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城市宣传片,我们会想到什么?
悠久的历史,璀璨的夜景,旖旎的城市风光,漂亮的天际轮廓线,名人辈出的故土,飞速增长的GDP,或许还有那令人骄傲的世界500强企业……
PPT和多媒体一定是这样的,因为这样才足以振奋人心,并象征了这座城市的超越邻居与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就像评选5星级酒店,能让客人感受到的软硬件才是核心指标。
而《恐袭波士顿》却用2个小时的时间告诉我们,波士顿最引以为傲的,恰恰是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那群人。
前半小时,影片将缓慢而平实的镜头对准了城市里的各色人等,警察、学生、白领与路人……几乎代表了平凡而大多数的每一个市民。
多线式的结构让观众不禁猜测究竟这些市民会在后续的故事里起到何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会是载入史册的一位位英雄么?
其中一部分人物线索汇聚到了一个时间点,2013年4月15日下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科普里广场的117届波士顿马拉松终点附近,发生了爆炸恐袭事件。从这儿开始,影片加快了叙事节奏。
我们看到了爆炸刚发生时人群与警方的惊慌失措,也看到了醒悟过来后各个应急部门的高效运转与紧急救助。
但更多的是看到每个与事件相关的人默默无闻的履行着本职工作,哪怕是简单乏味的站岗,只为守护一位遇难儿童的遗体。
没有人想在事件里逞英雄,因为在一场灾难面前,所有人都来不及想到事后的表彰与荣誉。
恐怖分子的困兽犹斗给本片带来了视觉上的强悍冲击力,伪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仿佛跟随着被绑架者或片儿警们体验着身处漩涡中心的胆怯、紧张与激动。
之后进入了本片的核心主题时间,一场全城戒备宣告了全民战争的开始,所有人遵照政府指示避免外出,空空荡荡的街道外在体现着空前的紧张与恐惧,内在却也蕴含了众志成城的团结与协作。
这种景象和当下抗疫中部分需要封控的城市非常相似,它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与市民整体素质。
在这种高度一致的行动下,恐怖分子无处可躲,失去了逃遁的掩护。因为这个城市没有逃跑大军,他就无法混迹其中。
结尾的抓捕戏远没有想象中的激烈,但这个城市所受到的煎熬却在100小时的末尾达到了终极的宣泄。
照例,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都会在片尾用照片、字幕与采访视频简述剧中人物的事迹与感悟。惯例这里会有煽情的音乐与哭诉,或是豪言壮语与歌功颂德。
然而,这一次没有,真没有。
个人英雄主义的英模汇报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事件参与者在棒球场上的集体亮相,球衣上不再印着“波士顿红袜队”,而是简短而坚定的“波士顿”。
末尾是完全没有参与案件侦破的几位市民,讲述着他们如何从灾难中站起来,重返赛道与生活。
他们是我们传统思维里的英雄么?
不!一点都不像。
但他们却是隐秘而伟大的城市英雄,战斗在每一个办公室里,隐藏在每一扇窗户后,漫步在每一处街角,奔跑在每一条步道上……
有了他们这样的街道眼,城市才有了安全感。
有了这样的一群市民,城市才变得伟大。
没有鲜花锦旗,没有口号标语,没有军功章、纪念雕塑,甚至连国旗都没有挥舞……这部影片却在每一分钟内都饱含着主旋律,多么神奇!
《恐袭波士顿》,它应该被译做《反恐波士顿》,或是直译为《爱国者之日》。不管怎么翻译,内涵却非常简单,它就是一部令人肃然起敬的——城市宣传片。
抗疫中的中国,也在涌现这类影片,比如《穿过寒冬拥抱你》,它可以被视作武汉的城市宣传片。虽然口碑不尽如人意,但也不失为一次勇敢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