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样板戏《沙家浜》里的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
周末在公园的一角听到有人唱京戏《沙家浜》“智斗刁德一”的唱段,听惯了现代歌曲的人偶听这样韵味浓郁,旋律优美,铿锵有力的京戏不仅感觉新鲜而且觉得演唱的人艺术功底深厚,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令人赞叹不已。
听到这出京戏让我想到作家巴金对样板戏的一段话,他说听到人哼唱样板戏会毛骨悚然,几晚都会做噩梦。他指的样板戏就是革命现代京剧,也就是当时文革特殊年代以八大样板戏为主导的京戏,著名的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就是其中特别优秀至今还不断复排,传唱不衰的经典曲目。
△复排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场面
我不知道巴金听到的哪个样板戏让他有如此深恶痛绝的憎恨?苏东坡有句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不同遭遇的人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文艺现象有不同的感受。但以今天喜欢样板戏的观众来看,巴金对样板戏的评价显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个人好恶,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无论从艺术角度和思想深度都没有巴金说得那么恐怖和吓人,反而那些戏曲中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令人鼓舞。
巴金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文革结束后还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作协主席。他晚年写了一本《随想录》,其中就有很多对文革时期个人遭遇的描写和反思,有人说他是一位有良知和敢说真话的作家。巴金在文革时遭受的批判和打击估计比许多文人作家还要严重。
△著名作家巴金
据说他1967年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了两年半,期间被认为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急先锋”“凶狠毒辣的大右派”“蒋家王朝的忠实走狗”,他的妻子也在他劳改的时候去世,最先批判巴金的人有人说是郭沫若,他在一本文集里怒斥巴金是“一位无政府主义者”,巴金因为这个罪名受到各种批判,所以他对文革时期的很多事物都没多大好感,对京剧改编的样板戏也是一样,让他感到厌恶。
但我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不会因为个人的得失和委屈而去全盘否定一个时代或者一个时代的文艺现象,他可以不听不唱不看,但不必那样一棍子打死。正是因为巴金和其他一些作家和在文革中受到批判的人的坚决反对和抵制,使得这些红色经典不敢登堂入室,以至很长一段时间销声匿迹。
△巴金晚年写的《随想录》
但近来对样板戏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那些忠实的粉丝和歌迷并不是热衷当时的政治斗争,而是在对当时激情燃烧的岁月的追忆和缅怀,不仅民间有样板戏的市场,国家也把八大样板戏作为红色经典进行复排,《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都很受欢迎。并不是有些人说的那样听了像鞭子抽了一样疼痛,反而被那些精湛的艺术,深刻的思想,崇高的革命情怀所感染。
△红色经典《红灯记》李铁梅和她奶奶
革命样板戏从肯定到否定,从半肯定到半否定再到现在的默许和受欢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也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和遭遇的人对艺术和文化的不同评价和理解。其实样板戏不都是文革的产物,也不是江青一个人的功劳,它凝结了许多人的智慧和心血,也反映了中央第一代领导核心对艺术文化的高度重视,对革命历史和革命英雄人物的极大肯定和赞扬。
《红色娘子军》就是在周总理的高度重视下不断打磨,千锤百炼出来的舞蹈经典之作。毛主席看了《智取威虎山》后指出应该突出正面人物的唱腔,削弱反面人物,使得主要英雄人物更加鲜明和丰满。《沙家浜》原来叫《芦荡火种》,毛主席不仅对这个样板戏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最后的名称也是毛主席改的。样板戏如果从时间和发源地最早是在延安时期,《白毛女》就是那个时候最有名的样板戏,只是文革时期重新编排了,但内容和本色没有变。
△革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里的吴琼花
1964年在革命现代京戏观摩大会上,作家矛盾就认为革命样板戏打破了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一统传统戏曲两百多年的天下。工农兵,人民群众成了时代的英雄和主角。他的话涉及到文艺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而样板戏就满腔热情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并且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样板戏就艺术水准而言有它永久的生命力。它是综合其它艺术,推陈出新,不断改良唱腔,借鉴了话剧的舞台美术和西洋绘画的形式,引入了西方的交响乐。从剧本台词,音乐,舞美到动作设计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像智取威虎山里的“气冲霄汉”“迎来春色换人间”,旋律流畅,韵味浓厚,气贯长虹,听后让人热血沸腾,振奋不已。《沙家浜》里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在吐字、发声和行腔中唱出了人民战士的革命激情和蓬勃生机,突破了《甘露寺》传统唱词中的苍劲、深沉和厚重,是艺术的一次革新和飞跃。
△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可能超脱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和意识形态,没有超越阶级属性的文艺作品,所以文艺作品里的“三突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不是中国文艺作品独有的现象,西方好莱坞式的英雄人物也是这个主题。不能因为对某个人或者某个时代不满而否定文艺的艺术手法和标准。
如果戏曲中没有正面人物,没有英雄人物,没有主要人物,作品就没有灵魂,没有时代的榜样和奋进的精神力量。巴金不同意“三突出”的观点与他对样板戏的态度是一样的,这也反映了他自由主义创作的倾向,文学应该反映人性,但样板戏里也有人性的光辉,抽离人性,过分强调自我,作品就失去了社会意义。
△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片段
有人说当时的八亿人民只能看八个样板戏,当时单一的文化现象是在神化工农兵和树立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有浓郁的阶级斗争色彩,样板戏是极端时期的极端产物。但现在的文艺形式又是如何,不也在走向另一个极端吗?
白富美,霸道总裁霸屏影视剧;破碎家庭,破碎感情,破碎婚姻在不断煽情蛊惑人心;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越来越少;文艺作品被市场绑架,低俗媚俗,刺激感官的快餐式作品越来越多;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作品越来越少,难道不值得那些贬低憎恨红色革命经典作品的人反思和警醒吗?我觉得现在的一些文艺作品反而应该借鉴样板戏的创作态度和创作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怀着以人民为中心的赤诚去创作才会迎来又一个文艺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