经理的基金,你担心他哪天会走,买到平庸基金经理的基金,又赚不到主动权益的超额收益,还可能亏得更多。

现在那些持有丘栋荣的基民,已经在讨论赎回和撤退的事情了,还有人在盘点,之后有哪些基金经理,能做丘栋荣的“平替”。

(来源:“中庚价值领航”基金吧)

但小巴觉得,就算找到平替,甚至最后发现,丘栋荣离职的传闻竟然反转,他真的没有离职,对咱们来说,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

就算找到靠谱平替,能保证这个平替未来不离职吗?

就算丘栋荣现在没有离职,能代表未来一定不离职吗?

基金经理的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主动基金投资的大敌,而且这种不确定,肉眼可见越来越大。

国内基金圈,这两年一直在推动“去明星基金经理化”,要求基金公司做平台型的投研体系建设。

(来源:财联社)

然后金融行业整体也在做供给侧改革,从卖方到买方,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离职的越来越多。

而借鉴美国成熟市场的经验,就更可以看到,基金去明星化,并且资金从青睐主动基金到涌进指数投资,就是人家已经走过的路,我们也会是这样的趋势。

美国开放式基金,到今年正好走过百年历史。

一开始,美国的基金公司也是推崇明星基金经理的。

比如有名的富达,就出过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全市场基金经理,彼得·林奇,他管理的“麦哲伦基金”时期,也是富达最辉煌的时代。

从1977年到1990年,他操盘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林奇的平均年回报率29.2%,始终是标普500指数的2倍以上。

基金持有人超过100万人,相当于当时每200个美国人里,就有1个人持有麦哲伦基金,麦哲伦基金也是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

后来林奇急流勇退,明面的理由,竟然和丘栋荣离职传闻里面给出的理由如出一辙:

因为打理基金占据了自己太多时间精力,想要顾及回归下家庭......

不过当时业内的人,觉得他隐退另有缘由。

基金规模大了,他没有足够的信心,往后能拿到像之前那样辉煌的业绩。

(彼得·林奇一家)

这实际上也是咱们现在遇到的情况,基金经理做出名声了,买的人多了,规模大了,业绩也有回归均值的倾向,不像之前那样创出超额收益的神话了。

林奇隐退之后,90年代中期,互联网技术革命出现,指数投资因为有了计算机技术支撑,开始崛起。

后面的互联网牛市,那些紧密跟踪指数的指数基金,也跑赢了大部分主动基金。

而随着互联网泡沫破灭,主动基金回撤更大,越来越多资金涌入指数基金,生态也因此转变了。

是不是也和我们现在的情况很像?

每一次熊市,都是指数基金逆势发展的时机,因为投资者觉得所谓“明星”也不过如此,为什么不去转投和基金经理能力关系不大、能直接获取市场β、更透明、费率也更低的指数基金呢?

所以大家看到,现在名声在外的美国公募基金巨头,都是贝莱德、先锋领航这样的,以指数投资知名的公司,ETF也是美国很主流的投资工具。

而现在最有名的个人基金经理,就是巴菲特这样的大佬,很少有提及其他的主动基金经理了。

(美国ETF历史规模 来源:中金) (美国ETF历史规模 来源:中金)

那么按照美国的经验,咱们后面会怎么走呢?

在指数投资之上,再叠加投顾模式,更贴合投资者的需求,超额收益没那么重要了,稳定向上更关键;

主动基金还会有,但规模会逐渐减少,基金经理“个人主义”也会大大弱化,一只基金由多个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团队共同决策。

当然,咱们A股当下的有效性肯定没有美股那么成熟。

也就是说,在这之前,A股的“主动管理”还是有空间的,现在做主动投资的基金经理没起来,不代表后面他们不会再做得出主动管理的“阿尔法”。

但从趋势上来说,“时代的基金经理”终将会随着时代的远去,逐渐湮没于历史的洪流当中。

0 阅读:16

商业小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