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大雨时,诸葛亮为什么不对司马懿用箭

时慢慢读历史 2023-12-01 10:11:26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探讨下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天降大雨时,为什么不放箭。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固守不出,诸葛亮设下妙计,用木柴埋伏于山谷之中,引诱司马懿出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司马懿即将被烧死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浇灭了火焰,让司马懿死里逃生。有人提出疑问,为何诸葛亮不用弓箭射死司马懿?实际上,这是由于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战术而虚构的情节。

诸葛亮深知,司马懿是曹魏的重要谋士,若将其杀死,曹魏必定大乱,从而给蜀汉带来更多的机会。因此,诸葛亮并未在峡谷放一支箭矢,而是通过设下陷阱来制造司马懿的死敌。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虚构这一情节,并非仅仅为了夸大诸葛亮的威力,更是为了凸显古代战争的残酷与机智。此外,罗贯中作为元朝末年的谋士,对军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也使得他在写作中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01 起初,弓弩在雨天是不能用的

值得一提的是,十字弩是一种极为精密的武器,对维修有着严格的要求。在战斗中,如果遇到下雨或者刮风的时候,箭矢的杀伤力就会大打折扣。因为无论是弓箭还是弩箭,都不能被雨水打湿,否则的话,无论是威力还是力度,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就拿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精锐来说,他们征服了干旱少雨的中亚,西亚,华北,都是顺风顺水。但在向南方进攻的时候,他们屡屡受挫,行动迟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箭矢无法在潮湿的环境中发挥作用。

到了元朝,元朝军队开始大举进攻越南。殊不知,那时候越南正处于多雨季节,蒙古军队连射箭都做不到,最后被打得溃不成军。派往缅甸的满洲旗人,也因为雨水的原因吃了败仗。在晴朗的天气下,缅甸人总是被满洲人用弓箭轻松击败;但是一到雨天,形势便发生变化,满八旗士兵不能协同作战,射箭杀敌,多次被缅甸军队打退。

所以,在这一场倾盆大雨之下,诸葛亮的弓箭与弩箭都失去了作用。除了浪费箭矢,消耗箭矢的寿命外,再无其他作用。与其如此,还不如眼睁睁地看着司马懿逃走。

02 次之,弓弩的射程不足

在战场上,运用火计的一方往往需要与敌军保持一定的距离。火势汹涌,无眼可识,一旦走火,不仅能够杀伤敌军,也可能波及自身。因此,明智的将领在运用火计时,会将部队主力埋伏在安全的高空或远方,等到敌军被烈火击败后再进行二次进攻,以实现全歼敌军的壮丽战果。而这个安全距离,通常在弓箭的射程之外。

葫芦沟距离渭河仅有五十多米,从峡谷到山坡,距离也差不多有一百多米。以古代的弓箭为例,普通射手的最佳攻击距离为六十米,即使是在顺风的帮助下,攻击距离也不会超过八十米。至于弓弩,其有效射程与普通的箭矢相差无几,而汉朝最强大的六石弩的射程也仅有260米。在伏击司马懿时,蜀军的主力肯定埋伏在山谷的高空上,普通的箭矢根本无法对魏军造成伤害。而且,六石弩重量过大,发射速度缓慢,在战场上并不实用,因此诸葛亮才没有在司马懿面前使用。

03 总结

从这两点来看,诸葛亮确实应该考虑放弃使用箭矢作为攻击手段。首先,在雨天弓无法正常使用,弓弦的弹力会受到很大影响,导致射程和精度都大打折扣。其次,在火攻时,弓箭的射程和准确性同样会受到影响,因为火焰和热气会干扰箭矢的飞行路径。

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逃脱,内心肯定充满了遗憾。他可能会想象自己能够像在祁山攻打曹魏时那样,再次使用奇谋,将敌人一举击败。然而,面对司马懿的逃脱,他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毕竟,他已经尽力而为,但仍然无法改变战局。

诸葛亮可能会思考自己的战略决策是否正确他。可能认为自己应该在战斗中更加灵活多变,例如使用其他武器或战术来攻击敌人。他也可能会反思自己的领导能力,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来激励和指挥自己的军队。

总之,诸葛亮在这场战斗中虽然遭受了失败,但他从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将有助于他在未来的战斗中更加聪明、更加果断地应对各种挑战。

0 阅读:10

时慢慢读历史

简介:时光慢慢,历史长河,从故人中读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