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妈妈经历着这个过程?
生气发怒,一顿输出,目睹孩子泪水时的痛心,后悔把孩子骂哭。
成为母亲后,面对带娃的种种挑战,我们的情绪似乎总是很容易波动:
孩子不小心把饭菜洒满衣襟,顿时焦躁不已,虽知道他不解世事,却还是忍不住一阵焦急责备;
刚给孩子换上新裙子准备出门,自己转身的片刻,孩子却把裙子染上了果汁,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每次河东狮吼后,看到孩子那怯怯的眼神,心中又不禁满是自责,忍不住抱抱孩子。
孩子则一点也不记仇,依旧用稚嫩的声音表达着“妈妈我爱你,我错了,你别生气了”。
然而实际上,很多时候,孩子们可能都不知道你为什么生气。
知乎上,有一句话引人深思:
“你每次骂孩子,他都不会停止爱你,但是孩子会停止爱自己。”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通过责骂完成。
骂到孩子不敢说话,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有负面影响。
越吼越亲,是一种错觉
最近,朋友在带娃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
她的儿子刚满4周岁,正是天真活泼、顽皮好动的年纪,却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包容与理解力。
特别是当她情绪濒临崩溃,忍不住失控训斥乃至怒吼时,她原以为儿子会被吓得不轻,躲得远远的,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那个小小的身影,不但没有畏缩逃避,反而会在妈妈怒气稍减的间隙,小心翼翼地走过来,用他的小手紧紧抱住她。
这个拥抱,让身为母亲的朋友深感懊恼:
他还只是个孩子呀。
这种“越吼越亲”的现象,让朋友更加觉得,孩子充满了包容。
然而,为什么越凶孩子,他却把你抱得越紧呢?
这不是因为孩子拥有强大的包容力,而是其内心的不安全感所致。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安全基地”。
指的是,个体在面临威胁或不安时,会本能地寻求一个能够给予其安全感与庇护的地方或人。
当母亲对孩子发脾气时,等于在向孩子传递了一个信号:我收回了对你的爱。
因为感受到爱的撤回,孩子会瞬间陷入深深的焦虑与不安当中。
正如社会心理学所指出的:个体在恐惧情绪加剧时,会展现出更为强烈的依恋倾向。
因此,面对母亲的怒火,孩子会本能地采取“亲近”策略,如紧紧拥抱母亲,以此试图重新建立情感联系,确保自己能够回到“安全基地”中。
而只有当母亲温柔回应孩子时,他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妈妈重新接纳了。
被破坏的安全感,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孩童期被界定为“基本信任对不信任”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感知父母的关爱与行为的一贯性和可预测性,逐渐构建出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这是形成安全感的核心基础。
一旦这种基础受到动摇或损害,其影响可能贯穿孩子的一生。
正如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她自幼便生活在母亲严苛且偏心的管教之下。
母亲频繁的训斥、乃至打骂,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伤痕,更在无形中破坏了她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的缺失,如同厚重的阴云,长久地笼罩着苏明玉的成长历程。
直至她步入社会,其影响依然显而易见。
成年后的她,没有朋友,只有工作。
在恋爱中,也常常因为过度敏感而和男友分分合合。
如果家长习惯于粗暴式的管教模式,就容易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对其性格塑造产生深远且复杂的不良影响。
(1)自卑敏感,安全缺失
频繁遭受父母吼叫的孩子,内心深处常感恐惧与不安。
这种情绪状态延续至成年后,会转化为对错误的过度担忧,害怕指责与批评。
这种安全感的匮乏,会阻碍其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及自信心的建立,促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缺乏价值,不值得被关注和喜爱。
这种自卑情结,不仅侵蚀了自尊心和自信心,还会限制其潜能的释放。
导致他们变得胆怯退缩,害怕冒险和尝试新事物,错失很多探索和成长的机会。
(2)脾气易激,不会社交
据美国心理学家默娜·舒尔的研究指出:
若父母采取呵斥与命令式的管教方式,孩子就很容易心理上形成防御性,在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比如倾向于以激烈的冲突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一方面,孩子可能会模仿父母的暴躁行为,形成易怒的性格,甚至在与他人交往时也容易发生冲突。
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孩子难以习得有效的社交技巧,如合作与同理心,从而在人际交往中遭遇障碍。
(3)讨好型人格
值得关注的是,长期置身于父母责骂之下的孩子,可能会发展出一种以取悦他人为核心的行为模式——讨好型人格。
他们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喜爱,以至于过度关注他人的情绪与需求,习惯于牺牲自我意愿以迎合他人。
这种人格特质虽看似无害,实则严重限制了其个性发展与自主能力的成长。
智慧的父母,不给孩子留隐患
每位父母都怀揣着最真挚的愿望,期盼孩子能在健康与快乐中茁壮成长。
然而,在教育的过程中,父母间的差异显而易见。
有的父母虽满心关爱,情绪上头时又控制不住自己。
要怎么做,才能保持冷静与理智,不给孩子的成长留隐患呢?
(1)情绪稳定,不殃及无辜
父母的情绪状态,就是家庭气候的风向标,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安全与情感稳定。
因此,面对生活的困扰或压力,父母应首先学会自我情绪调节,如深呼吸、短暂独处或转移焦点,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来恢复平静,避免将情绪的波澜带给孩子。
更进一步的,是建立情绪管理机制。
比如,采用“情绪暂停”信号或设立“冷静角”,默数10秒或暂时离开现场。
确保在情绪即将失控时,能够给自己一个缓冲地带,不让负面情绪成为亲子关系的绊脚石。
(2)正话正说,好好沟通
好好说话,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
摒弃贬低、讽刺或威胁的言词,取而代之的是正面、鼓励与支持的话语。
例如,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应该引导他明了正确的方式并鼓励改正,而不是一味的批评与指责。
可以使用开放性问题,比如:
“你觉得这次哪里做得不够好?我们可以一起想想怎么改进呢?”
或者
“发生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想法或感受?我们怎么避免类似的问题呢?”
同时,经常向孩子表达爱意与信任,认可并赞扬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与努力,有助于塑造他们坚实的自尊与自信。
(3)尊重孩子,平等对话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格拉瑟,曾深刻指出: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
智慧的家长深谙此道,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他们主动采取“蹲下”的姿态。
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降低身段,更是心灵上的平等对话。
试想,若父母总是“站”着面对孩子,其互动就像水管中的水流,只是单向倾斜。
而当我们蹲下身来,与孩子平视交谈,才能构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
在这样的交流中,孩子不用仰望父母,内心也多了一些被尊重与重视的感受。
写在最后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粹的存在。
无论你怎样严厉,他都不会记恨,只会持续地用爱包围你。
他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在你的怀抱中一点点长大,那双清澈的眼睛里,永远都充满了对你的依恋。
孩子,让我们蜕变为父母,也让我们有了更为柔软的心,更为坚不可摧的力量。
尽管养育之路有时艰辛,但也未尝不是生命中美好的旅程。
随着孩子日渐成长,我们会跟孩子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有那些珍贵的回忆。
因此,不要吝啬我们的温柔,那是我们能给予孩子的成长路上的礼物,值得我们用爱去呵护。
— END —