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据说他因为受政治迫害,而被流放,在楚国灭亡之际,“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史记·屈原列传》)。但是屈原为何投江,为什么要选择溆浦作为他流放的栖身之地,为什么还选择被称为鬼节和凶日的五月初五这天自杀,一直让后世迷惑不解。
历来人们对屈原投江的原因都有很多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屈原是痛恨朝政紊乱、世事昏浊而投江。这种说法始于汉代。班固《离骚赞序》云:“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不忍浊世,自投汨罗。”刘向《新序.节士》云:“屈原疾暗世乱俗, 汶汶嘿嘿,以是为非,以清为浊,不忍见于世,将自投于渊。”司马迁在《史记》所写的《屈原列传》也持这种看法。
第二种说法是殉国说。此说盛行清朝至今。宋朱熹《离骚经序》云:“不忍见其宗国将遂危亡,遂赴汨罗之渊自沉而死。”清王夫之在《楚辞.九章通释》中认为,屈原眼看郢都沦陷,国都已破,于是不忍国亡而投江以殉国。
第三种看法是屈原尸谏说。王之江在《屈原之死刍论》中认为,楚国濒亡,但屈原已被流放之中,无力身谏楚王。屈原为让楚王醒悟,于是采取尸谏之法,投汨罗江而死。
第四种说法是屈原是被楚王赐死而投江的。这部分人认为在史籍中有许多自沉、自缢、自鸩、自刎者,名为“自杀”,实为诛杀、弑杀、刑杀。而在古代又有“刑不上大夫”之俗规,因此,“大臣有罪, 皆自杀”,这就是“有赐死而无戮辱”的“优刑"。屈原不仅曾任过三闾大夫,而且还任过仅次于令尹的左徒。屈原的流放,实际是变相的死刑。他们还说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曰“流放”、“迁之”皆诛也。这些说辞其实是赐死的变相说法。
#热点引擎计划#第五种是说屈原是被谋杀的。这些人认为,屈原是做了秘密爱情的牺牲品,他最眷爱和迷恋的“湘夫人”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与郑袖私通而遭流放。楚怀王之子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的政敌对其进行谋杀。刺客在汨罗江上乘龙舟追杀屈原,屈原乘另一只龙舟飞快逃跑。最后被刺客装入麻袋投入江中,并说此即为赛龙舟和包粽子之情形。对端午的解释是:“端” 就是端正、澄清之意,“午” 是“忤”的通假字,“嘴午” 就是澄清谎言的意思。但此说都被认为是信口雌黄和故意哗众取宠的说法。
此外,在湖北一带有这样的传说:相传屈原遭奸佞中伤后,被楚怀王流放到沅湘荒蛮之地。楚怀王在秦国死后,顷襄王即位。当时的楚国已经十分地腐败,秦军经常犯楚,占领了楚国不少地方,后来又攻破了郢都,并追杀顷襄王。顷襄王非常悔恨,当初不该亲秦,更不甘心楚国近八百年的基业毁于自己手中,于是他想到了被流放在汨罗江一带的屈原,就去找他商议救国大计……秦军闻讯后紧紧追来。在这危急关头,屈原与顷襄王换了衣服,并且在秦军的视线下跳进了汨罗江。秦军看到“顷襄王”沉入江中,停止了追杀,从而使顷襄王得以脱险。
而屈原离开楚国郢都,渡长江,过洞庭,溯沅水,不远千里来到现在的怀化市溆浦县,也引起人们的众多疑问。有人说是因为“流放”,有人说是放逐,还有人说是组织军队抗秦救国,甚至说是为了寻找先祖的踪迹。溆浦屈原学会会长禹经安认为,屈原没有在途经的“山皋”、“方林” 等地停留,说明他的目的地是溆浦而不是其他这些地方。据考证溆浦是战国到西汉年间的战略要地,这里生活着很多的民族,文化经济发达。禹经安分析说屈原来这里是有目的的,他还认为屈原来溆浦是为了组织黔中军民“抗秦救国”和寻找先祖的踪迹,这两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也就是说屈原可能并不是被放逐到溆浦的,而是受楚王的派遣带着抗秦复郢的任务来溆浦的。这也是历史上的所谓“南人反秦”。也有人说屈原在溆浦生活了十六年,是屈原文化的摇篮,所以屈原最后在这里自杀。
最后的一个问题就是, 农历五月初五是楚国的凶日和鬼节。屈原为何选择鬼节投江自尽呢?有人认为屈原早在溆浦就已萌生了“忽乎吾将远行”的离世思想;在《离骚》中也两次说到要像彭咸(原殷朝贤臣,因谏不成而投水自尽)那样投水而死。此后在《思美人》、《 悲回风》中同样多次提到“彭咸”。因此他就在这天投汨罗江自杀了,选择这天只不过是“碰”上的。
也有人说屈原是为追随舜帝而在这天自杀的。因为屈原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诗人,他对自己的出生时辰是否吉祥和富有的含义看得很重,他曾称自己是太阳神的后裔。而舜帝正是楚国人信仰的太阳神,并且楚人会在五月初五拜祭舜帝。屈原曾畅想他跟随舜帝畅游仙山,“与天地兮同寿, 与日月兮齐光。”因此在生前不能实现这个愿望,就想死后实现它。于是屈原有意选择了拜祭舜帝的这天投江了,希望可以与梦中的舜帝相聚一堂, 去完成生前不能实现的政治愿望。
屈原投江以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就命名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每年都来纪念他。也许,从屈原投江以后,一 切的秘密都已经随他而去,今人的观点也不过都是揣测而已。
《中国历史悬案大揭秘》 主编 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