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宫花经历四种待遇:暗伏宝钗辛酸婚史,成贾薛两家决裂先兆

卓言卓语讲红楼 2023-09-22 20:07:02

周瑞家的(简称周)送宫花,是红楼梦里颇具争议的故事。

大家主要争议:黛玉为什么怼她?到底是周办错了,还是黛玉做错了?

但我想告诉大家:把焦点放在这里,就错了。

为什么不思考下: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何以占了整整一回的篇幅?

贾府无限豪奢,插金戴银才是她们的日常,绢花可有可无。终此一书,都没见谁戴过薛家的花,也没出现过其他绢花。

一个跟豪门生活不挂钩的小物品,一个打酱油的奴才,为什么要大篇幅描写呢?

01 送花的真意

其实第七回专为薛家而设,是薛家实质意义的亮相贾府。

什么叫“实质意义”呢?

要知道,黛玉进府时全程都有互动,她几乎和荣府每个人都打了交道。

而薛家进府时,匆匆略过,两家人没有发生一句对话。(王薛姊妹俩的对话不能算)

没有对话,没有碰撞,没有具体交往,就不算真正登陆贾家。只有在具体的故事里,角色才刻画的真切。

黛玉给贾府带来的“波动”,我们已知,那薛家呢?就在这第七回!

此次送花,涉及了荣府全部年轻主子,其实是一场大型社交活动。再加上周的其他所遇、所闻,也是和荣府每个人都过了过手。

按照古人的礼法,周此行不代表自己,而代表薛姨妈。她所到之处,大家什么态度,那就是对薛家的态度。

也就是说,曹公故意安排周,替代薛姨妈出镜。一切人情真相,都在这次送花中体现。

所以这一回是实质意义的“薛家进府”,与第三回的“黛玉进府”,要对应着看。

02 四种待遇

周一共走了四站,送了四波人。

【四】这个数字,是中国文化的奇特符号,比如四大名著,四大发明。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贾府四春等等(想总结的话,根本总结不完)。

周走这四站,内藏无限寓意。

四波人,是四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周在很短的时间内,仿佛从天到地、从春到冬,经历了个遍。

四种经历究竟影射了什么呢?跟随我来细看。

03 送礼前两站

如今周瑞家的故顺路先往这里来,只见几个小丫头子都在抱厦内听呼唤、默坐。迎春的丫头司棋与探春的丫鬟待书。二人正掀帘出来,手里都捧着茶盘茶盅,周瑞家的便知他姊妹在一处坐着,遂进入内房,只见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围棋。周瑞家的将花送上,说明原故。他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了。

周的第一站,得到的回应最好。

整个环境是静悄悄的,丫鬟们都在谨慎小心的伺候着。迎探见到周,【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

请注意,此处是古代礼仪的模板!周此行代表薛姨妈,是来送礼的,姑娘们需把她当做半个薛姨妈,要离座表示感谢,与平时的主仆关系完全不同。

【命丫鬟们收了】,也是对送礼人的郑重回应,表示“我很重视你的东西”。

这些绝不白写,要跟后面几站形成鲜明对比!

周瑞家的听了,便往这边屋里来。只见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两个一处顽笑,见周瑞家的进来,惜春便问他何事。周瑞家的便将花匣打开,说明原故。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可戴在那里?”说着,大家取笑一回,惜春命丫鬟入画来收了。

到了惜春这儿,就远远不及前面那么郑重、那么彬彬有礼了。

惜春正在顽笑,看见周就没当回事。

周说明缘故,惜春也没表示感谢,反而说【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可戴在那里?】

虽然是开玩笑,但言外之意,就是不需要花嘛。

假如这是皇家赏赐,无论需不需要,都不敢开这种玩笑吧?但凡是权贵的送礼,都不会如此。

是因为双方关系太好,不用客套吗?显然不是,惜春跟薛家非亲非故。

87版塑造的惜春,是个活泼可爱的甜妹子。但熟悉原著的,都知道那是改造。原著里的惜春非常孤僻、社恐,几乎拒绝任何活动。她的台词很少,极讨厌与人互动。

纵观全书,其实只有这一次开玩笑。

这种反差,体现了什么呢?体现了惜春对薛家的不在乎,对花儿的不感冒(觉得很可笑)。

人情世故就是这样,看似无心的言语,实则有潜意识在支配着。

现代人戏谑成风,以为这很正常。但在礼法世界里不是这样,尤其是涉及人来送往,每句话、每个动作里,都藏着尊敬与否。

04 送礼第三站

第三站到了凤姐处,这里最搞笑。

1、正赶上人家夫妻颠鸾倒凤,时机太太太尴尬。

2、满院子人都不待见周。

小丫头丰儿见了她,使劲摆手,不叫她继续前行。奶妈见她有催促之意,只管摇头,意思是:省省吧您,老实等着吧。平儿见了周说【你老人家又跑了来作什么?】满满的嫌弃。

这些都跟前面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说周在第一站像个客人,第二站像资深老奴,第三站则像个贼,是来偷东西的。

参看原著:慌的蹑手蹑脚的往东边房里来

3、凤姐从头到尾不露面,毫不掩饰对薛姨妈的鄙视

4、平儿进出两次,都不替凤姐道谢。

5、平儿当着送礼人的面,就将花转送,简直打脸打的啪啪响。

卓语前文解析这一段,竟然有人抬杠说:凤姐正忙呢,难道能停下来道谢?

哈哈~笑不活了,你怎么不想想:作者干嘛这样设计?角色干什么,掌握在作者手中,设计这种场景还不是巨大的讽刺?

更何况,平儿出来要水时,凤姐已经忙完了哦!别找借口了!

更更何况,假如贾母送来东西,你看她是不是三秒钟下床!假如宫里来人,你看她能不能一秒下床。

终究是来人不值得搭理,凤姐才不搭理,就这么简单。

再杠也没用。所有这一切都是赤裸裸的蔑视,只有打发要饭的,才能这样。

05 送礼第四站

第四站到了黛玉这儿。

这段故事都被大家嚼烂了,没什么新意。黛玉其实就是厌恶周,也厌恶薛家。

她直接表达了想法,比凤姐的无声羞辱更进一步。

你要问为什么?因为从她进府那天,王夫人就非常敌对,她可没错过任何机会来羞辱、冷漫、刁难黛玉。

教养再好,也要有保护自己的锋芒。黛玉从最初的赔笑(第三回),终究变成了此时的冷笑。

薛家更不用说了,弄个待嫁女儿在宝玉面前晃悠,这花花肠子能骗过聪明绝顶的黛玉吗?

跟王夫人的积怨,加上薛家的无耻行径,林妹妹势必要借题发挥,表达立场。毕竟这时候的她很年幼,还没学会假装平静。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贾母的立场。

贾母作为大家长,肯定不能轻易表达情绪。但是人人皆知,黛玉是她的心尖尖,是目前唯一由贾母亲自抚养教导的女孩。

因此,黛玉的态度,很容易就让人想到,贾母背后给她说了什么。

如果黛玉不表达厌恶,满脸堆笑,薛家不就更得意了吗?接下来,不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吗?

06 四站里的玄机

周这一路,太像咱们股市的套路了:高开低走。

再细细看第一站,侍书、司棋、茶盘、茶盅、窗下围棋,你有种什么感觉?

这些都是文人元素,代表了以礼相待啊!

它象征了薛家初来时,贾氏宗族的态度。虽然不喜欢他们,但是会尽量以礼相待,这是出于贵族自身的修养。

第二站就没有文人元素了,是小姑子智能儿。那帮庙观全是假修行,是愚信的产物(原著此处提到了余信)。

愚信则是世俗。

它象征了贾母贾政态度的变化。薛家住了几年还不走,贾母和凤姐就常常一唱一和,在玩笑中揶揄薛家。

这就是用世俗的方式对待他们。此时不是对待客人,是打发姑子。不会撕破脸皮,但心里把他们当作讨债的。

第三站变成床上元素了。

你别以为这是好事,这些元素放在社交里,只能代表龌龊不堪。就像傻大姐说的:“敢是两个妖精打架?不然必是两口子相打。”

它象征了贾府人后期的态度,对薛家各种嫌弃、各种鄙视,丝毫不加掩饰。

双方彼此摸清了底牌,互相都没有了隐私,终日互相拉扯、斗争。

薛家一门心思搞金玉良缘,使劲往贾家的床上扎。此时出现的奶子、丰儿,全都具有深刻的讽刺。至于讽刺谁,你们自己想吧。

后世读者不是拼命吹嘘,谁谁多么丰美吗?

在三站、四站之间,还穿插了一段冷子兴被抓。其实那是影射四大家族遭遇政治危机。

薛家的心事还没完成时,政治环境就发生了变化。而且,祸根并非来自贾府,是王薛两家惹出来的(因为冷子兴是王氏帮派的人)。

周一副不在乎的样子,影射了王薛两家死性不改,不见棺材不掉泪。明明危在旦夕,却还在强取豪夺,自杀自灭。

到了第四站,颦儿怒怼周,那就不是拉扯了,而是认清了真面目,揭露真相。

它象征了贾家对薛家最后的态度:恩断义绝,恨不当初。

这是80回后的故事,各位读者当然没有读过。但是在70余回时,探春就已经毫不留情地下达逐客令了。

宝钗嫁给宝玉的过程,绝不是高额续书那样,也不是87版那样,不是两家欢天喜地的结盟。而是在贾母去世、王夫人强迫下,宝玉无奈的收下一朵废花。

就像颦儿说的【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替我道谢罢!】

老大不嫁的薛宝钗,就是那朵挑剩下的花。最终,宝玉也是因为受不了她的恶俗而出家。

临到最后,宝钗毫无疑问被视为扫把星,不被宗族承认,被扫地出门。她没有做成宝二奶奶,也没能得到梦寐以求的管家权。

相反,她终究促成了贾薛两家势不两立,互相愤恨。

周的四种经历,就是薛家的寄居史,也是薛宝钗未来命运的缩影。

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曹公早就为宝钗伏笔好了一切。

上蹿下跳的周,是薛家最“完美”的代表人。

小注:王家有历史原型,是苏州织造李家。李家比曹家提前六年被抄家,全家悉数下狱、流放、变卖为奴。而曹家仅仅抄没家产,家人自由,且保留原籍宅院。所以在红楼梦里,结局最惨的只能是王家(薛家)。

李家被抄家前,把持着曹家资产,跟书中描写完全一致。

07 人情真相

迎探为什么会以礼相待,最给面子呢?不是因为爱薛家,是因为她俩最需要巴结王夫人。

探春是贾政家的庶女,她的一切都拿捏在主母手中。

迎春虽然是贾赦家的,但是爹娘不疼,她渴望寻求某种庇护。她出嫁后向王夫人求救足以佐证。

而惜春,血缘本来就远,不可能借力王夫人。而且她自幼有出世之心,无欲则刚,她不需要像迎探那么小心翼翼。

凤姐和薛姨妈同出于王家,深知她的底细,也深深厌恶她给自己丢人现眼,所以藏不住鄙夷之情。

总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立场,有每个人的心思。

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笑。

现在再看这段话,是不是觉得很好笑啊?这便是风月宝鉴的正面,是假的,假的!

世人何时有过心思一致?一看就是胡诌。

凤姐这个亲侄女尚且厌弃薛家,其他人怎么会喜欢?凭什么啊?

人都是排外的,即便如林妹妹那么高的素养、那么近的血缘,一旦寄居,也难以得到真心欢迎(贾母除外),何况是薛家?

抱着那些假话、官话当证据,像傻子一样可笑。

所有的表面欢迎,背后都是势力作怪。没有了势力,人情顿时变空气。

最后要特别提醒:

原著里黛玉并没有把花扔回去,也没有耷拉着脸瞪着周,反而有一句道谢。(虽然生硬,但不失身份)

黛玉根本没碰过花,只在宝玉手中看了一眼,显示对低等社交很无语。就像很多西方电影里,老牌贵族对暴发户的反感。

原著里不愿意碰花一下,87版里却拿着花儿仔细端详。

87版抹黑黛玉不遗余力,把原著的义正辞严,改造成尖酸刻薄、小肚鸡肠。

当然,87版也不懂得其中的草蛇灰线。

【相关链接】

3 阅读:148

卓言卓语讲红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