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重视礼,社会混乱的开始

斯威国学 2024-03-24 17:56:39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一篇讲到立德树人的方向,即成为上德之人。体现上德的德行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就是人永远都追求让自己感受更好;第二就是人永远都追求让自己可以更准确地认知世界;第三就是人永远都追求可以更有效地把控自己的人生。 上德是我们每个人努力的方向。很多人因为从小没有形成依德而行的习惯,需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遵守道德,所以处于下德的状态,我们一定要有这方面的觉察能力。 下德又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就是处于下德层次的人跟随道的规律,努力地做到让自己无为而治,往上德的方向去走。但是,下德之人的无为,却是为了无为而无为,因此,这就不能算是无为,是有以为。有很多人认为无为就是不作为,放羊式管理。我们不能这样去理解,不作为,叫任其自然,就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无为是顺势而为,就是依照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把他引导的朝向更符合道的方向。 第二个“仁”就是讲仁爱。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不仁是最大的仁。而处于下德的人要讲仁爱,不刻意制定出条条框框,不把规章制度、家庭公约,搞的几百条,把民众或者孩子箍的死死的。讲仁爱的人就是用仁爱的方式,刻意地爱和关怀来影响民众和孩子,让民众或者孩子可以在爱和关怀当中正向地成长。讲仁爱的人可能对德的认知不够,但是,最起码还有一副仁爱之心。 第三个“义”就是讲人和人的情感连接。情感连接非常重要,一个人和另一个的连接之深,可以为另一个人死,叫士为知己者死。有了情感连接,人与人之间多了关爱,这个社会少了冲突,少了摩擦,少了戾气。 一个家庭中,为了这样的一个连接而做事情,是大部分家长都努力的方向。只不过,我们家长处于很危险的状态,就是学习西方,跟孩子做朋友。这就把亲子关系放掉,跟孩子是变成友谊连接。变成友谊连接,很多家长觉得压力没那么大,并且错误的认为当父母和孩子成为朋友以后,孩子跟自己的连接就更紧密了,对自己就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朋友是一个非常松散的情感连接。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是很需要连接的,无论什么连接他都愿意跟你交流。可是当孩子慢慢长大以后,就不一样了,他不需要你这个朋友,甚至是你这个朋友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他会尽可能避免跟你交流。 父母与孩子的连接需要以恩义为主,父母对孩子有恩,孩子对父母讲义。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让孩子在良好的感受中成长,在丰富的物质条件中成长,同时也需要让孩子明白,良好的感受和丰富的物质给予,是父母对孩子深情的关爱,并不是无差别的给予。把物欲连接上升到恩义连接,父母与孩子的连接更加紧密。否则,孩子会不懂感恩,父母哀叹自己培养了白眼狼。 第四个“礼”就是以行为规范来约束民众、组织成员或者家庭成员。无论是礼仪,还是规章制度,都属于礼的范畴。礼越简单,其他三个层次就越深,礼越复杂,其它三个层次就越浅。所以一个团队越是重视礼,说明这个团队的文化影响力就越弱。这个团队之间的这些忠诚、信用、仁爱就越薄,这标志着一个团队混乱的开始。 有一句话,我们大概都了解,叫治乱国用重典。当孩子不遵循父母制定的规则的时候,父母就会倾向于使用强力,当暴力也不能奏效的时候,父母就退缩成了受害者。这就是当你用礼的时候,你前面三个就会越来越弱,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在这里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了排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道,然后是德,仁、义,最后才是礼。遵循不了自然规律,至少讲德行吧,对德认识不足,至少讲仁爱吧,缺乏仁爱精神,至少讲人与人的连接吧,人与人的连接都没有了,只剩下礼,你说,这社会和社会中的人还有什么? 我们看周朝,周朝末期礼崩乐坏,国家混乱,诸侯混战,民众苦不堪言,那时的人们希望礼重新归位,让社会重新恢复秩序。 所以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里,老子并不是反对礼,而是描述一种客观现象。鬼谷子讲,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物体有裂缝,而一个情境比如说国家、组织、家庭,也会有小细纹,小裂缝,也有可能有大窟窿,我们一定需要意识到,最好防患于未然。当人们开始重视礼的时候,说明这世界混乱不堪,情境已经出现了大窟窿,需要重新建设情境。 孔子心心念念希望恢复周礼,恢复社会秩序,让人们从上到下各归其位。我们知道,周朝是封建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碰撞,秦朝建设了不同的情境,形成的是中央集权制。但是,不管情境如何架构,礼都是必需的,上层重视礼的建设既是社会混乱的标志,也是重新恢复社会秩序的第一步。 有时候不得不说日本,日本这个国家的民众非常讲礼,传说街道特别干净,人民素质非常高,鞠躬都分很多种。就是这样具有躬匠精神的民族,侵略中国、杀戮起中国人来毫不心软,做坏事不被发现不要紧,一旦发现就鞠躬不止,甚至以死谢罪,倒起核污染水来更是不管不顾别的国家。 仔细想想,这世界上的国家一部分过于重视礼,比如日本,更多的西方国家无视礼,比如美国,美国民众爱自由,根本意识不到礼的重要性,是彻底放飞自我。过于重视礼,注重的是外在,而一个人的内核,道德仁义是缺乏的,这是混乱的开始。而无视礼,这个国家本身就处于混乱状态,短暂的繁荣可以实现,快速的衰败也是必然的。 为什么这样说?太史公司马迁说,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 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要更多、更好,就会去争夺一些东西。争,社会就会混乱。这时就需要上层建立秩序、制定规则,让人既能保持合理的欲望,得到自己想要东西,又不会起纷争。礼,就这样出现了。 对于上层来说,情境崩塌之后,礼需要建设起来。上行下效,上层是下层效仿的对象。道德,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礼仪既能看到又能效仿,上层的礼建设得好,民众会纷纷效仿,整个社会又会重新恢复秩序。 尽管礼很重要,上层有深刻的认识,礼只是外在的行为,不足以支撑一个人,不足以支撑一个国家的发展,而道德仁义才是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内核。厚德载物,厚德才能万物生。 这样你大概就理解,为什么我们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延续了几千年,不靠侵略和掠夺就能发展壮大的文明。你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道德经这一章的四个层次,从高到低,从厚到薄,从实到华,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一下自己处于哪一个层次,要居于哪个层次,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自己,或者帮助孩子成长。 第三十八章(二)
0 阅读:0

斯威国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