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5个字,撑起了经纬张颖500亿的投资帝国

于禁看商业 2024-03-24 19:28:04

经纬创投创始合伙人 张颖

作者 | 邱处机

来源 | 邱处机

(ID:qiuchuji_1993)

在国内早期创投领域,经纬创投创始合伙人张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他嗅觉灵敏,风起青萍之时,便先于众人押注豪赌移动互联网。

他出手凶猛,首开行业先河,用人海战术在短短几年内投了数百个项目。

他个性鲜明,说话直来直去,是业内第一个公开怒怼同行的投资人。

他乐于分享,兴趣爱好广泛,还是一名拥有875万粉丝的微博大V。

过去13年,在张颖的带领下,经纬创投投出了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贝壳找房、富途证券、瓜子二手车、饿了么、有赞、极米科技、陌陌、滴滴出行等上市公司和独角兽初创企业,管理的基金规模总值也超过了500亿人民币。

尽管创投圈风口一直都在变化,行业内的机构也在起起落落,但经纬创投好像能够穿越周期一样,始终跻身于国内一线风投机构的行列。

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秘诀呢?

在最近接受36氪采访时,张颖把经纬的应对策略总结为15个字:“投资生态化,投后场景化,品牌战略化。”

投资生态化

2008年,张颖带着几个人创立经纬创投时,国内的风投机构只有IDG、鼎晖、红杉等寥寥几家。

当时早期投资机构的热点是电信通讯、软件和IT服务上的机会主义投资,而经纬相对关注互联网。

所以第一年,张颖和团队便投了安居客、暴风影音和做医疗器械的理邦,同时开始思索经纬可能的打法。

张颖豪赌移动互联网的决定发生在2010年。这一年,小米、猎豹相继成立,微博大行其道,美图秀秀上线移动端,张颖敏锐地察觉到,人们黏在手机上的时间成倍增加。

因此,张颖做出判断:移动互联网绝不是传统互联网的延伸,它们甚至可能是对立的。因为一个能让手机变得像人体器官一样的行业,它可以构成对任何传统行业的颠覆。

果不其然,往后几年,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投资迎来了大爆发。最火热时,你随便到北京的一家咖啡厅,都有可能碰到正在谈论融资的创业者。

而在蓝海变红海的过程中,张颖为经纬制定的“人海战术”开始凸显优势。

他从2009年开始就大规模从互联网招揽一批毫无投资经验的产品经理,用来找寻潜在的移动互联网项目。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套打法并无追随者。

彼时,大多数VC之间的投资逻辑并无本质差异,所以当市场上的资本和项目都成几何倍数增加时,拼的是对信息的全面捕获能力。如果能比对手掌握的信息更充分,自然就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所以在资本市场最为疯狂的2014年,经纬收到了3万份商业计划书,见了6700个创业团队,在这基础上最后做出了90起投资决定。而2015年的数据则是6万份商业计划书,见了7500个创业团队,最终投了95个项目。

事后证明,采取这种人海战术,等于押注在整个移动互联网赛道上,经纬成功收获了陌陌、饿了么、滴滴等独角兽企业。

但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移动互联网的狂奔也终有落幕的一天。

2016年,移动互联网的线上流量红利陷入枯竭,经纬必须为自己的下个五年和十年寻找新的增长赛道。

在赛道切换的同时,张颖提出了投资生态化的想法:先去找到各行业的投资锚点,然后延伸成一个生态,彼此之间产生聚合反应,共存甚至共荣。

比如在新能源产业链,经纬投资理想和小鹏两家核心整车商后,有了全局视角,并顺藤摸瓜建立了电池材料、汽车芯片等新能源生态链版图。

据经纬合伙人王华东透露,在找到新能源这个赛道之前,他在AI、文娱和数字医疗赛道也做过一些不那么成功的尝试。

后来他发现,在科技领域的投资既需要找到关键节点公司,也需要掌控投资的节奏,避免出现早两步成为先烈的情况。

在商业航天这个前沿科技方向,经纬合伙人左凌烨认为,随着政府对航天市场逐渐开放,民营力量将成为国家队的有力补充,因此经纬从投资火箭公司星际荣耀和蓝箭航天开始,也有了一些新的延展布局。

而在大医疗领域,经纬在创新药领域扎下合成生物学、细胞治疗、偶联系统等几个据点后,开始横向扩大,“把不同技术流派不停往里装,从而形成一个网状生态。”经纬合伙人喻志云表示。

除了横向布局,纵向产业链协同也很重要。

在生物药上游产业链,经纬投资了T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已达业内领先水平的依科赛生物。而另一家经纬系的细胞治疗公司沙砾生物,作为国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治疗的头部企业,恰好很需要优质且能长期供应的国产T细胞培养基。于是两家公司一拍即合,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最后,在企业服务/B2B领域同样如此。

在经纬合伙人熊飞看来,通用SaaS领域的北森、盖雅工场,开发者/安全领域的PingCAP,以及供应链环节的震坤行、小胖熊,都是核心的节点公司。基于它们,经纬将顺着产业链上下游延展投资。

投后场景化

投后并不是典型VC机构的传统重点,有些VC甚至至今未设专职的投后团队。

但经纬很早便提出做重“投后”,甚至按照经纬COO刘晓宁的说法:如今市面上很多基金都会以“投后”来标榜自己,但事实上“发自内心地相信投后、重视投后的基金依然不多,而经纬绝对是其中之一。”

这种决心可以体现在细节上。

在经纬投资多年的创业者荔枝赖奕龙看来,和其他机构不同的是,经纬投后的每一个部门都像一个创业团队。但凡大型活动,整个经纬的前后台往往倾巢而动,包括投资人都可以为来宾端茶倒水。

而2013年,当张颖计划设立紧急医疗服务小组时,几乎所有人都按照行业惯性,建议他使用第三方服务机构。

但张颖坚决反对:“直营店、加盟店的服务意识和最终对方的感受,会差100倍以上”。所以他坚持医疗小组核心人员必须是经纬自己员工,只有这样,才能百分百尽心尽力呵护创始人。

在一家经纬被投企业的创始人看来,设立医疗小组是对中国社会人情和痛点的很好洞察。很难想像,从小就移民国外的张颖能够有这份细心。

另外,很多机构逢年过节会送出自己设计的礼盒,经纬也会。不同的是,当年的年底礼物不管是日历还是卫衣,都会被印上能代表经纬态度的内容,而非只是机构的logo。

经纬希望能借助这些媒介改变投资机构在创业者心里“冰冷”的印象,让创业者感受到经纬人性化的一面,从而建立起双方的信任感。

这种决心也可以被量化。

经纬总共140人的团队,投后就有100多人,从PR(公关)、GR(政府关系),到招聘小组、DD(尽调)小组,再到募资小组和紧急医疗服务小组等等.........

重兵布局的背后,其实是张颖一直考虑如何将投后体系化,尽管这将带来更高的管理费支出。

这两年,当投资进入硬科技时代,创业者画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你服务的不再是一群有天才idea的年轻人,而是一批平均年龄都在35+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时,意味着创业者最需要的帮助也变了。”这是张颖最近反复思考的议题。

基于这些变化,经纬在原来已经很重的投后体系基础上,让各个投后小组按照创业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可能遇到的战略、组织、股权等高频踩坑问题,前置性地给创业者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而不是坐等问题出现。

科创汇和亿万创业营则是其落地方式之一。

这就像F1锦标赛的时候,“投后场景化”是保障赛车手能够全神贯注、一通又一通行云流水操作的完整体系,需要前瞻性、系统性、高效和懂人性。

在这个体系中,除了微信公众号等“空中部队”,还有一支庞大的“地面部队”:从创享汇、资本对接会,到招聘、财务、法务等小组的垂直分享会,再到每年一期的亿万创业营等等。

因为公司增长太快,诺信创联创始人阮伟一度为组织架构设计发愁。直到在亿万,他听到李想的一堂课,才恍然大悟。

课上,李想分享了自己当初如何在理想汽车设计内部架构,如何利用OKR等工具让内部信息透明化,以及如何把权力下放,像苹果、字节跳动一样形成新一代企业的智能组织,这给处在那个时间点的阮伟很大启发。

局内人最需要的往往是“过来人”的解惑,投后“场景化”实现的恰好是这样一种认知接力。

“很多时候,你会被一个问题卡住几个月甚至几年。这时,一个经历过的人可能会让你醍醐灌顶。”易点租创始人兼CEO纪鹏程这样描述参加亿万的经历。

在很多经纬被投企业创始人看来,张颖和经纬系很多创业者是到过山顶的人,可以帮助还在攀爬的他们提前看到山顶的风景。

品牌战略化

早些年,当大部分VC还在散兵游勇做投后的时候,经纬便有意识地让“品牌战略化”。

为了构筑一个好名声,经纬始终刷新着外界对“一家VC还能做什么”的想象边界:

它有着堪比媒体影响力的超210万粉丝微信公众号;张颖时常有文章刷屏或者出圈,曾有媒体将张颖定义为“让投资从一件to B变成toC的事的人”;它还做起了经纬出行,带领一帮创业者去各地游玩探险;张颖个人也深度参与了三部纪录片《燃点》、《徒手攀岩》和《蓝色防线》;它成立了专门的医疗服务小组,为被投企业提供紧急帮助;.....................

这种建设也让经纬很早就建立了一种品牌上的温感:我是一家人格化的、而非冷冰冰的投资机构。

从外部看,经纬这种义无反顾把品牌和投后做重的行为,是在愈发红海的早期投资的一种差异化努力。而在张颖自己看来,则更是因为其中的起伏和挫折,可以带来深层次的友情和相互信任。

8年来,经纬大概每年碰到400到500起重大医疗事件,很多人会觉得这样一种付出太傻气了,但张颖觉得这种在人特别敏感脆弱的特殊节点的服务,具有无比的意义。

猿辅导联合创始人李鑫曾经谈到,从医疗小组这件事上能看出,张颖并不像大家认为的“很西式”、“很直接”那么简单,他对中国社会的洞察是非常敏锐的,设立医疗小组是对中国人情社会痛点的很好洞察。

除此之外,张颖的人性温度还体现在和创业者的日常沟通。

钟薛高CEO林盛透露,他和张颖之前曾经因为某些条款没谈妥,在微信上杠起来,一周也没搭理对方。

没成想,一周后,张颖主动放低姿态,找他见面破冰,这让个性也很强势的他刮目相看。

经过那次摩擦冲突后,他发现俩人好像亲了很多,再次想起来,会不自觉地笑。太多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只是一个投资关系,但张颖让他觉得:“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种对待人情关系的处理方式,其实和张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初中毕业后,张颖就跟随父母移民到美国旧金山。在旧金山林肯高中就读时,为了不受别人欺负,张颖学会了如何跟各个种族的人打交道,学会了怎样真正地在社会上生存。

后来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被荷兰银行解雇的张颖一度非常沮丧,甚至在一周时间内疯狂发出4千多封求职邮件,最后所幸被美商中经合接纳,成为了一名投资经理。

张颖当时从没想过要回到中国定居,但在恰如其分的时间节点,张颖被“历史的偶然性”送回中国做投资,被动地抓住了时代的机遇。

所以直到现在,张颖都认为他如今拥有的一切都是“几亿分之一的幸运”。

如此熔炉般的经历,也让张颖可以在强与弱、轻与重、内与外、好与坏等一切相对立的维度里自由穿梭。

对自己、对经纬,张颖会有强者认同;而对外,他一方面挑战强者,要挫就挫大佬,一方面又对弱者、身处危机者有着强大的保护欲。

2019年,在征得投资人同意后,某创业公司启动IPO。但到关键签字环节,突然有个投资人因为看到市场环境出现变化,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表示一定要按照他说的价格回购之后,才肯签字。

关键时刻,釜底抽薪,这让其他股东都很气愤。但大部分人尽管愤怒,但也只是躲着,不予理会。

这个时候,又是张颖挺身而出,告诉那家机构:“你这样做不对,谈好的事,不能因为你一家利益,就来威胁公司。如果是这样,以后大家不会再和你合作了。”

这件事过后不久,那家投资方又找张颖,说要联手把公司卖掉。

接到对方电话时,张颖本来正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对方话说一半,他就已经气到爆炸,迅速让司机停在可以停车的地方,一字一句地告诉对方:“这件事你告诉创始人了吗?”

张颖曾对外表示,这是他最在意的一点——投资人不能在没有跟创始人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背着创始人去单方面促成交易,因为这种行为明显是在背后捅创始人一刀。

关于创业者对经纬的归属感,芯驰科技创始人仇雨菁则提到,她的公司在融资时,经纬合伙人王华东说过:“这是一个大家会主动自称经纬系公司的投资机构”,这让她很受触动。

或许这也是身为一个早期投资人的殊荣:往往越早的起伏和挫折,越能抵达彼此生命的深处,从而建立深度链接。

(全文完)

【邱处机简介】

福建龙岩人,本科毕业于国内一所商学院,后在多家互联网公司就职,现从事创业投资相关工作。公众号专注于撰写商业牛人的成长经历和认知升级,让我们一起向他们学习,不断成长,不断进化。

0 阅读:0

于禁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